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價更擔憂的事來了!所有人注意:現在開始攢錢養老!
更多信息以及樓市乾貨,歡迎關注公號:貓叔有點宅
對多數人來說,
10年前最寶貴的建議可能是:買個房子。
現在,最寶貴的建議應該是:存錢養老。
君不見,父母養老金上調幅度一年比一年低,
國家都鼓勵80、90後攢錢養老了!
新生人口斷層,老齡化嚴重,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2016年放開二胎後,相關部門非常樂觀,認為我國生育率能回到60-80年代的巔峰時代,那個時期每年出生人口達到2000萬人以上。
結果呢?二孩政策的有效影響僅僅持續了一年讓,大家大跌眼鏡——2016年當年出生人口是1786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31萬,到2017年,出生率又持續下降了。
仔細分析一下出生人口的構成就更嚇人了。2016年、2017年二孩數量佔比一半以上,一孩佔比持續降低。生育二孩的多是中年夫婦家庭,他們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和多生觀念。而一孩家庭是年輕夫婦,隨著房價、醫療、教育成本的增加,他們已經不願意再生了。
隨著二孩家庭夫婦逐漸退出育齡行列,一孩出生數量越來越少,中國的新生代人口會面臨斷層式下滑。
80後,95前這一代,每年新增人口是2000萬。而他們的下一代,16、17、18年的一孩,新增數量大概在700-800萬。也就是說,平均一個孩子,要養活2-3個老人。
更嚴峻的是,目前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億,佔總人口的17.3%,2017年老年人口足足增加了1000萬,比一孩多300萬,人口結構老齡化嚴重,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夠用了!
當前中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的更長壽、更健康,1960年平均壽命是43歲,而現在平均預期壽命為76歲。到2025年,預計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3億,到時候,要舉全國之力養3億老人。
論形式的嚴峻程度,樓市不太值得一提,老齡化才是中國最大的危機!
養老金增速下滑,國家都鼓勵年輕人攢錢養老了
面臨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危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能建立起必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去照顧迅速老齡化的人口嗎?
我們分析一下目前養老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簡單來說,就是政府、企業、個人三個方面的體系。
第一大支柱就是政府,絕大多數人的養老金來源於此,但是這部分資金,越來越乏力支付了。
我們看下歷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上調速度。在2005年以及2008—2015年,我們有9年漲幅都在10%;2006年漲幅最大,達到23.7%。即便是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漲幅也在9.1%。
但是從2016年開始,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上調速度開始大幅減緩,從10%降到6.5%,而2017年是5.5%,今年呢,1月份剛剛上調的幅度是5%。
那麼具體能領取到多少呢?全國各地均有不同。以2016年城鎮職工養老金髮放數據為例,全國平均是2353元。這部分老人佔到1億左右,剩下的1.4億老人,是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每個月僅僅是124元。如果你父母有工作,那你真的要減輕很大壓力了。千萬別覺得少,這還是國家財政補貼情況下的數據。
再看第二支柱,也就是企業養老。企業養老增速緩慢,目前只有8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僅僅2300人有這個福利。不能惠及大多數。
再看第三支柱,剛剛步入起步階段的,就是個人掏錢養老。以參加養老商業保險和儲蓄性養老保險為主。商業保險是自己打理,儲蓄性養老保險是國家安排,居民自願參加。相當於你把錢上交國家,等退休後錢再給你。
第一支柱由國家補貼發放的基本養老金,佔比減少是一個趨勢,預計到2025年,第二支柱佔比增加到28%,第三支柱達到21%。
隨著第三支柱佔比加大,其實也就是國家變相鼓勵年輕人:有工作的時候就別亂花錢了,開始攢錢養老吧。
年輕人如何攢錢養老?
現在我們重點來聊一下年輕人如何提升自己,為晚年奮鬥這個話題。
1、好好工作是前提,提升自身技能
有單位繳養老金,和自己繳的差別巨大,年輕人要找個好工作,好單位,保持每年穩定的工資上漲幅度,工資是持續的、穩定的,自己有本事,跳槽去哪裡也不怕,這是第一位的。
2、儘早買房、最晚買車
房子是投資品,在能夠還款的前提下,踮踮腳也要買,借親戚、父母的錢湊首付也要買。畢竟過去10多年,房價漲幅要比工資高,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而買車是消耗品,二手車只會貶值,屬於享受類產品,盡量晚的買車。
3、不斷學習理財知識,提高理財能力
大部分人理財觀念是空白的,因為上一輩的人物質貧乏,生活困苦,所以以存儲為主。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環境變了,經濟是溫和通脹狀態,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增強了。要學會做好理財規劃,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長期的複利投資獲得更多財富。
年輕靠工資,晚年靠理財。
推薦閱讀:
※【鎮興中國】特色小鎮之生態養老路徑——專訪北京太陽城董事局主席 朱鳳泊
※你知道關於養老金,在哪個城市繳的少還領的多嗎?
※某敬老院因未按照護標準提供服務被判決承擔賠償責任案
※沒錢沒法做適老化嗎?可以做。——大河社工助老的選擇
※新政速遞丨上海民政發布養老機構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裁量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