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乖乖聽話?|龐珞珞
乖乖聽話,已然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寫這篇文章時,我簡直腦補了一千種畫面:
媽媽床邊的促膝談心:乖,聽媽媽話;
爸爸書房的溫柔慈愛:我們是關心你,保護你,對你好;
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的童謠:「寶寶乖,吃魚腮」
……
隨便在微信裡邊一搜「聽話」,跳出來的推送,全都是: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想要孩子聽話?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如何應對叛逆期?
為什麼偏偏你家孩子不聽話?
……
在「大人」眼裡,孩子聽話,簡直天經地義。
此外,諸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等金科玉律,被三姑六姨信手拈來。想不聽也難。
聽一遍還不置可否,聽兩遍將信將疑,聽個三五遍,洗腦就差不多成功了。
於是我們乖乖就範。
屈從於別人控制欲的乖,會毀掉自己
乃至整個家庭的幸福
我們乖乖聽話了,然後呢?
他們說,女孩子,不要太用心工作,找個好男人嫁了。你乖,聽大人話,畢業就回去考了公務員。
他們說,工作么,要安逸。咱們也不指望怎的,找個輕鬆一點的,夠生活就好。於是你的腦海中植入了「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擇業觀。把一生的碌碌無為,看作平凡可貴。
他們說,大學別談戀愛,不靠譜。然後你成功單身,畢業回來就為你相親。你不滿意,就是你處處挑剔。
講個故事吧:
一個女生,很乖。按照父母旨意好好讀書,畢業回家,按部就班工作。
到了28歲,在三四線城市老大不小的年紀。相親老是不成功,父母急了。
「別挑了,這個男孩不錯,我看行,我們看都行。」
男方也差不多情況。兩人之間沒有感情。
草草結婚,生了孩子。
兩年後,小夫妻越吵越大越鬧越凶,最終過不下去了。
兩人離婚。男孩重又回了上海,混得風生水起。
女孩去了北京,從此再也不想回到老家這個傷心地。
她甩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們要我做的,我全做到了,婚也結了,孩子也生了,我活到今天,所有的下場,都拜你們所賜。現在求求你們,讓我走,從現在開始,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
他倆生的小寶寶,他倆誰都不肯要。只有丟給了婆婆和奶奶輪流照看。
這小傢伙,恐怕永遠都不知道父愛母愛以及三口之家應有的模樣了。
乖,是會乖出問題來的。
我們認為的自由個性,在父母眼裡成了焦慮恐懼
父母認為的安穩,對於我們而言,就是桎梏
長期的乖,讓你喪失了說「不」的能力。即使不願意,不幸福,你也業已習慣受人擺布,做個傀儡。
長期對孩子以「乖乖聽話」相要求的父母,有著太強的控制欲,一言不合則以養育之恩父母之愛為名,惡語相加,忘卻了最最本初的動機,只是希望孩子幸福快樂。
一位簡單心理諮詢師,洞察數年後分析:
我們父母大概是50後、60後,他們經歷的中國,經歷的世界,如何看待安穩,和我們8090後所面對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我們認為的自由、個性、不同,在父母眼裡卻是死亡、焦慮、恐懼。
父母認為的安穩,對於我們而言,是桎梏。
原本,這兩代人,可以像兩條平行線一樣,互不干擾。
可我們的文化中,君臣父子的道義,衍生了兩代人各自的羞恥心。
作為父親,兒子沒有遵從你的意願,沒有按照社會規範來行為,旁人看來,就是父親的管教無能;
作為兒子,不從父命,似乎也該感到羞恥。
而我們,一方面要爭取自己的獨立,做回自己;一方面,又不想背叛親人,背叛從小到大腦中浸淫的社會規範。
我們被卡在了這個衝突裡邊。
我們的父母,也同樣被卡在他們的衝突裡邊。
他們想要孩子安全,又想要孩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原來,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只存在於你和父母、你和孩子之間。
這是時代之下,整整兩代人的衝突啊。
為人父母,耗費十八年,教會孩子獨立思考與判斷
18歲以後,請尊重孩子的自我選擇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給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指路。
以前或許行得通。
可是,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當下時代是個「後喻時代」:
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前輩在向後輩學習,而不僅僅是我們屈從於父輩的經驗。
大多數人,還堅持認為下一代需要乖,要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
殊不知,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局限的。
「你要聽我的」,可是,為什麼呢?
我知道「你是為我好」。可這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判斷往往不夠理性不夠客觀,關心中夾雜了太多的錯估和寵溺。
只怕,一句「我是為你好」,畫地為牢,已然將「你」拘泥在「我」的桎梏中。
你不聽我的,你失敗了,就全是你的錯。
拜託,一個成年人,首先要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
你可以乖乖聽話,但聽話應當是獨立思考後認同對方的結果。
而不是人云亦云,以犧牲判斷力為代價。
作為父母,耗費了人生中最寶貴的18年,含辛茹苦教育孩子,不就是為了有一天,他獨立生活,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而不是,永遠站在他身邊,幫他決斷。
不要忘記,我們最最本初的願望,都是希望對方幸福快樂。
所以,教育的意義,不是要你「乖乖聽話」。
是要你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無論在何種情境下,都能對自己負責。
文字|龐珞珞
圖片|網路
歡迎關注微信號:蘭舟小(lanzhouxiao)
個人微信號:pangluoluo218
推薦閱讀:
※轉型比創新更難,只有改變才能成長
※和桐桐一起長大(6) 讀書有用論
※母親節來了,你能回答出這20個問題嗎
※跨界融合的時代已經來臨,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