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集要

開始在知乎寫寫東西,一來是想把思考過的東西寫下來,二是養成習慣,督促自己每天要讀點書。

三年前,大概就是大三在準備考研的時候,那時候就在閱讀陽明先生集要了,記得當時是借的圖書館的書,被整本書中真實的對話給強烈的吸引。用鉛筆滿滿的寫了很多筆記,最後還書的時候花了很長的時間用橡皮擦乾淨。

常常看到有人發帖子說要大學期間讀完100,200本書,更有甚者要500本書。有比如一些求推薦書單的帖子。一向對這些以數字來衡量一個人讀書對他有多大影響的事情比較反感。大學期間確實也看了不少的思想類的書籍,主要哲學和心理類。當時主要是為了解決自身人生的問題。長時間的迷茫和困惑,自己,家人,同學,朋友都無法給你解決,人生的問題只有去書中尋找那些和你有過類似困惑的人寫下的記錄下的文字,這些文字代表著他們思維的運作。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就在和那個作者對話。或者聽他們對話。

有些書籍,只要是翻過一遍,你可能就永遠也不會再去看他。而《陽明先生集要》(上) 這本書一直跟隨著我,放在床邊,你發現到後面,值得一直帶在身邊的書,並且你時不時就要想著去翻它的書很少,《陽明先生集要》和《資治通鑒》就是這樣的好的兩本書。

原本考研期間寫過一些關於對《陽明先生集要》閱讀後的一些雜想。後來又讀研非哲學專業,中斷了寫作有很長一段時間。如今再去尋找舊稿也已不能找到。不如乘著這寂寞長夜,用心的對本書的內容,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都寫出來,發到網上,也好

集要p114

【一友常易動氣責人,先生警之曰: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機括只是不見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惡,就見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比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曰:爾今後只不要去論人之是非,凡當責辯人時,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杭城雖大,可容身的地方也就一個單間,每天除了在公司和這個暫時的小窩之間來回外,下班回到家中,已再無心情去哪裡逛一會了,況且周圍大規模的修路,造城,空氣並不幹凈。躺在床上,隨手拾起《集要》,隨手翻了一頁便是這段。

先生的話基本上都很有力道,因為每句話都說到問題的本質上,說到一個人思維中最陰暗的角落,說到你的潛意思。現實生活中,愛抱怨愛責備的人哪裡都有,當然愛抱怨的人比較招人討厭,愛責備的人當然也招人討厭,但是愛責備別人的卻能給自己製造一種強勢,威。給別人帶去壓力或是傷害。。。先生的學說是教人做聖人的學問,內聖外王是一個人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什麼是內聖外王呢?思考了很久,難以形容。但也可簡單的說,內聖可以用『思無邪』三字概括,外王,則可簡單的理解為做事情基本上都很成功,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先生學問的著力點都在自己的內心上,自己的念頭,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動機,自己的知覺,這些東西統統可以叫做 「心」。學須反己,把功夫都回歸到對自己內心的反省上來。內心一有邪念,貪念,好色念,苟且念,偷懶念,妒忌念,即刻驚醒,那良知人人具有,一般人當這些念頭來時,不加驚覺,放任而過,不知致良知的功夫而已,放任私慾流行,久而久之,,那顆明鏡般能照善惡的心變萌上了厚厚的塵埃,那個警醒警覺的功能便減弱,但是鏡子終歸的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再厚的塵埃,也只是暫時遮蔽了鏡子的功能,只要擦去塵埃,鏡子依然是明鏡,人的良知也是一樣,那個良知的本體並不會消失,只是被私語習氣遮蔽了,功能削弱了而已。

喜歡責備別人的人的眼裡見到的都是別人的不是,很少發現自身的私念或是惡意。抓住別人的錯誤不饒人,內心肯定是對別人懷有惡意吧。責備別人肯定是在和別人共事的時候,你在其中有一份責任,你們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完美,當然若是別人的錯誤造成事情巨大的失敗或損失,該責備也需責備。然而聖人應該對事情和人有個較為精確的判斷,若明知此人不可共事,卻還要它參與此事,那麼絕對該反省自己的識人的過錯。聖人面對事情的失利,先從自身開始思考是否有過錯,有粗心,大意,面對他人不可控的因素也做好打算和預測,料想到各種結果,以及應對的措施。一切事為都從自身開始,聖人開始做一件事情,必定是已經預見了成功的可能。

所以先生說:把論人是非,愛責備人看作一個大己私去看待。

確實,這世上只有自己思想和行動是自己完全可控的,別人的行為是可以料想的,事情的成敗是可以預測的。成功從克己開始。外王從內聖開始。

推薦閱讀:

對話陽明先生——讀傳習錄手記(37)
進化遺留的陷阱無處不在——《影響力》讀後感
關於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現代玄幻解讀
群龍無首,吉——說說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心悅義理——我們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

TAG:王陽明王守仁 | 心學 |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