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隨筆 第三章 波斯帝國的沉浮
第三章 波斯與中東文明 (公元前700-公元前300年)
一提起波斯帝國,對遊戲特別感興趣的朋友會很快想到波斯戰象,波斯王子等經典的遊戲素材,是的,波斯帝國的存在雖然只有短短的300多年(559 B.C-330 B.C),卻在軍事,政治,宗教,文字方面有著許多千年帝國都沒有的輝煌成就。
統一波斯帝國的是居魯士大帝(Cyrus),他將廣闊而又鬆散的幾個中東王國征服,創立了一套十分有效的政治體制,近乎完美地解決了困擾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募兵難,管理複雜的一系列問題。這個解決方法叫國王衛隊,也就近似於我國的御林軍。在古巴比倫實驗了兵役和對征服地區燒殺搶掠以維持軍隊生計的政策宣告失敗,和亞述的軍隊內部劃分(分為十人,百人,千人的部隊,由不同統領率領)並不能有效阻止反叛和軍事政變的事實被普遍接受後,居魯士一咬牙,一跺腳,說"這軍隊我養了!"於是便有錢任性地組織起自己的貼身衛隊來。的確,波斯王室是有這個實力養一支效忠自己的衛隊的,這支軍隊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訓練,以至於在建立之初就成為波斯軍隊的最強精銳。當國王衛隊招募至近一萬人的時候,它被附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改名為"長生軍"(Immortal),傳說中的長生軍中的每個戰士都是魔鬼的化身,不死不敗的他們還會吸收他們對手的靈魂,光是這些傳說估計就可以讓有反叛意向的將領們打消念頭了。 電影 《斯巴達三百勇士》中描繪的長生軍每人都戴一副面容可怖的銀色面具,他們的所到之處,黑煙從地下冒出,和斯巴達勇士戰鬥也絲毫不吃虧。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長生軍打仗並不戴面具,也不冒黑煙,反之,他們全身都是金光閃閃。據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描述:"他們有數不盡的黃金,他們加蓋的馬車上總是坐著精心打扮的女人和畢恭畢敬的奴僕"。可見,這些士兵的生活有多麼的優越,這也和戰國時期秦國獎勵戰士的方式有相同之處--以斬殺的人頭和朝廷做買賣。我不相信長生軍對居魯士等波斯皇帝有多忠心,我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個道理。
要說波斯最偉大的皇帝,當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莫屬。他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備的行省體系,將官員分配到各個行省去幫助管理帝國,這套系統直到如今也被許多國家所沿用。有趣的是,大流士一世也在統一波斯後創立了車同軌,書同文這一規定,還在帝國各地修建御道,以方便軍隊以最快速度到達帝國各地參加戰鬥。看了上面的描述,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上面這句話把"大流士一世"五個字換成"秦始皇嬴政"照樣適用。不管是軍隊的獎罰制度,還是管理統一帝國的方式,大流士一世和秦始皇都出奇地相似,遺憾的是,他比秦始皇早出生了300年。如果秦始皇是因為某種原因了解到很久以前在遙遠的西方有這麼一位大帝做出了這麼了不起的舉動而成為他的鐵杆粉絲的話,一切就很好解釋了,然而正史上沒有任何相關記載。要說大流士一世和秦始皇的不同就在於對後世的影響。秦始皇創立了中華大一統的概念,建立了皇權至上,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在接下來的2000多年內在中國風雨無阻地以朝代更替的形式傳遞著,然而我們波斯的那位朋友就沒那麼走運了,因為波斯民族複雜性和對希臘征服戰爭的失敗(馬拉松戰役),大流士的大一統思想在波斯消亡後就一直找不到繼承者,雖然有地區性文明以波斯的名義短暫存在過,但是除了公元250年建立的薩珊波斯帝國,並沒有再將中東至小亞細亞的廣大領土再次統一的波斯後人了。(奧斯曼帝國以突厥人為主,在此不做考慮)
第二節 軍事拓張與軍事科技發展
波斯打過的兩次大敗仗都是名垂青史的。一次在馬拉松,一個叫費里皮德斯的小士兵為了報告波斯慘敗的消息跑出了現在全世界都在跑的奧運項目,另一次在溫泉關,波斯人用幾千條人命換來了300個斯巴達勇士的兩部電影。可以說波斯的兩次征服希臘失敗間接導致了國力的衰竭以及最後的滅亡,但是其在軍事技術上的發展還是可圈可點的。
第一點就是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重要突破,也就是煉鐵技術的出現。地球上最不缺的元素就是鐵了,比起銅,鐵的優勢可以說是全方位壓制:硬度比銅高,在戰爭中不容易損壞;價格低廉,普通的農民群眾都可以負擔得起一把鐵質匕首;在煉鐵過程中加入些碳可以加強鐵的硬度和防止生鏽,也就是鋼,這大大提升了武器的耐用性和威力。鐵器革命不僅使更多人能夠接受武裝,成為士兵或者民兵,也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以前木質,石質的鐵犁鏵,斧頭,鐮刀都被更有效率的鐵器取代,為波斯以及世界其他文明地區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糧食供給。
第二點在於騎兵革命。在經歷了近兩千年對馬匹作戰能力的研究,人類終於騎上了馬背打仗,造價高昂的馬戰車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騎兵的興盛。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人發明了馬蹬以後,人類在馬背上的雙手被解放了出來,騎射手開始出現,成為戰場上不可缺少的高機動性遠程作戰武器,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的怯薛將騎射手的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在那時威力類似於今天的坦克。
講到這裡,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波斯貌似並沒有像之前的蘇美爾,埃及一樣,遭受強大的草原蠻族的威脅,反而還有國力主動出擊去攻打希臘。這也是農耕文明第一次和蠻族產生平衡狀態。居魯士大帝通過招安周邊蠻族部落為其抵禦其他部落的侵襲來保證帝國邊境的安全。這一招讓蠻族形成了窩裡斗的態勢,然而被招安的蠻族也不傻,居魯士自然會儘可能地滿足他們在物質上的需求。
第三節 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與猶太教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起源於波斯的,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一神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公開反對多神教,提出崇拜光明之神這一大膽的理論,最終被迫害致死,但是他所制定的教義,卻被許多波斯人接受。波斯君主大流士一世的皈依無疑將拜火教推上了波斯國教的地位。雖然拜火教沒能像借鑒它教義的猶太教的衍生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世界,但是瑣羅亞斯德教對於善與惡的解釋被上述三個宗教紛紛效仿並加入他們的宗教傳統中,不得不說拜火教對於一神教的發展帶了個好頭。
我們經常將聖經習慣性地認為是基督教的聖書,這點沒錯,但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就不信聖經了么?並不是。作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原生"宗教,聖經中的舊約是信仰猶太教的信徒書寫的。舊約中猶太教的先知亞伯拉罕,摩西,以賽,約書亞等都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書中描述了猶太人在埃及的生活狀態和他們逃出埃及,在中東建立家園的故事。起初,猶太教這樣的一神教是對長期古老多神教傳統的挑戰,所以主流人群並不能接受,只有文明周邊地區的猶太人等少數民族信仰,然而產生一神教並不是猶太人的一時興起,而是時代大趨勢的需要。因為多神教在不同地區的教義分化太嚴重,舉個例子,比如說埃及人信仰太陽神是因為太陽保證了他們作物的生長和生命的能量,然而一個生活在森林覆蓋率很高地區的民族卻覺得森林之神是他們的主宰,地位遠遠在太陽神之上。這樣的教義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分歧,引來的很可能是戰爭這一可怕後果。即使都信奉奧林匹斯山眾神的希臘人在不同城邦給眾神排的座次也不同,我們熟知的希臘神話中宙斯是萬神之王的說法只是雅典人的一種解釋罷了。為了結束這種宗教的混亂,創建有更統一教義的宗教,一神教出現了,他比較好地解決了多神教產生的宗教混亂,也慢慢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猶太教就是早期一神教的代表。
第四節 字母文字的出現
先前講過的不管是蘇美爾的楔形文字也好,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好,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服務宗教用途,然而波斯人倡導的"書同文"一旦要實行,就需要一個統一的語言文字,選來選去,選擇了一個書面文字表達十分複雜的阿拉米語。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居魯士肯定對這個語言的選擇是不滿意的,因為為了讓帝國的子民們能更方便地閱讀與書寫,他們需要一個更簡便的書面表達方式,讓文字不再成為少數有學問人的專屬品。
縱觀歷史,大到汽車、客機,小到手錶、眼鏡等人類文明物品起初都是貴族紳士才能享受的物品,但是一旦普及,這些物品便能發揮他原有的百倍以上的功效,文字也不例外。一種大眾的,簡潔的字母型文字出現了,具有一個特定輔音讀法的簡易字元拼接組成的單詞成為了人人都可以學習的交流和寫作工具,知識和文化的傳播就以之前幾倍的速度在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傳播開來,文學,戲劇,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期,不管是作家、演員,還是讀者、觀眾都在數量上大大增加,這使原本脆弱的文明一下顯得充滿活力,根基也越扎越深了。遺憾的是,中文並不是一種字母文字,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演變體,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英國人學法語或者德語這類字母文字都很快,而學習漢語就會很困難。為什麼遺憾呢,因為文字上的體系不同讓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在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很少,也讓中國文化產生了傳統性很強這一特點。
小結
波斯帝國給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但是我認為它的快速崛起和突然滅亡給中東歷史奠定了基調。縱觀中東歷史,戰爭從未停歇過,直到現在為止,我認為其中原因有二。首先是因為中東地理位置處於歐亞大陸的通道處,也是文明的發源地,有龐大的人口和肥沃的土地,這讓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在沒有自然屏障的情況下,周邊強大王國的興起對正處於國力衰弱時期的波斯來說是具有毀滅性的。反觀中國,因為喜馬拉雅山屏障,中國與周邊唯一一個大文明--印度無法正面產生軍事衝突,西方的強大帝國也不願長途跋涉,穿過新疆的戈壁去和中國打一場帶有賭博性質的惡仗,中國唯一的威脅來自於北方蠻族的入侵,然而秦始皇的長城緩解了這一問題。即使元朝,清朝中國被蠻族征服,但是這些蠻族統治者馬上就被中國文化同化了。所以中國在歷史上一直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僅存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中東人種混雜,宗教眾多,統一難度大。從最初的瑣羅亞斯德教,到被多數人鄙視的猶太教,再到起源於猶太教的基督教,最後到創立最晚,但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最大影響的基督教的"同宗師兄"伊斯蘭教,中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孕育了這兩個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不僅宗教之間會有教義上的差異和爭執,每個宗教內部也有很大的矛盾,如伊斯蘭的什葉派和遜尼派,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哪怕後來的帝國統治者們嘗試著頒布一項公認的官方的教義來結束爭鬥,在帝國衰弱後這種派系爭鬥又回歸了歷史舞台。我認為這是人類的天性,要是大家都信一個教,拜一個神,體現不出個體的特殊感。因為人種,國家地域,社會背景的差異,使教徒之間難免會互相看不順眼。這樣就導致了宗教群體的多樣化和獨立性。隨之而來的也就是對於教義上的爭吵或者為了宗教原因大開殺戒。所以,宗教原因一直是中東無法迎來和平的根本問題。讓我們再反觀下中國,秦始皇尊崇法家,焚書坑儒,儒生在秦朝收到了極大的迫害,但是儒生並沒有組織起來反叛朝廷,反而是因為秦二世時期的饑荒和沉重的勞役使國內爆發了很多農民起義。中國的百家學派不同於西方的宗教(雖然西方一致認為儒家思想是宗教),之所以可以百家爭鳴,是因為百家是可以共存的。百家傳播的是一種理想的社會觀念和治國方法,不像西方宗教,傳播的崇拜主義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百家的思想在潛意識裡是接受中國為一個整體的概念的,然而西方宗教則會讓不同的宗教群體之間越來越分化。中國這種文化傳統使後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並沒有和本土的道教產生很大的思想衝突,反而是佛道思想在中國比較廣泛地融合到了一起,這些現象都和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有關。
接下來,我將介紹印度文明的發展情況。雖然在我寫作的時間軸上並沒有前進,甚至是有些倒退,但是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創造的獨立文化影響了南亞、東亞和東南亞的文明進程,還是很值得單獨拿出來作為一章來講的。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蛆蟲灘上異鄉魂
※關於「天下第一家」孔府的收入有多少
※蔣緯國到底是不是蔣介石的親生兒子呢?
※關於滿清十大酷刑(上)
※古代情商最高的」絕世兵王「都有哪些?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