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層面上自我滿足與主流價值導向的差異
我發現很多原創平台的作者或者自媒體平台的運營者喜歡通過自己角度來進行一些邏輯關係的辯證從而得出一些符合大眾口味的結論,這其中可能有不少信息或者一部分真實數據,但難免他人用坦誠的語言被動的對接受信息群體進行一些誤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知偏差。
我會從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兩部分來闡述我的精神生活以及我眼中他人的精神生活。 首先從個人層面說起,細心觀察的知友可以發現,我們的情緒和目標是處於流動的一個狀態。我們會通過經驗的歸納即個人經歷和對主流價值觀的參考來不斷的對我們的目標做出調整。
比如之前的高考,應屆考生往往會根據平時在班級的排名和模考成績來決定自己的期望值和目標院校。但是個人主觀評價難免是會有些許偏差的,所以會出現因為所謂的發揮原因等情況帶來的落差感。其實是因為自己的認知偏差導致了對目標的誤判,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和迷茫感。 根據我剛才對於高考學生的舉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負面情緒是來源於我們對期望值的誤差,這樣的誤差恰恰來自我們一開始對個人能力以及外部條件的誤判。這樣的誤判導致了我們錯誤的期望值,進而產生失望等負面情緒。
而回到一開始的第一點,這樣的情緒和執念是不斷改變的,因為多次失望過後人們的心理機制會對期望值和下一階段的目標進行一定調整,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對某事物放棄了希望或期待等等。 從剛才的情緒目標流動性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合理的規劃情緒和精神感受往往來源於對自己能力和性格的精確把握。通俗來說就是懂得如何與自己的矛盾和解,如何取悅自己。這些需要很多生活之中的嘗試和思考,哪些愛好或事物能夠讓我很開心,哪些事情能夠令我快速釋放壓力。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思考和總結。
我正是將剛才的理論和結論輔助實踐,因為我深深認同一切的內心平靜都是源於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和採取正確的方法釋放壓力。我通常會選擇玩單機遊戲比如最終生還者或巫師3來進行壓力釋放,看看遊戲當中的景色和角色之間的複雜情感往往會暫時的將我帶出原來的困惑和煩惱,這就像電腦死機重啟的一個過程。
而有時比較疲憊沒有心情和精力玩遊戲的時候,我往往會打開最近更新的爆米花大片或者之前在追的美劇來減壓和轉移注意力。這种放松對我的效果也很好。當然有時需要一個人靜一靜,就會放幾段古典音樂。因為古典音樂的抽象性和流動性導致了其信息量遠遠超過了普通流行音樂,比較適合在安靜深思的場合聆聽。
另外,特別感謝 @筱蕾 推薦的最完美的離婚,這部看似平淡但扣人心弦的日劇是我最近一個人獨處的消遣和很多設身處地的感動來源。所以剛才的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平時的休息模式,如何給自己積蓄能量並且釋放負面情緒,這也是我不斷學習的功課,如何更加高效的自我調節。
可以稍微再提一下對自己性格的淺析,我是非常外向但又非常內向的人。很多身邊的人可能會因為我個人的社交能力和口才猜測我跟內向一點都不沾邊,但其實哪怕我很喜歡與人相處參加這樣那樣的有意思的聚會,但也會認識到這是一個釋放能量和釋放社交訴求的過程。在我獨處的時候,會更加休閑和沉靜,但是一段時間不進行社交,單獨的獨處就會馬上變得令人難以忍受或者一種隔離出來的孤獨感。所以一部分也要做好我個人性格和能量的平衡,這也是我對個人精神生活的思考的一部分。
下面我再隨便說一點關於社會層面的精神生活。很久以前我活躍於各種自我提升講座和其他專欄稿件的時候,我總是會反覆強調對於時間的觸感。就像劉未鵬先生在他的博客集暗時間裡面的比喻,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沙漏,沙漏的瓶口越細,往往更加長久,因為他的感知和心思會更加的細膩。我對這個生動的比喻非常贊同,我們很容易發現周邊的人把他們的時間交給微信知乎豆瓣直播等各種平台,用自己的精力來對那些付費大部分免費的娛樂產品進行消費。他們把時間精力都貢獻給了某個大型娛樂平台,被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利用他們自己與生俱來的心理機制,將先天的機制變成刷刷刷的動力。
其背後更多的是後現代消費主義的病毒式普及和娛樂至死的時代觀念。那麼你很難分辨他們究竟花了多少時間感受當下的生活,還是將絕大多數的精力拿去餵飽某個娛樂產品的財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身為女生卻不愛買衣服,一直邋遢?
※人什麼都不在乎了是不是會活得更好,還是心理出現問題?
※如何優雅地種草莓?
※心理素質太差,承受能力極弱。有時候又覺得是自己想太多,這是自卑心理嗎?
※男的一定要讓著女的算不算強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