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不是喊口號,海爾如何在智能製造領域佔位?
文/金錯刀(微信公眾號:金錯刀)
編輯/金錯刀頻道李洋
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引發了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號稱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被叫做工業4.0,智能製造時代。
▼
德國2013年率先提出並把工業4.0上升為民族戰略,並迅速把這一概念傳遍全球。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搶搭工業4.0這班車,在第一梯隊搭上這班車,就意味著將在技術上領先其他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我國也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叫法不一樣,但本質相同。
有人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大到世界格局,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將被徹底顛覆。聽著有點嚇人,但不是沒有道理。
「智能製造」,未來10年的最大風口
智能製造,並不簡簡單單的是用機器替代人從事生產製造。
2014年,中國和德國合作,建立中德工業4.0推動聯盟,簽訂了一份《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其中重點強調了工業4.0,並且提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即工業4.0)對於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有人把工業4.0領域的機會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智能工廠(包括傳統工廠轉型成的智能工廠和原生智能工廠),然後是解決方案公司和垂直技術供應商。
智能製造,是這三大分支構成的一個整體。技術往往先行,解決方案公司伴隨而生,最終都要由智能工廠來邁出商業化的那一步。
歐美國家從工業1.0到2.0,再到3.0、4.0,每一次工業革命都讓這些國家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中國不是,在前幾次工業革命中,如果說中國是趕的順風車,還沒有座位,那麼在這正在積蓄力量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初,中國同歐美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這意味著未來10年左右,全世界都不會放過的一個新的、巨大的機會。
挑戰與機遇並存
工業4.0是德國提出的概念。在德國,工業4.0重點涉及在汽車,航空行業,以及技術含量很高的一體化生產領域。雖然每一個領域發展的成熟度不同,最終都會被涉及。如整個汽車製造領域,每年投入數千億歐元用於軟體和硬體的研發。
戴姆勒集團旗下的梅賽德斯-賓士、開發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庫卡機器人公司、家電行業巨頭西門子等都是德國工業4.0的標杆企業,其中有工業4.0倡導者,有解決方案公司,有創新典範,也有工業4.0設備發明者,無一不是全行業的佼佼者。
▼
美國對工業4.0的定義是工業互聯網。美國在信息技術方面遙遙領先。在信息產業最活躍的互聯網領域,全球市值最大的20個互聯網企業中沒有歐洲企業,歐洲互聯網市場基本被美國企業壟斷。
如今美國的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巨頭與傳統製造業領導廠商聯手,GE、思科、IBM、AT&T英特爾等80多家領先企業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在技術、標準、產業化等方面進行布局。
▼
如果說佔位,歐美國家似乎依然站在最前排,但其實中國在工業4.0上是有很大優勢的。
看看外媒怎麼說。美國《紐約時報》有份調查稱,中國的工業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鏈,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訊、航天、高鐵。
不過,儘管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智能製造產值在1萬億元左右,2020年有望超3萬億元,但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尚處於初級發展期,大部分企業處於研發階段,在創新、技術和生態等諸多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
而從上文不難看出,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面對新一輪智能製造革命,製造業大企業走在了前排,既是在勇敢試水,也在做標杆,充當新標準的探索與制定者。
中國的優勢很明顯,現在所迫切需要的,已經不是資金的投入和技術上的創新性,因為這兩樣都不會缺,而是一個能夠代表,或者說帶領國內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佔位,直接參与制定新標準、引領新風向的標杆企業。
家電巨頭海爾扛旗,豎智能製造標杆!
9月27日上午,在青島召開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期間,家電業智能製造創新戰略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也正式召開。
會上,由海爾集團牽頭,聯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信通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院、清華大學、中國電信等共同倡議,發起成立了全球家電業首個智能製造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獲得了國家工信部的支持。
▼
聯盟的目標是圍繞智能製造實現技術創新平台、公共服務平台和產業孵化平台三個層面的突破引領。
這個聯盟有什麼作用?首先,它將匯聚各類優秀力量和資源,在協同創新、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打造家電業智能製造創新服務平台,構建全球一流資源共創共贏生態圈。
同時,聯盟將加快推進智能製造模式的創新,為製造的全過程提供智能服務,為用戶創造最佳體驗,增值分享,於國內家電智能製造來說,有助於搶佔全球智能製造戰略制高點,推動中國家電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實現全球引領。
以人為第一出發點,海爾互聯工廠強勢入局
至於說為何是海爾牽頭聯盟的成立,理由很簡單。
首先,海爾是享譽全球的中國家電品牌,也是全球白電第一品牌,本身具備代表性。
其次,從2011年開始,海爾便籌劃建設數字化互聯工廠,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與升級,以滿足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為中心,打造按需設計、按需製造、按需配送的互聯工廠體系。
海爾的互聯工廠,體現了海爾對工業4.0或者說對智能製造的深刻理解,並非簡單的「用機器替代人」,「智能」二字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更在於對用戶需求的把握。
其實早在2005年9月,海爾便極具創新性地提出了「人單合一」的生產模式,人是企業里的每一位員工,每一個團隊,而「單」並不僅僅代表用戶訂單,而是所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現在搞智能製造領域的創新探索更要以「人」作為第一出發點。
目前海爾已經完成了由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的轉變,並將用戶、研發資源、供應商和創客整合到一個共創共贏生態圈中。
▼
已建成了包括5個整機和2個模塊化工廠在內的7大互聯工廠,能夠為行業在前端生產製造環節提供先進樣本支持。
▼
全球用戶能夠在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定製產品,並通過定製的全流程可視化實現最佳體驗。除此之外,海爾還投建了業內第一家工業智能研究院,對規範整個製造行業的「智造」標準起到了積極影響。
推出行業首個透明工廠,向全世界開放互聯工廠,非海爾用戶也可以實時查看到海爾製造的每個場景,讓全球消費者都能夠全流程參與到海爾產品的設計和生產環節中來,成功打通了長期以來橫在製造工廠與用戶之間的那堵厚牆。
憑藉互聯工廠模式,海爾成為唯一入選《製造強國研究》報告的家電企業,被寫入了《智能製造標準化案例集》,還成為行業唯一當選國家智能製造標準化總體組成員的企業。
此外,為了完善整個智能製造生態,還發布了COSMO平台用以解決用戶和互聯工廠之間的溝通,系中國首創,也是行業唯一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平台。
▼
有了互聯工廠和COSMO平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真正實現智能製造。比如,用戶可以直接登錄海爾的網路商城定製產品,選擇顏色、款式、性能、結構等,然後下訂單。之後,用戶可以在網上隨時查看自己定製的產品到了哪一個工位、哪一個工序、有沒有出廠、有沒有開始送裝。
而在工廠這邊,工人只需根據用戶訂單把配件隨機放進吊籠里,生產線就可以根據用戶訂單自動檢索,完成產品的生產,系統會自動進行任務切換。
任重道遠
要成為世界「製造強國」,必須擁有具備普遍適用的標準和模式作為支撐,海爾互聯工廠模式無疑是制定整個家電業智能製造標準的重要參考和示範引導。
而「聯盟」的成立,無疑是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最新探索成果,標誌著海爾製造模式的一個全面提升,更是一個融入全球並引領全球的過程,將促進中國製造在全球家電領域實現引領。
這是一個歷史重任,互聯網時代的腳步很快,接下來的路必然不好走,但是我們滿懷希望。
推薦閱讀:
※從基礎概念到實現,小白如何快速入門PyTorch
※聲智科技陳孝良:講講國內AI產業的真實現狀 | 愛分析訪談
※國內AI陷入自嗨,谷歌發現第二太陽!人工智慧找到外星人已不遠?
※AI Gossip
※他研究了5000家AI公司,說人工智慧應用該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