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市一堂語文課過後的思考
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講述了他在自己的學校里聽了一節語文課之後的一些對於目前教育的抱怨,她作為老教師,可能只是稍微的想抒發一下自己的看法沒有被重視,但是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卻從一個側面多少反應出了中國在教育上很多奇怪的邏輯與令人詫異的思維方式。
這堂課講的是鄭振鐸的一篇散文《貓》。這篇散文相信部分朋友應該稍有了解,有些語文的公開課,也會拿這篇文章作為課程的內容。上課的是一位年輕教師,聽課的是很多本校的語文老師,其中年輕的老師占多數,老教師一位是位當地的名師,一位是跟我抱怨的那位朋友。
先簡單說說這個故事做個起頭,散文講的故事大致是作者養的三隻貓,前兩隻貓看著比較乖巧伶俐,討人喜歡,因此作者一家人對這兩隻貓都很喜愛。但第三隻貓,看起來比較肥碩,而且似乎好吃懶做,因此作者他們不喜歡這隻貓。有一天作者發現他們養的芙蓉鳥被吃了兩隻,同時又看到肥碩的那隻貓在房樑上,氣憤的作者大概因為原先就不喜歡這隻貓,當即毫無依據的判斷那兩隻芙蓉鳥就是肥貓吃的。想到這馬上撿了根大木棍,又是敲又是打的趕走了那隻肥貓。
但這之後有一天,作者發現又有一隻芙蓉鳥被吃,這次他們明白了,原來吃掉他們鳥的其實是另外一隻貓,並不是被他們錯怪的那隻不討作者喜歡的肥貓,想到當時惡狠狠的趕走了大肥貓,不僅誤解了它,而且還又敲又打,作者心中應該自然有了些懊悔。
畢竟是堂語文課,相信很多人就會開始考慮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到底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東西。
那位名師,認為本文中心在於教會學生看待事情處理人際關係,不能依照親疏遠近來做過早的判斷,而應該先弄清事情的原委,判斷「某個人」「某個事」究竟是否是「你所設想的這樣」再下結論,也不能因為他是你的好朋友,他的關係跟你很密切,他與你有利益上的聯繫,就下意識很主觀的認為他所說所想就是正確的,就草率的做出判斷。
這個角度,乍一看似乎很正確,本來就是如此啊,難道不就是應該按照事實依據,來做出符合原委的判斷嗎?然而我認為,以這個角度判斷中心點不僅傳遞不了有效的教育理念,而且顯得高高在上,把一節語文課,變成了道德綁架課。
為什麼這麼說。現在很多老師,包括很多家長,喜歡傳授一些看起來很對,但其實不符合真實人性與社會場景的價值觀。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疾惡如仇,希望根除世界上所有的壞人,根除所有的邪惡,這看起來也沒有問題,非常符合情理的想法。如果能做到,相信世界會非常美好,但是這是不可能的。這樣教育你的孩子,是想要他今後做一個怎樣的人?想讓他們怎麼面對可能會相當烏煙瘴氣的社會?這善惡之間的分寸把握,如果不提前教給孩子一些啟蒙,真的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嗎?
誰做事情會不按親疏遠近考慮呢?那位名師,願意把本來屬於自己孩子,但是因為有其他毫不相關但能力更勝一籌的人出現,而把一個絕佳的工作職位滿懷愛意的讓給他嗎?作為火車站的工作人員,你會把僅剩一張的內部保留票,讓給一個買不到票急著回家的陌生人,而讓自己同樣也想回家的親姐姐自己想辦法嗎?
再簡單一點,周圍因為被名師光環所影響的其他年輕老師,有多少人不會隨聲附和呢?事實上唯一的一位有不同聲音的,就是另一位老教師,抱怨她的觀點不被重視的老教師。
她認為思考的角度是在善待生命這一點上。老教師比起處在教學第一線的名師,當然屬於較疏較遠的存在,所以當然沒有人願意過多的考慮分析她的觀點,名師剛剛闡述的中心思想,一下課當即土崩瓦解,聽完課的年輕教師當即按照親疏遠近考慮問題。
這種看似正確的道德綁架,只會讓那些尚且年幼的學生,一旦走上社會便會把原來的想法擊碎,加之現在的學生一代比一代精明,一代比一代顯得更加老練,那種過於早熟的看破紅塵的穩重及成熟,那種看待問題變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態度,確實有家長及社會的引導責任在,如果再沒有真正能幫助他們成長的妥善價值觀,之後的學生會變成什麼樣真的難以想像。
長久以來,很多普世價值,都相當的有待商榷!
一堂簡單的語文課,暴露了我國社會在教育上一個很大的傾向:喜歡講大道理,忽視死亡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忽視人性教育,想把所有的學生看成得道高僧一樣培養。
我認為上面那篇散文應試之外可以教給學生的,就是那位老教師所表達的觀點,教會學生善待生命,可以不喜歡可以有誤解,但你不能傷害他們,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你可以不喜歡你的老師,你可以不喜歡你的同學,甚至你可以不喜歡自己的爺爺奶奶,可以不喜歡吃某樣食物,可以不喜歡小貓小狗,但是喜歡歸喜歡,實際面對歸實際面對,當這種非常主觀的自主感情面對現實世界時,老師及家長最基本的工作,應該是引導心智尚待健全的孩子如何處理這種情緒,因為散文中作者自私主觀的想法,毫無根據的就把因為自己的誤解把大肥貓打跑,這樣的行為依靠所謂避免親疏遠近這種道德綁架,就想要杜絕應該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大學者,也很難避免人性的鬥爭,因為最基本的,他相當睿智但他也還是人,不是無欲無求的神。
思考善待生命這種思維方式,教會學生如何處理類似的實際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上面對各種不樂意不情願,或許才是教育應具有的本質屬性。
不能阻止人自私,但可以教會人懂得去愛。
中國人說話喜歡說兩句,明的一句,暗的一句,比如禮讓三先,明的說我們該謙讓,暗的是當仁不讓,不該讓就不讓,怎麼判斷?怎麼掌握分寸?最基本的,所謂善待生命,小的說就是善待其他人,具體的放於實處起碼孩子應該懂得分享的重要性,這種思維該怎麼傳達教授,就是老師家長的責任了。
有點自私的小朋友、中學生,相信絕大多數是慣出來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普世價值就變成了盡全力去獲勝,想盡辦法拿走你想要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也不用多說什麼了。
林志穎的大兒子,在拍爸爸去哪兒時里已經看出了弊端,他認為這是他一直以來灌輸的求勝心過重帶來的,不知道現在是否調整了。前段時間看見有報道,林志穎在法國看見一個讀書比賽之類的活動,他的大兒子為了獲勝而去做閱讀,而不是為了其他更有意義的出發點去讀書,法國人似乎非常厭惡這種教育方式,馬上不幹了,希望他們退出比賽。
國內更有家長不知道是素質本身就低,還是刻意的寵溺慣壞孩子,竟然去外面吃飯想吃什麼猛夾什麼吃,吃個精光一點不考慮其它孩子的感受,家長在旁邊充耳不聞,以為自己的孩子得到了什麼驚天的好處。這樣的處理仔細想想真是好笑,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會怎麼樣也不再多做贅述了。
有人會想難道盡全力獲得自己想要的也有錯了嗎?雖然沒錯,但你知道宇宙有陰陽,事物有矛盾,世間有正邪,這之間的相互轉換,真的有效的傳達給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了嗎?你能讓他們有尊嚴的獲勝,教會他們有尊嚴的失敗了嗎?讓他們享受得到的同時,讓他們理解適時的回報了嗎?縱容他們自私的小脾氣,讓他們明白世界的廣闊了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來一碗情懷(swzmt168)」,歡迎各位朋友關注,如果你不關注大概也不會有其他的損失,除了少知道點有趣的東西
推薦閱讀:
※(蘇俄作家專題)肖洛霍夫(上)
※戰鬥在白駝山中(五)
※類似《神棍小村醫》的作品有?
※嚴羽的妙悟說與禪宗的妙悟說有什麼異同?
※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