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財有道】歐美日相繼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我們的失敗?

12月9日,安倍宣稱今年不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早在五月,歐盟就以壓倒性的票數投出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決議。同樣,美國商務部長上個月也確認了不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聽起來頗有「遇到了重大挫折」的意味,是不是?很多媒體的報道里也滿是火藥味道,什麼「根據中國入世協定,今年底應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啊,」歐美日出於自身私利,出爾反爾,背棄承諾,企圖繼續對中國進行打壓「啊,簡直就差沒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了。當然,國內的媒體有他們的地位所在,噴些政治正確的話也正常,結果民間有些人說得更狠,「歐美一貫的虛偽」也就罷了,連顏色革命都能扯上,真是夠了。

所以小磕又來破處迷霧啦~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這個「市場經濟地位」是WTO內部的術語,也就是說,這個討論的主題,包括歐美日的表態,都是針對WTO內的貿易活動而言的,有嚴格的範圍界定。誰也不是來特地攻擊中國,一切都是貿易考慮。

那麼WTO為什麼要有這個概念呢?大家想像一下,一個市場里,如果一個巨頭故意採用明顯低於成本的定價,打價格戰把其他競爭對手擊垮,然後再抬高價格坐收壟斷利潤,那是不是對消費者、對整個行業都不利?其實不用想像,出行行業里剛上演過,我就不點名了。在國際貿易中,也會有這種情況——當然動機可能各種各樣,但動機這事難判斷,只能看結果——所以傾銷(指企業出於商業考慮制定的商品低價)和補貼(指政府出於各種考慮補貼造成的商品低價)都是要收到懲罰的。

但是打官司從來都是耗時耗力的事情,國際貿易官司更是曠日持久、耗資巨大。你想想,要弄清楚一個商品在某國生產的真實成本,這考察得花多少財力物力?再加上各方肯定還要各種質疑考察的細節、考察方的立場等等。為了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對於那些經常出問題/比較有可能出問題的參與者(player),也就是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WTO規定,在爭議時默認可採用「替代國」同類產品的成本來判斷商品定價是否低於成本,除非商品生產國提出足夠的證據。這當然不能算公平,只能說是為了效率犧牲了一部分公平吧。

好了,重點來了。當年(2001年)中國入世談判時,各方在種種細節上反覆爭奪,最後,為了守住「堅決不承諾五年內開放資本市場和實現匯率自由浮動」的底線,中方同意讓步加入一個條款,先上原文:

The importing WTO Member may use a methodology that is not based on a strict comparison with domestic prices or costs in China if the producers under investigation cannot clearly show tha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prevail in the industry producing the like product with regard to manufacture, production and sale of that product. (ACCE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t.15(a)(ii))

也就是中國同意採用上面說的默認使用替代國成本的演算法,但加了一個條件,就是以上條款15年後會到期(expire)。

這就是爭端的起源。據此,很多媒體宣揚中國在今年底會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而歐美日是背信棄義,撕毀條約云云(包括澎湃這樣的媒體都誤導嚴重)。

可是,既然是對待法律,哪能這麼不嚴謹,上面這段條款和補充裡面壓根沒有15年後中國自動就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意思,它只是說,15年後,這種如果沒有確定證據就採用替代國成本的演算法,不能再用了,而已。

接下來,雖然中國沒有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想要用替代國成本演算法,起訴國就必須首先證明該商品的生產涉及了很多非市場因素。也就是說,中國的貿易環境,確實地改善了。

這是學界的一致看法。也就是說,歐美日的不承認,雖然都是出於他們自己的考慮,但並沒有違反WTO的協定,而且他們未來無論是否承認,都無法隨意使用替代國演算法。所謂的「撕毀協議」、「亡我之心」云云,不過是有些人弄不清情況,又迫害妄想,自己yy到高潮而已。

當然了,如果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在國際貿易中會更有利一些。但是訴求不是提出來別人就會答應的,必須給出一些利益作為交換。在當今民粹得勢,貿易保護之風四起的大環境,可以想像其艱難。這個市場經濟地位到底值不值得我們付出很高的代價呢?

事實上,根據統計,中國這些年被捲入貿易摩擦的交易不到出口總額的1%,去除掉其他的摩擦情況,對我國的出口影響真的微乎其微——誰也不會沒事就花錢花時間搞個訴訟針對中國,傻呀。在條款到期之後,影響只會更小。

現在我們來回顧當年代表團做出的妥協。他們真的只是放棄了很少一點點的利益,換取了我國儘早加入WTO,從此中國的進出口大幅增長,對國內和對全世界都是巨大的貢獻。而保護國內的金融市場的這個底線是不是值得,現在下結論也許為時過早,不過它肯定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

不一味固執於自己的訴求,不一味抗爭,靈活處理,用少量的代價去trade for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外交智慧的體現。

同樣,最近針對歐美日的表態,中方有理有節地表明態度,又沒有過於糾纏,還不忘提醒對方條款將到期。這也是外交智慧的體現。

而國內很多媒體和民眾,遠沒有這麼成熟理性。

這事情還值得進一步的討論。

首先就是,關起門來,摸著你們的良心,你們真的認為中國現在是市場經濟了嗎?好意思么?

其次,不管是持哪種態度,理性分析的還是憤怒爆棚的,所有人都在說,我們還是要反抗,區別只是激烈鬥爭還是冷靜周旋而已。我們要爭取最大利益,我們不能讓某某國得逞,我們要吹響衝鋒號。

每次對外有點什麼,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千人一面。要麼大聲呼喊我們不能放棄什麼什麼利益,要麼精心算計怎樣能夠獲取最多的利益。

那麼你們想過沒有,為什麼俄羅斯烏克蘭都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了,歐美日卻要想辦法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呢?對的,你們都知道,因為在與中國的貿易中賺不到錢。可是這還沒挖到底。

如果一個人,事事與人爭利,什麼好處都要自己得著,能搶到的決不讓一點給別人,你遇到這種人會怎麼想?

很討厭對吧,跟身邊人都說這人很討厭對吧,最好有誰來教訓教訓他對吧,真的沒辦法,惹不起還躲得起對吧?

那麼,貿易本該是互利的,結果你從來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把貿易當成一個零和博弈,只想著自己利益最大化,儘可能擠壓對方的利益,別國說算了豎起牆來不跟你貿易了,你還想著要顯示力量逼迫它?

當年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人家主要訴求也就是開放貿易,開通口岸,結果被你們罵了一百多年,現在你們逼迫別人開放貿易的時候倒是正義感滿滿?這雙重標準玩得太6了吧。按著叢林法則行事,還想要立牌坊,站在高點噴別人。

近兩年,我們在國際上的姿態,開始越來越重視合作,在進行跨國項目的時候,不忘讓合作方也能從中獲益。雖然比例上不多,至少是個良好的表示。

again,國內很多媒體和民眾,遠沒有這麼成熟理性。

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路途一定不會平坦,尤其是在民粹得勢,貿易保護之風四起的大環境。別國出於各種目的限制中國一定不會停止,就像中國也會限制別國。但是請別忘了,我們從一開始的國際貿易基礎課就講了,貿易不是個零和博弈,它應該是雙贏的。

對了,一直沒說條款到期的日期。2016年12月11日,當大家忙著在線上準備雙十二的購物,在線下找餐館超市打折的時候,這個日子悄然過去了。

由「蔣博的多稜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版權交易)

推薦閱讀:

關於自由與自願
為什麼市場經濟發源於西方歐美國家而不是東方的中國?
許成鋼再批「馬雲計劃經濟言論」:大數據人工智慧不能代替市場(說的真好)
18個幽默段子,看完秒懂經濟學

TAG:世界貿易組織WTO | 市場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