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失敗者」的申請季心得
2018年3月,美國大學錄取結果放榜之月,幾家歡喜幾家愁。心氣過高的我從未料到自己在申請季中竟是「愁」的那一家。人們習慣去尋找光鮮亮麗的成功者的故事,如饑似渴地汲取他們的經驗,膜拜他們的套路。然而,對申請季結果並不滿意的人,可能比成功者有著更加刻苦銘心的總結與見解。今天,作為申請季中被遺忘的」失敗者「,我願意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對申請季的感悟。
- 結果
2018年3月26日,高三學生的審判之日。大家都在等待申請季中的最後一批offer:來自常春藤的。清晨在去學校的路上,我便在朋友圈中看到了同學的喜訊:U Penn, Dartmouth。那時的我,已經收到了9所RD學校的拒信,早已練就了一種「被拒是常態,被錄才是驚喜」的心態。到了學校後,我依舊傲氣地走進自己「常年居住」的教室。那個教室里人不多,就6個,他們早已拿到自己心儀學校的offer,如Oxford, UChicago, UCLA。我慢悠悠地登入Yale和Brown的portal。打開Browns portal時,我懷著幾分僥倖心理,想到了自己有著別人都沒有的校董推薦信,多少可以走些捷徑。至於Yale,我已經忘了我當初決定花一個下午寫完那九篇school essays的動機了。我從未真正地想要進這兩所牛校:我只是懷著理想主義的傲氣申著玩的。果不其然,我都被拒了。
我以為我已經預備好接受最壞的結果。但是,當現實降臨,以直白的「拒絕」二字袒露在眼前時,我壓根招架不住打擊。正如和愛慕的男生表白一樣,你心裡如明鏡一般清楚人家只是把你當普通朋友,但依舊懷著僥倖心態去和人家表白,痴心妄想著本來就不可能的奇蹟能發生。
現實就是,我因為年輕氣盛和年幼無知,竟然沒有在RD申請的11所學校中收到任何一封Offer。唯一一所把我waitlist的Oberlin College是當初被我當作保底的學校。然而我如今只能放下自命不凡的姿態,誠誠懇懇地寫love letter,然後深刻地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我如今的挫敗感?這是能力上的問題,還是套路上的問題?為什麼會造成這些問題?
2. 心態
說到底,凡事玩的都是心態。只有對自己有一個清晰而正確的認知,才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往哪裡走。
我就是一個對自己極其缺乏認識的反例。
我出身於體制內學校,習慣了刻板、被動的學習環境、師生環境、校園環境。通過中考,我考進了滬上位居四校後的一所還不錯的學校。但最終,我依靠關係,選擇進入了一所精英式的國際高中,學習IB。進入那所學校後,我感到一切都是新鮮的、自由的:似乎每一個人都有著鮮明的性格和特點。有人愛好跑馬拉松,有人擅長辦學校電視台,有人可以寫同人小說。我那時覺得自己太平庸了,在同伴壓力的作用下,急於給自己賦予一些人格:於是,我選擇去彈鋼琴,正經地走職業鋼琴家的道路。
然而,走這條不歸路可能是我目前做過最愚蠢的一個決定。
第一,我愚蠢在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現狀。我最初的打算是:16歲起步學習鋼琴,然後刻苦花十年拿肖賽大獎。後來,越往這條路走,我愈發意識到這個想法太過天真浪漫。16歲學習鋼琴?勵志於從事樂器演奏的孩子從小就進入了專業的學習氛圍,如附小附中。我一個完全沒功底的人,全靠一時興緻便走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豈不愚昧?樂器演奏依靠的是長年累月的童子功,一蹴而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至於十年成名?我真的下定決心能夠持之以恆嗎?人年齡愈大,所需要處理的關係、事情愈多,煩惱也愈多。這樣的狀況是容不得我潛心學琴的。而且,如今這個時代出名依靠的早已不是能力,而是靠臉、靠情商、靠後門,簡而言之靠根本靠不住的運氣。為何要把自己當作賭注?
第二,我愚蠢在被虛榮心所迷惑。我選擇走鋼琴這條路的最初動機是為了別人,而不是自己。進入高中後,我受到身旁人的刺激,無法原諒自己的平庸。本就從小嬌生慣養的我習慣了被滿足各種願望。這次我的慾望是,做一個有稜角的人。而彈鋼琴這件事,足夠能讓我出眾。家人雖然並不支持我的決定,但依舊送我去學琴。於是,我秉承著贏得他人認可的心態,去學習彈了鋼琴。
然而,我越走下去,越覺得不適,由身到心、從裡到外的不適。
首先,練琴浪費了我太多做其他可貴之事的時間。它首當其衝的便是耽誤了我的IB學習:讓我在不適當的時機去做了不適當的事。當我身邊的人都在刻苦研究IB時,我去研究了鋼琴。每天晚上回到家後,我要恪守自己給自己設計的時間表,在六點半準時練琴。這麼一練便是三四個小時。而且,當時我太渴望獲取他人的嘉許了。這樣的心態導致我一度盲目練琴:手在動,但腦子沒在動。往往這麼三四個小時下來,不僅練習成果很少,對身體傷害也極大:從頸椎到尾骨深深的僵硬。這樣的狀態哪還能靜心學習IB?沒有人是能夠沒日沒夜工作、權衡一切的超人。我們應該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間中,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而且更荒謬的是,我總是給自己和別人製造一番「不瘋不成魔」的幻象。的確,我在學習鋼琴這件事情上是比同環境的同齡人多了幾分勇氣和不同。但是,我完全沒必要作出一副成天練琴、戀琴的模樣。還是虛榮心作怪。我總覺得自己因為鋼琴變得無比出眾了。我居然鍛鍊出了難以置信的自命不凡,認為身邊的人都不如我。我認為他們膽小、沒有理想。於是,我開始逐漸疏遠自己的同伴,每天過著閉塞的生活,浸泡在自己給自己創造的泡沫中。
但是,殊不知我那自以為榮的理想並不出於真誠的熱愛,而是渴求認同的慾望。
其實早在2017年1月,我便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根本彈不出美國任何一所音樂學院要求的考試曲目,但我依舊進行著自我欺騙:我能行的。最後,到2017年6月,我的鋼琴老師實在是看不下去我這麼自欺欺人了,善意地提醒我去走一條更有希望的路:回去考綜合大學吧。由於鋼琴老師是我的頭等偶像,我自然毫不思量地吸收了他的建議。
凡事都需要「審時度勢」。而在剛剛所講述的故事中,我顯然是一個壓根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無知者。一切都是虛榮心、慾望所造成的錯誤。這種對自我的無知,直接導致我在申請季上失利。
所以,我按照自己的經歷總結了幾點:
- 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我堅信,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使命。丹尼爾巴倫勃依姆註定去探索音樂演奏的海洋,Lin-Manual Miranda註定去創造嘻哈音樂劇為Alexander Hamilton平反,尼采註定去質疑歐洲幾百年對基督教的信仰。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那你的使命是什麼?若你尚未知曉自己的使命,不用慌,去慢慢尋找。快趁著年輕的時刻多多嘗試,多多接觸與自己不同階級的人,多多了解世界的不同。做不了鋼琴家有什麼大不了的?覺得不合適就及時放棄,換一件事情做。不要撐面子,不要佯裝「有骨氣」。
- 多做,少想。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都會對未來不切實際的憧憬和想像。但每天干想是沒有用的。多給自己找事情做,積累經驗。不要用「沒時間」做借口。時間是擠出來的,想有就有。學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表,找到自己生活的節奏。比如,在學校時就完成IB學業,晚自習時攻克標化考試,空餘時間去玩玩樂器,周末去做志願者和課外活動。累的時候就歇一歇,以自己開心的方式娛樂。
- 多和他人交流。此處的「他人」特指長輩,比自己年齡大、有豐富經驗的人。我們作為當局者總是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但長輩作為局外人、過來人總是能提供有用的指導。老師、家人、中介、學長學姐都是很好的選擇。
- 謙虛。
You are all dancing, all singing crap of the world.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are not a unique snowflake.
-- Tyler Durden, Fight Club
以上的這句話,我同意一半。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但我們不能把自己的特別當作一種特權。否則,我們將會變的自以為是,閉塞囂張。通過兩年的鋼琴學習,我的確是比圈子裡的同齡人多了些豐富的經歷。但這並不代表我要為自己的不同而引以為傲,這並不代表著我可以擁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早在高一時學姐學長就勸著早些找中介,早在上第一堂鋼琴課時鋼琴老師便鼓勵我把鋼琴當作興趣而不是職業。但是,因為過度的自信,我無視長輩的建議。如今回過頭來想,要是我當時聽他們的話就好了。現在,我經常給最近關係比較好的高二學妹一些建議。但是人家表面上答應著,但其實根本沒裝進心裡,正如我當年一樣。這可笑的自大和傲氣常常導致我們最後窮途末路,後悔莫及。
申請季是一個極其考驗心志的過程。我們要在其中承受標化考試、學校考試、課外活動、文書,以及最後煎熬的等待。不懂得調整心態的人,容易受到他人影響而改主意,破壞大局,浪費時間。因此,看清自己,在申請季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 套路
(1)成績
成績毋庸置疑是最直觀、簡單的評判標準。據說,UC系統第一輪篩人就是依靠電腦把分數低的人排除。
以下是我的成績:
TOEFL: 105
SAT: 1490 (CR: 720, MATHS: 770), ESSAY: 8, 8, 8IB: 38 out of 42No AP, SAT 2
可見,我的各個成績之間不太匹配。SAT和托福都不高不低,IB太低。
想要考好大學,一定要成績好,並且所有成績都一致地好。我的問題就在於IB成績太平庸,沒有SAT2,因此有了招生官可以挑剔的地方。
那麼,怎麼獲得好成績呢?答案:方法+刻苦+時間。標化是有出題規律的,即「套路」。但凡什麼事兒有了「套路」,這事兒就不會難做。因此,標化越早開始學習越好。在充裕的準備時間中,盡情刷題。如此,找到高效方法的機會越早,走的彎路也會越少。
另外,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利用空餘時間去報幾門AP,參加一些大賽。我一朋友喜愛哲學,在高二時去參加了IPO(國際哲學大賽),暑假時去了中科院的哲學夏校。最後,他依靠自己的這些特殊經歷,在ED中成功抱走UChicago。所以,多嘗試總是沒錯的。這些平常看起來沒什麼用的東西,到申請季都會讓你脫穎而出。
總之,在成績上做到無懈可擊,是申請理想大學的第一步,也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步。
(2)課外活動
在美國申請中,幾乎每一個大學的文書都會要求你談談自己的課外活動。可見課外活動的地位是不可小覷的。那麼,自己到底該做什麼樣的課外活動呢?答案:自己有熱情的。
課外活動是將你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分水嶺。大學想知道你在課餘時間是如何投資自己的。你若是熱愛古典音樂,那就去普及古典音樂,給大家講述古典音樂的門道。你若是愛好學術研究,那就去做考察,到當地進行探索。你若是想成為一個正經的journalist,那就去新聞行業實習。我的一個朋友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於是他每周末都去公園採訪陌生人,懷著一顆包容心去記述他們的故事,並且將這些故事編排後發布在「HOSH」(「人在上海」)。這便是一個正確選擇課外活動的典範:與自己理想相關,提升自我視野,服務他人。
總之,課外活動一定不要盲目地跟大流。要去尋找給自己帶來樂趣、讓自己成長的活動,並且長期進行。若只是短期做著玩玩,不大可能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因此喪失了意義。
從高一到高三申請季,寒暑假一共有6個月之長。這6個月足以被好好利用,找到自己有激情的課外活動。做志願者陪小朋友玩?參加公益演奏會?去南非給弱勢群體爭取人權?可以選擇的內容廣闊無邊,重要的是你能夠從其中獲得屬於自己的見解。
(3)申請季
最後到了申請季(6月-12月)。在這個衝刺階段,聰明的人應該已經完成好了這幾件事:SAT、托福、SAT2、AP都已經考到不錯的分數。只有這樣,才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申請。
所以,高一結束前必須完成托福,高二結束前必須完成SAT。說學業緊張來不及顧及標化的都沒有先見之明。本人就是一個鮮明的反例。作為2017年秋天要申請大學的senior,我竟然2017年六月才開始考托福和SAT。申請季需要撰寫數十篇文書,根本來不及準備標化。我邊顧及標化邊申請的後果就是:每天拚命般地在IB、SAT、TOEFL、文書、練琴各種完全不相干的狀態間切換。最後鬧得精神分裂,我不僅完全喪失了集中精力的能力,也沒有做好其中的任何一件事:IB、SAT、TOEFL、文書、練琴的結果都不理想。
那麼,當一個人已經考到了理想的標化時,申請季應該幹什麼呢?
-訪校/面試
我建議學妹學弟們都在暑假期間去美國訪校,給招生官留下好印象,經常給人家發發email更新自己的進展。
試想一下,一個招生官面前有數百份候選者資料,其中有一位是曾經在暑假親自來美國和招生官進行面對面交談的,你說這位招生官會不會把這位篩掉?當然不會。這位招生官更有可能的是毫不猶豫地錄取這位。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親自到美國拜訪夢校,是顯示你重視、真心熱愛這個學校。招生官看到你的真誠,自然會在申請時留意你。並且,訪校時和招生官進行面試是申請季中完全可以操控的過程。你在面試過程中可以憑藉自己的口才和人格魅力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你可以把自己吹上天去,可以大談自己的理想,可以說你想做但未能完成的使命。若你和招生官在談話中彼此之間能找到心靈聯繫,那你在申請季中已經成功一半了。
- 擇校
經過一番訪校之後,你大概會知道自己想去哪些學校。接下來便是制定自己的school list。
- 申的學校數量越多越好。申請是玄學,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因此,一定要給自己留足後路,做好最壞的打算。comapp上能夠申20所學校,我建議你申滿20所,不同地位的學校(夢校、reach school、保底學校)都申一遍。除了美國本科的申請,也不要忘記加拿大、香港、日本、英國的申請。總之,能申的都申一遍。不要以「省錢」和「懶得寫文書」為借口而少申學校。本人在這方面尤其有話可說:我因自大,申了太少的學校,最後落得無學可上。比如,我當年瞧不起NYU,覺得那地方紙醉金迷,浮躁不已;可是,當時我沒意識到,喜不喜歡根本不重要,先申了再說,被錄了只會有利無弊,多一個選擇。所以,人不要鑽牛角尖,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說到底,還是一個對自我認識發生偏差而導致的問題。
-文書
文書和成績所秉持的原則都是一樣的:越早開始準備,越有優勢。
主文書(Personal Statement)
- 認識自我。文字是袒露自己的一個較為直接的媒介。在文字里你不用自欺欺人,不用裝腔作勢,真誠地拷問自己。先把自己能想到的寫下來,再篩選最能展示個人特色的內容進行擴充。這就是為什麼要早開始準備文書的原因:認識自己是需要過程的。把自己如剝洋蔥一般毫不留情地剖析,需要勇氣。本人在主文書brainstorm過程中,被自己的很多想法所驚嚇:原來自己並沒有理想狀態那麼優秀。這些想法本人從未意識到,因為本人從未真誠地思索過。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多總結、多思索。人無完人,懂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每一個人的必修之課。但是,這並不代表你一定要把自己的不完美寫進文書中去。在文書中,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地展示自己的優點,塑造自己在成績部分無以言說的一面。
- 向不同的人尋求建議。在某個階段,我們總會覺得「似乎沒什麼好改的了」。到這種時刻,我們就需要去向他人尋求幫助了。你的導師,家人,同學,中介,學長學姐都是很好的選擇。前提是,你找的人一定是了解你的人。我第一次找的,是我的文書修改老師。然而她改下來的內容不僅套路,而且根本不合我口味。為啥?她不懂我啊。後來,我去找了自己的導師兼哲學老師兼知心朋友。他提供的建議都被我心照不宣地認可和採納了。
- 語言。在寫英語文章時,咱中國人總是無可避免地用Chinglish。沒關係,找native幫你改,問題便解決了。
- 改完就別再看了。若是經過自我的反覆思考、他人的各種提議後,文書就基本沒什麼可改的了。此時所需做的是放手。不要畫蛇添足。
學校文書(School Essays)
- Why you match with the school.大家都喜歡在學校文書里提及學校的好處,把學校捧上天。然而,這有卵用?招生官對自己學校早就了如指掌,難道還需要你來指導一番?並且,一個學校的特點總是集中在那麼幾個地方,競爭者之間寫的內容大同小異,招生官早就看厭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提及學校的好處,而是要在學校和自己之間建立聯繫。學校的motto如何與你的生活志趣契合?學校的校友如何讓你產生共鳴?學校的professors如何給你帶來歸屬感?學校的生活氛圍如何給你帶來安全感?然而,你認知里的校園文化就是準確無誤的嗎?不見得。若是你多做做school research,會發現每個學校都喜歡把自己塑造成一副獨一無二的精英模樣,彼此間沒有多少差別。但是,實際上各個學校之間差別可大了。認識到這種差別的途徑有:訪校+認識校友。怎麼訪校就不多說了。至於認識校友:當今互聯網如此發達,在collegeconfidential、ins、facebook、知乎上勾搭校友不是難事。只要你有長處,有心人會欣賞你的。
- 不要輕視學校文書。我認識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在2017年12月31日,即大部分學校的申請截止日期,加班加點寫完文書的。這樣的「趕工」導致低質量的產出。當然,的確有人能夠在deadline前,不緊不慢地以高質量完成工作,但這只是少數。不要以為攻克完主完書就成功了,學校文書不能被輕視。
除此之外,我不得不要提一下,平時一定要多讀書(不是消遣的小說,而是學科類的研究性書)。我本人平時讀書不多,所以在寫文書時,感到自己能說的、值得說的極其稀少。我就後悔啊,為何自己沒有先見之明多積累,多儲備知識呢。只可惜,人們總是在事到臨頭時,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不足。有一雙具有發展性眼光的慧眼是多麼必要!
-推薦信
- 找了解自己、自己信任的推薦人。並且你能夠保證自己平時在推薦人課上遵規守矩,有一定的學術成績。否則,推薦人很有可能在推薦信中無話可說,或者懟你。這樣會給你的申請造成劣勢。
- 運用資源。若是你家裡能夠幫你牽到校董事,那就好好利用這寶貴的資源吧。當初家裡幫我找了布朗的校董寫推薦信,但我在和校董互動的全程態度十分糟糕。因為那時我覺得自己不應該靠別人,而是靠自己。如今沒了大學上的我才知道,我那時真不懂得珍惜 !先進去再說啊,別管那個獲取結果的手段啊。不過諷刺的是,現在的結果非常符合我當時的心態:儘管有了那封推薦信,我依舊沒有進布朗。所以,有心人應該懂得,和校董發email的時候多問候兩句,說話的時候多看人臉色。
- 尋找資源。除了後門關係,來自有影響力的名人的推薦信也是相當有分量的。professors就是個例子。那麼,怎麼勾搭上這樣的名人?夏校。夏校是與professors建立友誼的良好契機。
如今,距離我最後一個申請結果的發布已經有了兩個星期。這十幾天里,我有過崩潰,也有過霎時間的雲淡風輕。有時候,一天里我會在這兩種極端心情中無限輾轉,著實不好受。現在,給Oberlin遞交完love letter的我又進入了無限的焦慮:人家會不會要我?我還能做些啥?若是不要我我該去哪裡?這些問題在我腦子裡一遍又一遍地上演。可是我只能坐立不安地等待,無用地等待。
而我身邊的人,他們因為具有審時度勢的機智和審慎,早已去到了自己心儀的大學。我喜歡的男生早早就進入了西北,追求著他熱愛的事業,和精英同進同出。與我同窗的好友也都全部進入了前二十的學校。面對如此的同伴壓力,我有時也挺害怕去學校的。我本能地厭惡如「xxx你最後決定去哪裡?」的問題,即使他人本著關心的動機問出。我深知,我是在害怕自己,為自己自卑。
我最無顏以對的是我的家人和我的鋼琴老師。我的爸爸十分寵溺我,對我期望也比較高,而這次申請的結果讓我不知道怎麼面對爸爸。我不想變成刻板印象中「無用的富二代」。我的畢業於哥大的哥哥也給了我不少壓力。在他的畢業典禮上,他曾經介紹過不少哥大的學長學姐給我認識,並且驕傲地說:「我妹妹當然是以後進哈佛的料!」而我現在······不過,家人的好在於,他們無論何時,都一直在你身旁。我儘管曾是一個不稱職的女兒,不稱職的妹妹,但我總是不斷被原諒,理解。家庭和社會的區別便是,社會不會容許你犯錯,而家庭願意在你錯到離譜的時候包容你,擁抱你。
至於我的鋼琴老師,是我最不知道該怎麼回應的人。在我彈鋼琴時,他給我提供了最大的鼓勵和指導。也是他,給我指了路,讓我懂得迷途知返。「憑你的性格,你能進耶魯的!」他曾如是說。我知道他說這話的不實際,中國沒幾個人能進耶魯的。但我知道他對我期望極高。而我不知怎麼面對他如今失望的眼神。。。。
但是,幸好,人的理智告訴我們,所有的不順都是具有暫時性的。它們終究會過去。也正是這種態度能夠讓人在一次又一次的逆境中存活。魯迅說過,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我現在的絕望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誇大?
一個申請季結束,我從高一時的迷茫,高二時的躊躇滿志,到了高三畢業前的迷茫。繞了一圈,還是回到了原點。但我真的一無所獲嗎?我的整個人就是被那幾個申請結果所定義了嗎?不是的。如今想想,那些順利進入夢校的幸運兒,並不單純依靠才智,而是很多申請季中的潛規則,以及得天獨厚的運氣。作為失敗者的我,彷彿是自我安慰般地說著這些話。但是正是因為我失敗了,我相信自己對申請季的反思會比成功者更加透徹。
的確,當他人選擇不認可你時,你對自己所有的認知會發生徹頭徹尾的崩塌:難道我之前的所有都是錯的?現在,我比從前多了幾分謹慎和聰明,不再自以為是地堅持自己的信仰。因為,任何時刻下,我有可能都是錯的。我寫的這篇文章也可能是不精確的。
最後,希望我能在五月一號收到Oberlin的acceptance letter。
推薦閱讀:
※【留德擇校】--慕尼黑工大(TU-München)DAAD最新官方數據:你不知道的一切?
※在國外工作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出國留學的真正意義
※紐西蘭簽證新政策,
※別自毀前程了:你所不知道的留學代筆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