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尾巴,西晉的頭,中間還不甩司馬昭的臉!
喜歡三國的人都知道,在那段混亂而精彩的年代,英雄名士輩出,為了建功立業,最終很多人都背棄了東漢政權,進入魏蜀吳三個新生的政權。
雖然坊間喜聞樂見的《三國演義》,強行將劉大耳的蜀漢定為正統,但事實上,無論正史《三國志》等記載,還是從王朝繼承關係上來講,曹魏才是繼承東漢衣缽的王朝,雖然手段上有那麼一點點殘忍(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強行讓漢獻帝劉協讓位,才建立曹魏),但比起他對漢獻帝及其子孫一脈相承的保護,後世動不動就對前代王朝末任君王趕盡殺絕,其實要大度的多啊。
是以當時有不少賢良,他們在東漢末年乾脆隱居起來,躲避亂世;時機差不多了,才出來在曹魏政權做官,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乃至把曹魏作為正統來看到。
曹魏睢陵侯、太尉、侍中王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忠和孝,在當時以至後世,都是相當出名的。悅史君決定首次嘗試做連載,今天先給悅友們說說,王祥這位亂世奮鬥者特殊而神奇的「忠」!
官宦世家亂世隱居 首次出仕東漢尾巴王祥是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的後代,他的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而他本人也是書聖王羲之的族曾祖父。看過之前悅史君窮極王羲之的應該知道,王羲之家族屬於魏晉最大的名門琅玡王氏,而王祥,正是這一顯赫家族的開創者之一。(關於王羲之充滿傳奇而搞笑連連的人生故事,可以參看悅史君這篇《書聖王羲之:字寫得妙,人更有味喔》)
不過,由於東漢自漢靈帝劉宏開始,就已經呈現末世景象:皇帝昏庸無能,外戚宦官專權,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王祥的父親王融,雖然很多次都被東漢朝廷及地方政府徵召,但都沒有答應,甘願歸隱山林,等待最佳的出仕機會。
悲催的是,王融沒有等到他期待的時機,就不幸過世了。王祥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堅決不接受各方豪強和州郡的徵召,帶著繼母朱氏和同父異母弟王覽,輾轉多地,最終選擇在廬江(今安徽合肥)避亂,隱居二十多年。
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泰山太守呂虔出任徐州刺史,加任威虜將軍。呂虔是曹魏一員武將,治理地方,他需要一個得力的助手。聽說自己的轄區隱居著王祥這麼一位大神,呂虔決定請他出山,擔任徐州別駕。
接到呂虔的「邀官函」後,王祥和之前一樣,還是堅決辭讓,不願意到任。此時,已經逐漸長大的弟弟王覽,極力勸說王祥赴任,並為他準備了牛車,王祥這才應召。
王祥到任徐州別駕後,呂虔就將民政事務都委託於他,對王祥非常信任,兩個人的配合很愉快。當時徐州當地盜寇四處橫行,王祥率領並鼓勵士兵,將各路伐盜寇一一擊破,州內因而清靜無事,政令教化也推行無阻。激動的徐州老百姓編了首歌,來歌頌他們的好別駕王祥:「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同年十一月,東漢魏王、丞相曹丕,威逼漢獻帝上演了一場「禪讓秀」,成功稱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並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
悅史君點評:就在王祥出山,正式做官幾個月後,早已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落幕,新興的曹魏王朝建立,所以說王祥是趕了東漢的尾巴。悅史君覺得,王祥兄弟雖然隱居多年,但他們對時局一定看得透透的,要不然,捏准朝代更替這個節骨眼出仕,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要成大事,還是得學前輩王祥,開始沉得住氣,不怕寂寞孤獨,努力提升自我修養和名聲;看準機會就要牢牢抓住,干出一番成績,一鳴驚人!
一路開掛封候列公 新君即位坦然訓導
果然,曹魏建立之初欣欣向榮,王祥也是官運亨通,多次升遷後,他做到大司農,位列九卿。
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大將軍司馬師對當朝天子曹芳有所猜疑,便聯合公卿中朝大臣上奏郭太后,言及曹芳年長不親政、沉迷女色、廢棄講學等罪,請求廢曹芳的帝位,得到郭太后的許可。此後,曹芳被廢為齊王,搬出洛陽。朝廷通過商議,決定改立高貴鄉公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為帝。
同年十月,曹髦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正元」。王祥因參與定策有功,被封為關內侯。不久又拜光祿勛,轉任司隸校尉。
正元二年(255年),王祥因隨司馬師討伐鎮東將軍、揚州刺史毌丘儉有功,而增加食邑四百戶。司馬師因驚嚇、勞累過度,病重去世。魏帝曹髦想趁機奪權,被司馬師之弟、高都侯、衛將軍司馬昭識破。司馬昭親自率軍到洛陽後,曹髦不得不將他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司馬昭的地位更加鞏固。此後,王祥遷任太常,封爵萬歲亭侯。
魏帝曹髦到太學巡查,任命王祥為三老。王祥以師長的身份面向南坐,曹髦面向北坐,向王祥詢問治國之道,王祥陳述明王聖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領,來訓導曹髦,在座旁聽的人也都受到激勵。(眾人內心OS:王老頭你真牛!)
天子除逆反被殺害 痛哭魏帝不甩司馬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裡,曹髦見自己權力威勢日漸削弱,感到不勝忿恨,命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在陵雲台部署甲士,並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不能坐受被廢之辱,如今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王經力勸曹髦不可意氣用事,曹髦不聽。出宮後,王沈、王業立即將此事告訴司馬昭,司馬昭召中護軍賈充(其長女賈南風,即為後來跋扈弄權的西晉皇后)等作戒備。
曹髦雖知事已泄露,但還是出劍登輦,率領殿中宿衛和奴僕們呼喊著出了宮,進攻司馬昭所在的府邸,聲稱要討伐有罪之人,敢有騷動抵抗者滅族。
賈充從外而入,迎面與曹髦戰於南面宮闕之下,曹髦親自用劍拼殺。眾人想要退卻,太子舍人成濟問賈充說:「事情緊急了,你說怎麼辦?」賈充說:「司馬公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日。今日之事,沒什麼可問的!」於是成濟立即抽出長戈上前刺殺曹髦,把他弒殺於車下。
司馬昭聞訊大驚,自己跪倒在地上。朝臣為之哀悼,王祥大聲號哭說:「這是老臣的罪過啊!」涕泗橫流,其他大臣也都感到慚愧。
曹髦死後,司馬昭不肯殺賈充,歸罪於成濟兄弟,並命軍士把他們亂箭射殺,誅滅了成濟三族。司馬昭又殺尚書王經,認為他和自己不一心。此後,司馬昭借郭太后的名義追廢遇弒的皇帝曹髦,並以普通百姓的儀式安葬。與公卿們商議,司馬昭又借郭太后的名義,立常道鄉公曹璜(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為新皇帝,改名為曹奐,改年號為景元。不久,王祥遷任司空。
咸熙元年(264年)三月,王祥升任太尉,加職侍中。後來,魏帝曹奐又封王祥為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戶。
同年三月三十日,曹奐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王祥與臨淮侯、司空荀顗一起去會見司馬昭,荀顗對王祥說:「相王(指司馬昭)地位尊貴,何侯(曹魏朗陵侯、司徒何曾)已經向他行過大禮,今日我們前去應當下拜。」王祥回答說:「相國確實很尊貴,然而還是魏的宰相。我們是魏的三公,公與王相差不過一個等級,上朝時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動輒去拜人的道理?這樣會損害魏的威望,也有損晉王的品德,君子愛護一個人應按禮行事,我不會去拜他。」(荀顗內心OS:王老頭你……不按套路來啊!)
等見到司馬昭時,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長揖。司馬昭對王祥說:「今日才知道您是多麼看重我啊!」(其實,司馬昭內心OS:王老頭你有種……但我為了將來的晉朝,也不得不籠絡你啊!)
西晉的頭又加封賞 雍容位顯高壽離世曹魏咸熙二年(266年)十二月,司馬昭嫡長子、晉王、相國司馬炎逼迫魏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為晉,改元泰始。晉朝由此建立,史稱西晉。
司馬炎即位後,拜王祥為太保,進封睢陵公,府中允許設置七官。
司馬炎派侍中任愷,向王祥、何曾、鄭沖等有德望的老臣,詢問朝政得失及急需解決的施政教化問題。王祥因為年老疲倦,多次請求遜位,司馬炎安慰他說:「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不許他辭官。
後來,王祥堅決要求辭官回故里,司馬炎才下詔同意他以睢陵公的身份遜位,地位和太保、太傅一樣,在三司之上,俸祿賞賜與以前一樣。
泰始四年(268年)四月初二,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歲。(不管哪一個,您都是當之無愧的老壽星啊。)
泰始五年(269年),司馬炎下詔追謚王祥為元公。
悅史君點評:王祥的一生,可謂先抑後揚,而且澤被後世。處於三代交替之際,王祥沒有盲目地依從某個「流星軍閥」,而是父子相繼、帶著弟弟蟄伏等待時機;逮到機會後,全力發揮自身才華,靠政績一步步開掛高升,最終官拜三公,爵封公位,還和其弟王覽,一起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豪門:琅琊王氏!
對於王祥在司馬家得勢之際,沒有過於貼近,悅史君認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這句話,非常到位:「不吝於篡,而吝於一拜;不難於北面為臣,而難折節於未篡之先;天下後世不得以助逆之名相加,萬一篡奪不成如桓玄,可以避責全身,免於佐命之討,計亦狡矣。」是啊,作為曹魏大臣,王祥其實並不在乎司馬氏還是其他別的家族篡位(反正哪家篡位,都得籠絡前朝大臣),但他最在意的,其實是這個謀篡者,是不是能夠篡位成功!所以,王祥不甩司馬昭,說到底,不是他有風骨,也不是他忠於曹魏政權(要不然,先前的東漢王朝咋辦),只是為自己和後代的前程打算罷了。
司馬昭:王老頭,其實我很不爽!
王祥:別生氣,明天悅史君還要繼續寫我喔~
親愛的悅友,讀完後記得分享喔您的分享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