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熱天穿雨靴的孩子更有出息

上個周末,朋友夫妻倆帶著大兒子來我家做客。小孩3歲多,到了餐館的時候就脫鞋往沙發上爬,這時我才發現他穿的是雙花色的雨靴,那是大熱天,有點詫異,我就問他媽媽:吉吉怎麼穿雨靴了?

孩子媽說孩子出門的時候看到雨靴很想穿,拗不過他,所以讓他穿來了,同時也帶了雙運動鞋以防他想換。

大熱天的居然讓3歲小孩穿雨靴,這多不舒服啊汗唧唧的,這爸媽該是多不會帶小孩啊。

後來,孩子爸說起了雨靴的事。他說出門的時候,吉吉說要穿雨靴,當時他是不同意的,所以耐心地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穿雨靴,但是孩子還是要穿,因為要出門了,所以他當時想強行脫了雨靴。

這時候孩子媽提出來說要不就讓他穿雨靴吧,也沒什麼事。

於是,大熱天的,孩子就穿著雨靴來做客了。

對於這種事情,孩子爸說他一般是這樣處理

1)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意見,他會和孩子溝通,

2)溝通不成的話就先暫停,

3)等一會再看孩子是否已經改變了想法,

4)如果實在無法說服,可能就強制要求,用他自己的原話,「如果弄得沒有耐心了的話」。

孩子媽不同意這樣的做法,比如穿雨靴,她覺得按孩子的做法也沒事。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應該順從孩子呢?不可能凡事都按孩子意願來吧?

劃分的標準是什麼?

我提到了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觀點:

需要制止孩子的行為傷害他們自己和別人。

比如,在馬路上奔跑,打其他小孩等。

那麼大熱天穿雨靴呢?

仔細想來,大熱天為什麼我們大人不同意穿雨靴?因為不合時宜。

這裡有沒有傷害發生?其實並沒有非常明顯或者說大概率的事件可能發生。

(小概率事件如穿雨靴出汗、腳滑、孩子摔到受傷或留下心理陰影?求此處心理陰影面積)

最終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這麼處理:

1)先問孩子他們想怎麼辦或者給孩子多個選擇?

比如出門前就問:

吉吉,你今天想穿哪雙鞋?

吉吉,你是想穿這雙布鞋還是這雙運動鞋啊?

2)判斷他們的想法是否會有明顯的傷害可能發生

如果沒有,遵從小孩的想法,

如果有,與小孩溝通,講清楚理由。

比如,大熱天穿雨靴,雖然不合時宜,但是不大可能有傷害誰,所以穿雨靴沒問題。

有的時候是大人第一反應就是要小孩按自己的想法做,其實小孩的想法也沒問題,只是不符合大人的習慣而已。

比如,很多小孩自己穿衣服,可能把褲子穿反了。等他們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自然會換過來,沒有必要在一開始就要求小孩去換過來的。大人是滿足了自己的控制慾望,但是小孩可能過得不開心了。

當然,孩子爸後來也提到,很多事情是否有傷害並不是「有」或者「沒有」這麼簡單二元化,可能是一個「度」的問題,比如小孩每天可以看多長時間的動畫片?

比如看多長時間電視、看什麼電視,應該有很多學術研究報告可以參考,還比如孩子媽也提到3歲小孩每天應該睡多長時間的問題,這裡確實需要家長自己去尋找這種標準並自己判斷,很多事情沒有簡單的標準甚至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對於傷害與否的判斷,需要家長秉承科學的態度,盡量尋求有科學依據的解答。

3)在體驗到失敗後,給小孩提供體驗正確做法的機會,同時安慰他們,不打擊他們的自信

有時候,雖然沒有傷害,但是畢竟會不舒服,父母需要給小孩準備第二種選擇。讓小孩在感受到不舒服之後,能夠再次嘗試舒服的方式,這樣的話,孩子下次自然不會去嘗試不舒服的做法了。

比如,孩子媽就給吉吉準備了一雙運動鞋。

萬一吉吉覺得穿雨靴太熱,或者看到其他小朋友沒這麼穿,自己不好意思的話,他還是可以換上媽媽給他準備的運動鞋的。

同時,如果發現小孩對自己的錯誤有不好的情緒的話,我們應該去安慰他們,告訴他們犯錯是很正常的,父母依然相信他們的能力。

有些家長在孩子嘗試自己想法失敗之後,會對小孩說:

早跟你說了不要穿雨靴了吧,你看看,不舒服了吧,以後聽爸爸(媽媽)的話,記住沒有?

讓小孩吸取教訓確實有必要的,小孩已經體驗到了自己的不對,這時候更應該安慰他們,讓他們對自己不失去自信。

冷嘲熱諷的態度也許會讓小孩以後很聽話不敢嘗試新的想法(給父母省了很多麻煩),但是會打擊小孩的自信心,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想想看,我們自己失敗時,希望聽到安慰和鼓勵的話,還是冷嘲熱諷甚至挖苦的話?

這樣的父母需要反省一下自己:

需要在小孩子面前顯擺自己的「先見之明」嗎?

小孩犯錯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嗎?

你希望自己小孩什麼也不敢嘗試最聽話,還是就算錯了,他們也知道爸媽不會看不起他們,不會因此否定他們,對自己依然自信?

總的來說,

上面的3步驟有幾個好處:

1)小孩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受到尊重;

2)孩子有可能體驗錯誤和正確做法的差別,學會了為什麼要選擇正確做法的原因。

3)就算他們錯了,依然能保持自信和對自我的肯定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小孩按父母的想法去生活,而是讓他們學會去感受真實的生活並探索其背後的規律,幫助他們從小慢慢養成思考和反思的習慣,學會生活。

我們這兩位朋友,他們的大兒子就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

比如,小孩想玩路上的沙子,那就讓他在那玩,玩膩了自然會走

(或者給孩子選擇,約定時間,比如吉吉,再玩5分鐘怎麼樣?)

孩子媽就用這種方式去教育,她說有時候很多路人都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其實玩個沙子,只是弄髒手而已,會有什麼呢?

非得把孩子大聲呵止,或者強行拖走,甚至暴打一頓?

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有效嗎?

今年,他們生了二胎,所以把大兒子送到托兒班。

孩子媽說,每天早上,很多小孩都是不捨得大人離開,甚至哭天搶地的。

這種場面我們都見過、甚至小時候也是這麼乾的。

但是他們的孩子吉吉,不哭不鬧,自己吃飯,睡覺,連老師都非常詫異,經常向孩子媽討教怎麼教育小孩。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對成長、教育、批判性思維感興趣的話

請關注公眾號:H表哥

大熱天穿雨靴的孩子更有出息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把孩子培養得出類拔萃?這篇文章告訴你
成長型思維解讀
寫完231篇原創育兒文章之後,我對教育有了這樣的看法|我做媽媽的5年總結
好習慣:為孩子營造快樂的氛圍
心疼孩子,也請心疼自己的父親

TAG:育兒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