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迴音

文以載道,文字似乎自從被創造以來,就成為了承載人的意志和思想的最佳載體,我的文字,也必然要盡抒我的胸中之意。近些天,我讀了朋友圈轉發的關於中國教育以及教育體制方面的文字。對錯不足論,只是談一談我個人的一點淺見和想法。

  我個人的看法是,每個人的知識面不一樣,層次不一樣,社會階層不一樣,那麼理念、想法、政治觀念必然會有差異。我今天不是想要說服誰,我只是想說出我看見的,講出我思考過的,以供大家來參考和印證。

  說起「教育」,又是「中國基礎教育」,使我不禁想起我的讀書生涯,我不是個好學生,成績也並不如何拔尖,可是當年,卻有一肚子也不知從哪裡來的的牢騷和傲慢,我以為,中國式的填鴨教育常常忽略了中國學生的接受能力,常常鎖住了華夏子弟的創造遐想,自中學始,這重壓每日劇增,幾乎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質疑,我詛咒,我困惑,我不解,我常以為教育是百年大計,是為了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為了給予年輕人寬廣的舞台,可是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這教育制度有問題,都知道這高考的模式要改變,可是為什麼到真正施行起來,竟是這麼的難呢?

  這裡面肯定有什麼力量在阻止這種改變,而這種改變會觸及這股力量的既得利益者,當時的我是這樣的想法,我甚至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見這種改變,看見國家的教育做出改變,看見所有的孩子真正能做到高高興興讀書,快快樂樂成長。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不能有自己的空餘的休閑時間?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竟抽不出一點時間來培養自己的愛好?為什麼中國學生的日常就只有學習?還是按照國家規定的大綱,按照學校統一的培養模式,幾乎沒有什麼自主的權利,課業如此重負之下,談何快樂?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就非要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那樣,磨平自己的個性,在集體和社會規則面前低下自己的頭?

  這一切真正的答案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談談我看見的答案。

  這一切要從大學說起,大學的時候,我帶著我弟弟第一次獨自一人從南京出發去嘉峪關,中途在蘭州經停了一日,全程歷時七天。前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誠不余欺!途中所見,果然大開眼界。我自幼在江蘇南部長大,且以宜興威力,雖然是個小縣,卻也是全國百強縣裡面排位靠前的十強縣之一,加之地處長三角經濟帶,也算是全國比較得到發展比較早的城市群之一。雖然我以前也曾經和父母出去旅遊過,不過一來家庭條件限制,只有零星幾次,二來年紀尚幼,也實在深入不了內地多遠。K376,我永遠記住了這一列列車,從上海開往西寧的火車,自南京至蘭州一千七百里,凋敝破敗,西向益盛。若以蘭州為例,誰又能想到堂堂一省省府,地區生產總值,若以宜興為尺量,只是兩個宜興縣而已。下轄縣市之如定西、隴西之流,學生除了要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外,還要給家裡做農活,放牛牧羊餵豬,打豬草剝玉米,以疏解家庭困難,這些事情在我們江浙的這一代的九零後、九五後乃至零零後,幾乎聞所未聞,但是確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的父輩母輩身上的事情,在我父母這一輩小的時候,他們確實上山扒松毛,打豬草,幫家裡做飯打掃,幾乎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家裡料理家務,一晃時間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風先吹了沿海,我們作為晚輩不必再吃這樣的苦處,但是西部內地山裡面的孩子們,讀書吃飯生活尚且艱難,一如三十年前,但是不一樣的是,現在的他們有發達地區的援助和支教,有國家的傾斜政策。

  但是這樣的家庭條件,這樣的教學環境,你要他們有什麼課外活動,有什麼興趣愛好發展,可能嗎?有些地區的孩子若不是支教組,連電腦都沒有摸過幾回,你讓他們對外面的世界有了解,現實嗎?沒有經濟條件作為依託,沒有倉廩實而知禮節,沒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沒有本該有的公共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每個人就算天然擁有發展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獨一無二權利,也沒有資本和能力去獲得這樣的機會。我所看見的只是西部的一角,在我國廣袤的腹地里,在眾多不知名的山溝溝里,有多少這樣的家庭?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對於東部的我們來說,人生確實不是短跑,人生是馬拉松,我們可以慢慢跑,可以不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要知道的是有的人光是和我們一起站在跑道上已經竭盡全力了。人生確實是馬拉松,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終點,有的人卻連起跑線都夠不到,有的人可以自己畫一條終點,有的人把眼睛蒙住,假裝看不見這條起跑線,眾生百態,莫足一是。

  中國不僅僅只有北上廣深,不僅僅只有京津翼、長三角、珠三角,中國還有千溝萬壑的陝甘,有支離破碎的雲貴,有跋涉千里的疆藏,有白雪皚皚的東北。那些地方的也是人,也是中國人。

  以上講了這麼多,我真正想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中國的教育不但是為了培養人才的,更是為了選拔人才的,但最終是為了分配資源的。教育是上下階層的管道,這根管道保證了權貴和底層的流通,相較於政治上的目的,其教育的功用略有瑕疵其實倒在其次。每個人確實天然有獨一無二慢慢來的權利,但並不是天然有這樣的能力。自由確實天賦人權,但是保證這權利的不被剝奪,確實自己需要掌控的能力。

  所以從教育引申開來,自由也好,多元文化、全面發展也罷,非得說對不對,我說對,但是要說合不合適,我看對全國的部分的人是合適的,但是對絕不多數人是不合適的。對絕大多數的窮人是不合適的。因為自由和多遠雖然是部分人民群眾的需求,但是國家還是要從最廣大人民的需求出發考慮問題,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人實在是付不起自由多遠的素質教育。

   部分處在部分之中時間長了,就會覺得自己是全部的整體。當然,部分為了部分發聲,那是理所當然的權利,但若是以為部分的痛苦是整體的弊病,那就是不符合實際情況了。

   在教育考核標準不能變動的情況下,因為擔心階級掉落,擔心生活品質的下降而陷入的全民性的中產階級焦慮,主要體現在課業、補習、綜合素質的培養等等這一系列的競爭,實在不能怪別人。

   既然要追求獨一無二的自己,就得承擔萬一發現並不唯一而泯然眾人的無奈。

  我知道有些道理,說起來都對,即使所謂的政治正確,但是不能實行。不能實現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符合現實實際的情況。著名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說是「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這話願意雖是諷刺,但是現在我就偏要拿來借古明今。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中講過一句為萬人萬國所稱頌的話:「a new nation,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是啊,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多麼偉光正的話語,但是人人平等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林肯發表完演說之後仍然是拿起槍和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幹起仗來。當然我這裡對於林肯是否真的是為了人人平等,為了黑人的解放而和南方打仗的暫且按下不表。有興趣的我以後可以寫一寫我個人的看法,只是我略微提一句,同樣是消滅地主階級,解放工業化人口生產力,中國來做和美國來做,為何評價是天壤之別?

  同理,政治正確的價值觀念並非是天然正確的,社會價值之所以被認為正確的,那是因為這樣的價值符合社會廣大群眾的期待,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符合社會生產關係的向前邁進。

  小資產階級看待問題,往往只能從社會的一隅出發,站在特定的角度,只思考關乎自己利益的問題,而不會從國家的整體的角度去看。所以他們不明白也不理解,他們是天然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為什麼國家的政策如此制定,為什麼想要的社會遲遲不來,為什麼起跑線一划再劃,幾乎划到了學前班,近幾年幾乎越演越烈。那是因為,我個人的答案是,這個社會在逐漸的固話,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以前改革開放那樣好的機會了,階層的流動性在變差,而生產力卻沒有明顯的提高,沒有明顯的創造出大量的工作機會以促進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中產群體敏銳的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投入了對於有限的資源的無限的爭奪之中去。

  依稀記得初三上學期語文教學中有一篇古文,片名《陳涉世家》,選自《史記》,當然,同樣,人教版的初三語文教科書也有這篇文章,當年幼年,不能明白這篇文章入選的深意,但是我覺得,只要是學過這篇文章的人,文章所敘述的故事可能會模糊,文言因其生澀可能會淡忘,但是決然不會忘記這期中這兩句話,第一句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第二句更了不起,更是喊出了千千萬萬代以來底層老百姓的呼聲,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你我夜卧廣廈大宅,日食五穀海味,既無節衣縮食之慮,又無冷暖飢貧之憂。是,雖然說個人都是憑藉自己本事吃飯,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可是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你?為什麼是我?是中西部的人蠢笨不堪麽?是底層的勞動人民不堪教化嗎?答案顯而易見,國家要富強,民族要復興。

  所以你我今日所得,既是源自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又不能不說是國家的政策傾斜而提供的平台,東南沿海因為區域優勢,面朝四海,交通大江,,就著改革開放的先行優勢發展起來,你我不過是天生走運生在這片土地上,其實換個地方投胎,也不過是泯然眾矣。

  英國的BBC曾經拍過一個叫做《人生七年》的紀錄片,最初拍攝於1946年,從當時的英國選出不同階層背景的,跟蹤拍攝,每隔七年拍攝一次,從最初的《7 up》直到最後的《56 up》,導演本意是揭示不同階級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但卻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到最後的《 56 up 》時,基本仍然是窮者仍窮,富者仍富。

  到今天,歐美國家,公立學校是給窮人上的,學校只普及基礎教育,如果想提高其他素質,只能花費金錢,高中的知識只能保證能訓練出一個合格的工廠工人,但是在紐約、加州、華盛頓,上補習班的也和國內一樣多。補習班也許更注重的是綜合素質,諸如體育、文學、藝術、神學、禮儀,可是美國大學常春藤名校大多是私立大學,收費昂貴,評判標準也更多元,一般的老百姓如何才能支付的起如此高昂的學費和先前的教育投入呢?

  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也是聞名世界的貴族高中,每年花費33000英鎊,合計人民幣32萬,學校教育實行嚴格的精英教育,每年的畢業生有70%進入劍橋、牛津這樣的名校,這樣的好學校,有多少的寒門子弟能上得了呢?窮人,一般家庭子女大多還是上的是BBC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這樣的公立中學罷了。與他們相比,清華北大一年七八千的學費簡直是性價比最高的大學了。

  可是我國並非只有你我,我國還有許多窮苦的人,還有許多困窘的人,他們讀書,不是為了學習真理,他們學習不是為了全面發展,他們上學只為了最直接也最現實的理由,他們要生存,他們要生活,他們要跳出命運的藩籬,打破階級的高牆,跳出農門,跳出西部,跳出邊疆,去獲得本該享有的生活。

  我們要允許這種權利,這種權利,在我看來,比所謂的個人「自由」要重要的多。


推薦閱讀:

寒門難出貴子」與「有夢要去追才行」
再讀《寒門再難出貴子》

TAG:教育 | 體制 | 寒門再難出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