標籤:

我們何時遨遊宇宙

我們何時遨遊宇宙

——從馬爾薩斯理論到新增長理論

2012年11月14日,美國科羅拉多男子約翰·D在「我們人民」網站發起了這一簽名徵集活動,要求奧巴馬政府保證足夠的資源和資金,在2016年前建造一個類似電影《星際大戰》中「死星」的終極武器系統(為了趕上原力覺醒首映?),進而強化國防並創造就業機會。該請願聲明稱:「通過集中國防資源建設一個超級空間站平台和武器系統,比如『死星』,可以刺激建築、工程設計、空間探索等更多行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加強國防。」根據相關規定,一旦請願人數在30天內超過2.5萬人,便有權要求白宮當局進行評估,並保證發送給相關領域的專家,最後給予正式的官方回復。 截至白宮回復之際,已有3.4萬人署名支持,呼籲政府建造類似「死星」的終極武器系統,以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國防。

請願發出後,曾有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大學的學生們進行了粗略預算。在當前經濟條件下,建造一個鋼鐵用量比例等同於現代戰艦的「死星」,需要1080萬億噸鋼,以當今全球鋼產量來評估,需要833315年才能取得足夠的鋼;其成本高達85200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3000倍。在現實世界中,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實世界中能完成的最大的單一戰艦莫過於美國海軍的福特級航母。福特級航母排水量10萬噸級,艦載機75架(終於趕上了一艘殲星艦的載機量),連同艦載機在內,全部造價逼近100億美元(2000年後美元幣值)。

——並不應該存在的序言

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和源泉

在過去的百年間,全世界的農場、工廠、商店和辦公室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獲得了超過20倍的增長,因此,我們享受著遠遠高於祖輩的生活水平,而我們的兒孫曾子曾孫的生活水平也會遠遠高出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但是,為什麼我們確定隨著時間的流逝,全世界的農場、工廠、商店和辦公室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會極大地增長以至於我們的兒孫們將會獲得遠遠高於我們的生活水平?或者說,人類有沒有可能等到遨遊整個銀河系的那一天,等到那一天又要多久?

描述全世界可以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總值的符號為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境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GDP在描述一國全部產能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簡單的來說,對於任何100美元所對應的最終產品都具有相同的價值。簡單來說,如果一台筆記本電腦的售價為1000美元,而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的造價為100億美元,那麼10 000 000台筆記本電腦所對應的價值就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論是一艘航空母艦,還是10 000 000台筆記本電腦對於一國,或者說全世界的GDP貢獻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無論生產一艘航空母艦或者一千萬台筆記本電腦帶來的GDP貢獻量都是100億美元。那麼,根據IMF的統計,2014年全世界GDP總量為77.5萬億美元,相當於多少艘航空母艦或者多少台筆記本電腦這個就很好算了。

剛剛我們不勝其煩的簡介了GDP與實物產出的關係,那麼關於建造死星的問題就很簡單了,對於這種達到全球GDP13 000倍的戰艦絕對造不出來——當然,我說的是現在的情況下。既然我們剛剛強調現在全世界的GDP無法支持一艘死星的建造,那麼我們應該依據哪些理論令GDP增長呢?

當生產要素的數量增加或者先進技術促進生產線要素更具生產力時,實際GDP增長。因此,為了弄清影響實際GDP增長率的決定因素,我們必須理解影響生產要素增長率以及生產率增長速度的決定因素。

我們之所以對實際GDP增長感興趣,是因為它對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有幫助。但是,只有我們每個人生產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我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我們主要關注那些促進勞動更有小逯的因素。實際上,我們把所有影響GDP增長的因素劃分為兩個方面,即總勞動時數和勞動生產率。總勞動時數是一年中所有受僱員工工作的總小時數,它的改變隨著工作年齡人口的增長,就業—人口比率的改變,以及每個人平均勞動時間的改變。人口增長導致了總勞動時數和實際GDP的增加,但是要使人均GDP增加,必須使得勞動更具效率。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勞動生產的實際GDP的數量。它等於總勞動時數除實際GDP總量。當勞動生產率增長時,人均GDP增長,從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長依賴於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增長,以及技術進步三個方面。這三項增長源泉的相互作用,是過去200年間生產率超乎尋常增長的主要源泉。接下來,我們詳細地講一下這三個方面的影響。

實物資本的增長來自於儲蓄和投資決策。隨著每個工人人均資本量的增加,勞動生產率也得到了提高。在產業革命時期,當每個工人人均資本量提高時,勞動生產率發生了最大的提高。手工生產的東西或者會創造出精美的產品,但是其產量,尤其是生產效率遠遠比不上持有大量人均資本的汽車生產線,化工廠,銀行以及超級購物中心。下次在參觀描述前工業革命的文學或影像作品時,不妨設想一下少量的實物資本與現在的生活有什麼區別。

人力資本——人本身積累的技能和知識——是經濟增長的最基本源泉。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的動力。最基本的人力資本——書寫的開發是提高生產率最早最基本的源泉。現在,隨著數學,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其他自然學科的發展,科學知識成就了200年前一直到現在信息革命全部技術進步的基礎。

實物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積累對經濟增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技術進步——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發現與應用做出的貢獻更大。今天人們的生產率比500年前提高了許多倍,並不是因為我們相較於500年前多了許多倍的馬車,而是我們擁有了500年前人們前所未聞的生產技術,比舊的技術更有生產效率。技術進步產生於正式的研發計劃以及非正式的反覆試驗,也包括從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中獲取更多的新方法的發現。

為了獲取技術變革的好處,就必須增加實物資本。而最有力最基本的技術進步體現在人力資本上,例如語言,寫作和數學。但大多數技術體現在實物資本上,例如內燃機和計算機。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於上述三點,而幾千年來,人類卻並未在經濟增長上做出什麼顯著的成就。其原因在於早期的人類(和現在許多人一樣)缺乏一些理解經濟增長因果關係基本前提的理論框架。

簡單的來說,當勞動,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增加以及技術進步時,實際GDP增長。這是否意味著上述三條引起了經濟增長。有可能,但是還有其他原因。這些因素中的某一個可能是原因而其他的是結果。經濟增長的速度時快時慢。我們必須找出來因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以及不同因素如何導致經濟增長時快時慢。這就需要一個經濟增長理論,可以解釋做出貢獻的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區分原因和結果。這裡,我們簡單介紹三種經濟增長理論,每一種理論都提出了關於經濟增長過程的一點見解。但是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對以下基本問題做出完整而確定的問答:什麼引起經濟增長,以及為什麼增長率不同。這三種理論分別是古典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

古典增長理論、馬爾薩斯主義理論

古典增長理論認為人均實際GDP增長是暫時的,而且當人均GDP增長高於維持生存水平時,人口爆炸最終將使它回歸維持生存水平。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的亞當·斯密,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這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這個理論,但這個觀點和馬爾薩斯最為緊密,所以也被稱作馬爾薩斯主義理論。雖然這個理論的提出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但是要注意的是當今世界大多數人都是馬爾薩斯主義者。他們認為以目前的人口增長率增長下去,到2200年時人口數量將會膨脹到110億人,屆時地球上的全部資源將被消耗殆盡,人均GDP將下降到原始水平,社會也會返回原始社會。而且當代馬爾薩斯主義者認為所謂的世界末日是今天經濟增長的結果,而其來源於日益增加的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因此馬爾薩斯主義者認為人類必須採取行動抑制人口增長。

古典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來自於1776年當亞當·斯密第一次解釋這種思想。當時,新獨立的250萬人中大多數在農場或自己的土地勞作,用簡單的工具和畜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們每天平均十小時兩個先令,約合於12美元(2000年後美元幣值)。隨後農業進步帶來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資料使得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生產量增加,同時一部分農民來到城市,銷售農業生產所得或者農具。這樣,收入增加了,人們看起來繁榮了,但繁榮會持續下去嗎?古典理論認為不會。

技術進步——無論第一產業或者第三產業——引起新資本投資,新資本的引入使勞動更具生產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創立並僱傭更多更具生產力的勞動。對勞動更大的需求量提高了實際工資率並增加了就業。在這個階段,經濟增長發生了,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實際GDP增加了,而且,實際工資率也提高了。但是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況不能維持下去,因為這將引起人口爆炸。

當古典經濟學家提出關於人口增長的觀點時,空前的人口爆炸正在發生。在西歐,營養和衛生條件的改善降低了死亡率,而出生率居高不下。在幾十年間,人口增長極為迅速。例如在相對穩定的幾個世紀後,英國人口在1750年到1830年增長了接近110%,同時,1800年前有100萬人移民前往美國和澳大利亞,整個19世紀的移民則保持著相同的規模。這些事實是古典人口增長理論的基礎。

為了解釋高人口增長率,古典經濟學姐使用了維持生存的實際工資率的思想,這是維持生活所需的最低實際工資。如果真正的實際工資率低於維持生存的實際工資率,一些人就無法生存,而且,人口減少。在古典理論中,當實際工資率高於維持生存的實際工資率時,人口增長,人口增長帶來勞動增長。而勞動受到收益遞減的影響,隨著勞動投入的增長,最後新投入的勞動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減少,平均勞動生產率最終下降。這種悲觀的含義使得經濟學被稱為沉悶的科學。這裡的沉悶是指無論發生多少技術變革,實際工資率都會被拉低至維持生存的水平。

如果每小時勞動的實際GDP高於維持生存的水平,人口就會膨脹,這一假設是導致古典增長理論悲劇的直接誘因。為了避免這一結論的產生,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人口增長觀點。

新古典增長理論

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人均實際GDP是由於技術變革引起儲蓄和投資增加,致使每小時勞動資本量增加。只要技術變革停止,增長就結束。這個理論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羅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但是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在20世紀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這種理論。

新古典理論與古典理論最大的突破在於關於人口增長的觀念。引起古典增長理論的18世紀人口爆炸終於結束了。出生率下降,雖然人口繼續增加,但增長率適度。這最終引起現代人口增長經濟理論的發展。

現代觀點認為,儘管人口增長率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像古典及國際學界所認為的那樣簡單和機械。經濟對人口增長影響的關鍵是婦女時間的機會成本。隨著婦女工資率增長和工作機會擴大,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增加。面對較高的機會成本,家庭選擇少要孩子,出生率下降。另外,引起出生率下降的因素和收入增加產生的技術進步促進了延長壽命的技術進步。因此,這兩個相反的經濟因素影響著人口增長率。隨著收入增加,出生率與死亡率都下降。結果這些相反的力量幾乎相互抵消。因此,人口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無關。

這種現代人口增長觀點和支持它的人口歷史趨勢均與古典經濟學家相反。它還對現代世界末日論——我們總有一天會由於地球養活不了太多人口而滅亡——提出了質疑新古典增長理論採用了這種現代人口增長觀。實際GDP及其增長率之外的一些其他因素決定著人口增長。

新古典理論的關鍵假設是關於儲蓄的。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實際利率越高,人們的儲蓄量越大。從長遠來看,儲蓄與實際利率息息相關。為了做出儲蓄多少的決定,人們將比較目標實際利率和目標報酬率。如果實際利率高於目標報酬率,儲蓄保持在使每小時勞動資本量增長的水平上就足夠了。如果目標報酬率高於實際利率,儲蓄就不足以使每小時勞動的資本量保持在當前水平,因此,此時每小時勞動的資本量縮水如果實際利率等於目標報酬率,儲蓄正好足以將每小時勞動的資本量維持在當前水平。簡單的來說,就是如果存款利率帶來的收益小於投資,那麼存款減少;如果存款的收益大於投資,那麼存款增加。

新古典增長理論來源於20世界50年代的世界。美國人正在享受二戰後的繁榮。按今天的幣值,人均年收入在1.2萬美元左右。人口年增長率在1%左右。儲蓄和投資約佔GDP的18%,足以使每小時勞動資本量保持不變。人均收入增長,但是漲幅並不大。

這時各種活動中技術開始以較快的速度進步,例如電子行業,航空工業,化工工業等。這些技術進步引起了新的利潤機會。企業擴展,有了新的有利技術,新的企業應運而生。投資和儲蓄增長,經濟享受著繁榮和增長的新水平。但是,繁榮將會一隻持續下去嗎?新古典理論認為,繁榮將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除非技術一直進步,否則增長不會持續。

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繁榮將會持續下去因為不存在導致工資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長。但是如果技術進步由於兩個相關的原因而停止,增長將停止。首先,技術變革帶來的高利潤率引起投資增加和資本積累;然後,資本積累最終引起降低實際利率的收益遞減,最終減少儲蓄並放慢積累。

新增長理論

新增長理論認為,人均實際GDP增長是因為人們在追求利潤中做出的選擇,而且,增長可以無限地持續下去。斯坦福大學的保羅·羅默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這種理論,但是最早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約瑟夫·熊彼特的工作。這種理論基於有關市場經濟的兩個事實開始:發現來源於選擇;發現帶來利潤,但競爭破壞了利潤。

當人們發現了一種新技術或新產品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但是做出新發現和新技術的速度並不由運氣決定。這取決於有多少人尋求新技術,以及他們如何迫切地尋求新技術。

利潤刺激了技術變革,競爭的力量壓低了利潤。因此,為了增加利潤,人們一直在尋找低成本的生產方法或人們願意為之付出高價格的新的更好的產品。發明者可以通過版權保護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利潤。但最後版權保護消失了,新發現被模仿,而且利潤被消失了。在新增長理論中,兩個重要的事實起了關鍵的作用,即:發現是一種資本性公共品;知識是一種不遵循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資本。

經濟學家把那些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並且一個人使用不妨礙其他人使用的物品稱作為公共品。比如,國防就是一種公共品,知識也是一種公共品。儘管專利權保護專利所有者從專利中收益,但是最終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妨礙他人使用的情況下使用它,所以說知識是一種公共產品。隨著一種能夠帶來利益的知識的擴散,每個使用知識的人都能獲得免費的資源。這些資源,因為在被利用時並沒有放棄什麼,所以說是免費的,是零機會成本的。而且由於知識不受收益遞減效應的影響,它更特殊。

當一種要素固定而另一種要素的數量發生變化時,生產活動就會發生收益遞減。增加單位資本量的勞動投入或增加單位勞動量的資本投入,都會引起邊際產量遞減——收益遞減。但是,增加知識存量會使勞動和設備的生產率變得更高,知識資本並不帶來收益遞減。

知識資本沒有經歷收益遞減的事實是新增長理論的中心見解。與古典理論和新古典理論不同的是,新增長理論沒有增長停止機制。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的收益遞減——利率下降。但是人們的創新和和求利動機變得越來越強烈。因此,變革發生了,資本變得越來越有生產力,資本需求上升,實際利率上升。

新增長理論把經濟作為一種永動機制。無論變得多麼富有,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總是期望更高的生活水平。在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驅使下,人類社會建立了一種激勵制度——產權和貨幣在市場上自由交易,這種制度使得人們都能從創新中獲利。創新能引領更好的生產技術發展和新的更好的產品出現

為了利用新的技術生產新的產品,新的企業建立起來,而舊的企業退出經營。隨著企業的誕生和滅亡,一些工作被消滅而另一些工作被創造出來,新工作的工作實際工資率更高。與此同時,伴隨著更高的實際工資率和更具生產率的技術,閑暇也增加了。新的更好的工作導致人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增加,它和增加的閑暇共同帶來了更高的生活水平。

但是,無止境的慾望依然存在,因此這個過程會一直存在下去,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慾望、激勵、創新、更新和更好的產品和更好的生活水平的循環。

新增長理論和馬爾薩斯主義理論的對比

馬爾薩斯理論和新增長理論是爭鋒相對的。馬爾薩斯理論主義者認為,繁榮最終會被終止;而新增長理論主義者認為,繁榮是永無止境的。考慮到兩種觀點對於人口增長不同的觀點,這種對立是很容易解釋的。

人口增長對於一個馬爾薩斯主義者來說是一個問題,面對一個新增長理論主義者來說則變成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人口是最終的經濟資源人口越多慾望也越多。但是人口規模越大也會帶來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因此,與其說人口增長是造成人均實際GDP下降的根源,不如說人口增長引發了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和不斷上升的人均GDP。雖然資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創造力和提高生產率的能力是無限的。

哪一種理論是正確的?也許沒有一種理論是正確的,但是都告訴我們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古典增長理論提醒我們,我們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在沒有技術進步時,我們必然要承受收益遞減之苦。

新古典增長理論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但不是因為人口爆炸,相反新古典理論強調資本收益遞減,並提醒我們,我們只通過實物資本積累並不一定能使增長持續下去。必須同時不斷更新技術,積累人力資本,才能使有限的資源更具價值,更有創造力。

新增長理論強調人力資源能力的速度可以抵消收益遞減。

新增長理論可能比古典增長理論更適應當今世界的面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增長理論就是正確的。

後記:一些比正文還長還臭的結論

在看完了這篇又臭又長的「科普文」後,筆者這裡不希望讀者能夠完全理解這些知識,因為這些理論對於非商科的讀者來說其實是比較高深的,而對於那些專門研究過宏觀經濟學的讀者來說,這篇文章里講述的很多理論其實只是經濟學很淺薄的皮毛,經不起嚴謹的推敲。但是對於我們大家來說即足夠了,筆者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在於願讀者能夠得到自主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對於科幻設定問題的合理性。

首先,筆者這篇文章最初的動機來自於赫胥黎的《重返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這是赫胥黎寫的反烏托邦小說,《重返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在數年後對《美麗新世界》關於他自己在原著中思想的一點解釋。其中,作為剛剛修完宏觀經濟學的筆者來說,關於經濟這方面赫胥黎的思想和書本上描述的理論差距最大,筆者在閱讀這部分時產生了極大的疑惑,甚至於不滿。面對疑惑,筆者試著拿書本上的理論做出一定解釋,這些解釋匯聚到一起,便是這篇「科普文」的思想源泉。讀者正在看的這篇文章,便是這源泉最終的結果。

雖然說這僅僅是一篇科普文,但是文中提及的理論均為宏觀經濟學教材認可的理論。根據這些理論,讀者可以根據這些尚顯不完善的理論對各種科幻題材作品對未來做出的假設做出一點判斷。

首先,文章之初由一個問題起筆,「死星能不能造出來」,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筆者相信讀者的問題已經轉移到了怎樣才能發展經濟從而造出死星。星戰世界的設定中,造就了死星的文明佔據了整整一個星系,也就是那些能夠運用一整個星系能量的文明,III型文明。但是,發展到III型文明後,這個文明建造死星也是由窮兵贖武的帝國建造,並且耗費了很大的資源。經濟學,無論是宏觀經濟學還是微觀經濟學都由一個概念,PPF,即生產可能性邊界,這個概念描述出對於一個家庭(微觀)或說一個國家(宏觀)來說,其消費或生產可以承受的極限與範圍。同時還有另外一個概念,無差異曲線,在這曲線上每一點各種商品的消費組合方式效果相同。在微觀經濟學中經常與PPF組合在一起描述一個家庭面對消費時的選擇。而這個選擇是無差異曲線與PPF相切的一點,在這一點,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全部被消費,而且獲得的效用最大。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同樣,在面臨很多消費可能時並不一定選擇大力發展軍工。像帝國那樣窮兵贖武的政府會傾向於製造軍火以獲得對銀河系的控制。那麼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一個文明要發展到怎樣的一種規模才能建造死星?答案是呼之欲出的,必將在其PPF和無差異曲線切點的數值能負擔得起死星的建造費用時才能有建造的可能。重新拿航母來類比,2016年我國GDP總量約為70萬億美元,遠遠超出建造數十艘航母所需的資金,但是拋去已下水的一艘不說,我國船塢里只有一艘航母。

接下來筆者想討論的問題是蒸汽朋克為什麼沒有出現在現實世界中,以及賽博朋客是否有可能出現。蒸汽朋克和賽博朋客所描述的世界分別是基於「現有」的科技水平發展到技術極限的社會風貌。蒸汽朋克的世界觀基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大行其道的蒸汽動力,這個世界將蒸汽動力發揮到極致,在機械計算機的幫助下發展出絲毫不亞於現在社會的海陸空交通系統以及各種類似計算機的設備。賽博朋客則是基於現今世界計算機網路技術極大發展而其他領域停滯不前或其發展水平難於同上述技術同樣撼動人類文明生存方式的狀態。這兩種設定,簡單來說都是一種對有限技術水平下獲得無限資源的模擬,根本意義在於闡述這種撼動或曾經撼動人類生存方式的技術倘若能徹底發展,將為人類生存帶來何種改變,以及討論、反思人類存在,思想的終極意義。

上述這些意義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是這種模式下是否會發展出這樣的社會是筆者非常感興趣的一點。對於蒸汽朋克來說,活塞往複式蒸汽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動力來源,這種機器被安裝在各種需要動力的設備上,船舶,飛艇,火車,以至於差分機分析機等等。這些機器,或以做功為目的,或通過做功以獲得低熵產品——信息為目的,衡量這種機器好壞的標準既是做功的快慢和能量轉換的比例——即功率和效率。遺憾的是,活塞往複式蒸汽機無論是功率密度還是效率都低的難以令人接受,功率密度更是低的嚇人。曾有人計算過,基於蒸汽做功的文明倘若想建立一個完備程度接近於現代社會的交通系統,那麼蒸汽機的功率,能量密度,效率都要增長到維多利亞時代的10倍甚至更高。這種高效的蒸汽機直到上世紀80年代蘇聯建造巡洋艦航母時採用過,而且是蒸汽輪機。總的來說,活塞往複式蒸汽機在汽油機柴油機被發明後迅速被取代是有必然原因的。用前文中的理論來解釋,蒸汽朋克世界的持久存在違反了兩個理論,古典增長理論和新古典增長理論。首先,兩個理論都強調收益遞減、資源有限兩個客觀事實。首先,收益遞減反映在資本上,也反映在機械性能極限上。造一艘飛艇,在限於使用維多利亞時代科技的前提下,無論利用多少資本,堆砌了多少發動機,多少能工巧匠,最後很可能在載重量和航程兩個關鍵性指標全面落後於現代的運輸機,這就是收益遞減的效果。而對於資源有限來說,真不知道地球上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氣都當作燃料來燒給效率那麼低的蒸汽機做功能燒幾年。而新古典理論則有狠狠地補上一刀,實物資本不一定持續增長,設定又堵死了技術更新的道路,這樣,人力資本也無法深入發展,最後,有限的資源被榨乾了最後一絲價值,整個文明徹底倒退到前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

賽博朋克,筆者對賽博這個詞最初的理解來自於信號情報學(筆者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是古典情報學),描述這個詞的作者專門強調賽博網路和網際網路的異同。簡單來說,賽博囊括了人類文明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全部網路,上至DSP偵察衛星組網下至某高校偷偷摸摸搞小動作為一己私利架構的內網,全部屬於賽博網路。信號情報學強調一點,只要是賽博網內的信息都內被獲得,區別只是難度以及耗費的時間。現在的人類文明其實就是在大肆發展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時代,現在描述賽博朋克世界的作品普遍描述我們未來的世界,而未來是無限且不可預知的。筆者無法憑一己之力預測現有作品中對賽博朋客世界描述的合理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賽博朋客世界的發展不僅需要遵循蒸汽朋克違背的古典理論和新古典理論,需求這一在新發展理論中的概念極為重要,倘若需求受阻,那麼很可能發展停止,滯脹即會到來。在筆者另一篇文章中,百年之內世界上將會迎來計算機運輸能力發展的飛躍期和低谷期,這種計算機能力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到世界的構成,也會因為影響現實世界人的需求,思想,技術乃至人力資本導致經濟發展的波動;而信號情報學,則某種意義上消滅掉隱私一詞的概念,這將有可能抑制到人口產生需求這一過程,最後同樣導致經濟發展的波動。而經濟波動,最後都將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而這個將直接影響到賽博朋克世界是否能夠持續長存。

最後,筆者很想探討一下這篇文章最初的動機。《美麗新世界》中,為了完成繁雜的任務,赫胥黎將人分成數等,最低級的人在繁育人胚胎的工廠里坐著重複性的工作。利用這些繁育成本更低的人力資本進行這種重複性勞動這一現象以及其背後的理論在《重返美麗新世界中》又被當作精髓提出來談了一遍。這種想像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同樣顯示出赫胥黎受時代影響導致某種程度的短視。誠然,今天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充斥著各種勞動密集型工廠,在工廠里工作的工人(在政治不正確的語境下)除了培養的時間成本更高外確實與美麗新世界裡最低級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但是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赫胥黎寫《美麗新世界》在上世紀30年代,而上世紀30年代確實沒有現在8個發達國家與東亞某發展中國家一樣的先進生產線,即使當年代表最高精尖的飛機製造業也是基於熟練工人的雙手而非生產線。時代的局限性決定了作品的時效性,現在社會上全部三個產業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勞動力培養成本過高,而是高水平的勞動力供給不足以及由於社會老齡化加劇導致整體的勞動力不足。這兩點都並非需要由《美麗新世界》中的設想完成。因為生物的體質與潛力是有局限性的,再強悍的血肉之軀也沒有鋼鐵機械抗造;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算上研發成本,平攤到每一台生產機械中,其生產成本也遠遠小於快速繁育人類胚胎的成本。簡單來說,即使跳開了人權的條條框框,靠大規模生產「奴隸」並非最划算的計劃。

經濟學是一個描述現象的學科,跟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與我們真正的生活那麼貼切,卻又那麼遙遠。筆者曾有一次這樣描述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即其他學科放在一起好比相對論,而經濟學好比動量定理:相對論解釋世界,但是卻又有可能出錯;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相比顯得簡單多了,也基礎多了——但是,當經濟學與其他學科出現衝突時,經濟學的許可權更高,出現的衝突並非一方出現錯誤,而是我們描述世界的模型尚不全面,依然有待完善。

最後,感謝讀者能堅持讀完這篇又長又臭還不切題的文章,歡迎讀者提出問題討論,也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經濟學原理|起源
2018W13
體育明星林丹都出軌了!五個經濟學原理告訴你「人為什麼會出軌?」
儲蓄的故事(二)
一個正確的商業周期理論

TAG:經濟學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