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亦同志:我的信仰與性向

被知友問到我如何調和我的信仰和性向不絕祖宗祭祀?個人覺得這個問題關切重大,謹錄於此,不求見取於人,聊以自述己志。

1.信仰

於我而言,儒家的根本信仰就是一個字:「仁/生」,仁即是生,異名同實。在天曰生,在人曰仁,總歸即宇宙生命力的無窮充擴。平生行事無害於生,即是仁。

2.婚姻

具體到婚姻,婚姻無非是人在世間最切身的社會關係,最核心的存在方式。家庭,無非是人發覺、存養、實現「仁」的出發點與歸宿處。

3.夫夫

愛情之道,無論同異,無非是發乎情,止乎禮:發端於真情,歸止於禮義。所謂禮義,即循仁而行之所宜的道路、準則。而婚姻之道,無論同異,無非是相濡以沫,相敬如賓:仍是情義兩端而已。夫夫之相處,只要不違於情義,不害於生,不泯仁性,吾未見其不可。

4.祭祀

祭祀蘊於血脈,子孫祭祖先,無非追溯其本源於祖上,上達於天,所以為人生確立一超越價值之本源,不淪於荒誕無歸。有後為了祭祖,祭祖為了原天,追原、歸合於天乃是根本目的所在。有後固然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大手段,本身即是極大的生生之仁。但絕不能說無後者即不仁。上至殺身之仁人,下至無後之夫婦,乃至今所謂丁克、不婚,或出於事故,或出於疾病,或出於意願,然不可即謂之不仁。蓋實現仁之手段不一,絕不僅限於有後而已。

5.新儒

僅論有後之異性夫妻,由於一胎化政策,極大數量的獨生女家庭可以說是要絕後了。今日儒家要復興,歸根到底是要重新樹立起中國文明對於超越之「天」的信仰。倘若仍以父權血脈延續為歸信儒家的前提,無疑是將幾近一半的中國家庭排除在儒家之外。況且在現代高度流動的陌生人社會,依靠血緣祭祀維繫的宗族熟人網路,已然瓦解,不可依賴。儒家必然要因時起禮義,因應新的時代構建新的社會網路形態。即突出敬天,而不再突出法祖。因為天是公共性的,而祖的血源私人性決定了它無法在陌生人社會中大規模擴展,聯結、構建出一個共同體。所以今天有社區百姓祠堂一類的創設,即萬姓歸一,歸敬於天,不能也不必再分別突出強調一家一姓之祖。

6.我身

由於歷史變遷,中國家庭仍有族譜、保持祭祀的,可謂殘星聊剩而已。即,祭祖以原天的生命鏈條已然斷裂。由於政策原因,即將無後的中國家庭數量鉅大。即,通過有後以延續生命鏈條也不可能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有資格歸信儒家的前提條件。因此今日,直接歸信上天,努力踐行仁義,才是一個人是否信仰儒家的衡量標準。我的性向於此並無妨礙。況且具體到我,上固無所謂家譜、祭祀,下未必不可以代孕有後(這是我的規劃),家庭伴侶是男是女,更無妨礙於我之勉行仁義。儒家信仰於我,完全承載於我之一身,與任何外在條件(血脈斷續、伴侶男女)無關。亦完全在於我之一心,於天道聖人是否信靠,於內在仁性是否發覺,於外在義行是否勉行而已。儻說我不配為一個儒家信仰者,只可能因我未能實行仁義,而絕不在於我是一個gay。

推薦閱讀: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蔡康永內心真實的想法
如何評價澳大利亞同婚公投獲得通過?
社會對男同包容度的提高是否真的可以減少男同濫交、抑制艾滋的傳播?
反同性戀者到底反的是什麼?
台灣婚姻平權釋憲案將在524公布結果

TAG:同性婚姻 | 儒家 | 同性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