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選擇「自由行」是對旅行社行業最大的嘲諷和羞辱(二)
1 重決策 購買旅遊產品不像買一瓶礦泉水 去超市就買了,而是在購買前需要大量需要決策解決的問題,在有錢,有閑的前提下,還要有意願。這個意願決定了去哪裡,跟誰去,怎麼去,啥時候去等一系列需要決策的問題。
2 消費前置性 在購買旅遊產品之前,你是不知道會用什麼樣的產品,無法所見即所得,但是需要先付費。隨著網路發展,在硬體上有改變,比如看到酒店房型,車子類型,但是無法知道服務的詳情。比如酒店空調、熱水、客房服務。汽車的空調、整潔程度,師傅開車的穩定性等
3 低頻消費 大部分家庭和個人,每年出遊1-2次,稍多一些的能達到3-4次,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瓶頸了
4 高客單價 相比較其他消費,旅遊產品費用並不低廉,而且沒有物質產品,出遊體驗即是消費和產品使用過程,缺乏物質實體
5 產品非標準性 旅遊產品絕大部分是服務型產品,也意味著更多是跟人來打交道,因為綜合了吃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要素,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出現情況的可能。這意味著,每個人走相同的線路,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使得很多產品難以跟工業品相比,進行標準化,模塊化、流水化作業
6 產品覆蓋半徑明顯(出發地維度) 一個工業品可以行銷全球,但是一個旅遊產品從出發地維度來看,半徑則非常明顯,比如一個上海浦東機場出發的產品,覆蓋半徑也就是以機場為中心,大約300-500公里半徑的範圍。這個區域內是有潛在客戶的。(聯程轉機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7 服務為單次博弈(目的地維度) 按照國人旅遊習慣,一個客人去一個地方,如無意外,基本不會來第二次,也就是當地旅行社沒有機會第二次為同一個客人服務獲得利潤。所以在一次性服務中,需要儘可能獲得利潤。
在旅遊行業產業鏈中(組團社-批發商-目的地接待)
1-3決定了旅行社獲客成本將是非常高的,同時難以留存客戶。(組團社)
4-7決定了旅行社在產品上必須對價格和產品進行優化調整,在終端有競爭優勢,比如直觀價格和產品內核(批發商),以及旅行社產品設計、運營思路(目的地接待)
整個產業鏈思維是如下思路
通過降低終端價格,提升流量入口,增加單次博弈勝率獲得利潤
這種情況下,我們常說的購物團就出現了
1 降低價格 (猶記得當年香港可以做的99買一送一 這也意味著降低了接待標準 酒店 餐 車都可以用最便宜的)
2 提升流量 (特價吸引了大量沒有出遊計劃人群 以及在預算內比較不同目的地的客人)
3 增加單次博弈勝率 (多進購物店 安排能「出貨」的導遊 全程就是促銷和導購
大量非產品內的產品和服務需要在當地購買,比如當地需要二次消費的自費景點)
所謂的購物團、0成本團、負成本團 賭團都是在這個思路下的一個變種
因為都是一次性博弈,沒有客戶留存,對於旅行社來說,提高服務並不能產生利潤,所以自然服務水品開始下降,為了博弈獲利,更加不擇手段。
各種媒體曝光的導遊、購物店種種不良行為,都是在這個模式下產生的必然結果,當然直到今天,這個現象依然存在
有個笑話這麼說 過去我們是希望產品沒有投訴,現在我們是希望有了投訴當地解決,不要帶回來。
這裡最大的問題,對於旅行社來說。通過服務獲得利潤基本不存在。
國內旅遊如此,出境也概莫能外
推薦閱讀:
※電話銷售的現狀與未來
※藥品廣告內容的要求都有哪些?
※極致簡潔 - 設計/商業
※翟山鷹教你如何識別中國商業市場的陷阱?
※為什麼錢越來越難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