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小遊戲對戰平台很火?我們體驗了4款頭部產品後,想告訴你些真相
說到休閑手游,第一反應無外乎消除、跑酷、棋牌這些品類。或者更久遠的、智能機啟蒙時期的《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等。
葡萄君此前的文章也分析過這一大類別的發展軌跡,比如:《輕度休閒遊戲已經到第三代了》《第四代休閒遊戲已經出現?》。
通過這些內容你能發現,從常規的產業觀察視角來看,休閒遊戲玩法正在逐漸從輕度向中度演變:用多樣的玩法來教育玩家、輔以更充實的遊戲內容或周邊系統,再加上UCG機制促進活躍、知名主播或KOL擴大影響。主流廠商推出的休閑從產品也多是類似的套路。這似乎是移動遊戲時代,休閒遊戲應有的發展軌跡。
但如果我們都想錯了呢?
春節過後,「小遊戲平台」一類的app逐漸走進了遊戲圈的視野。
獵豹大數據、極光大數據等網站的統計顯示:藉助「休閒遊戲+社交」的概念,幾個頭部的小遊戲平台DAU達到了百萬量級。這類平台通常會提供極其簡單輕度的對戰/共斗小遊戲,輔以陌生人社交的內容來吸引用戶留駐。
沒有主流遊戲廠商背景,卻吸引了大量潛在遊戲受眾。在小遊戲對戰平台上,休閒遊戲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向。
異軍突起:百萬DAU的小遊戲對戰平台
如同快手突然被拉進互聯網主流視野一樣,快手小遊戲、同桌遊戲、開心斗和玩吧幾個小遊戲平台,最近也經歷了類似的從幕後走向台前的過程。
較早的「爆料」來自極光大數據。在《春節期間熱點app數據觀察》這篇報告中,人們發現:「社交遊戲」分類下,除了《狼人殺》這一單款頭部產品,Top 5完全被幾個小遊戲對戰平台佔據。
2月份同桌遊戲的DAU達到了220萬,緊隨其後的開心斗、快手小遊戲等也都超過了100萬的量級。而在春節期間,這幾個app的活躍用戶都有10%左右的增長。
獵豹大數據3月份公布的排行榜則顯示,依託快手app,快手小遊戲的數據迅速增長,成為3月同類app中平均打開次數、滲透率最高的。
從增長曲線來看,幾個小遊戲平台,多是從去年底今年初開始出現爆發性用戶增長的。快手小遊戲的活躍滲透率從1月中下旬開始增長,在2月份進入對穩定的階段。
七麥數據也記錄了相似的增長節奏:快手小遊戲從1月中下旬起進入下載量爆發增長階段;同桌遊戲則是去年11月開始有明顯增量,二者最高時每日下載都超過8萬。
艾瑞數據記錄的趨勢變化也同樣吻合,到今年2月,快手小遊戲的日均獨立設備為88萬,同桌遊戲app的數據則超過了100萬。
打開單個app,也能看到平台用戶的直觀信息。快手小遊戲目前收錄了26款小遊戲,平均每個遊戲實時對戰人數有1.1~1.2萬對。假如這些數據沒有水分,那麼總數相加,同時在線用戶約為60~65萬。同桌遊戲共收錄了50款小遊戲,單款對戰人數3000對到1.2萬對不等,粗略統計同時在線用戶約為70~80萬。
各個統計機構的追蹤、app內實時更新的數據都顯示——幾個小遊戲平台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平台上每天有大量用戶在玩對戰遊戲。
全都是跳一跳、連連看,為什麼會有幾十萬對戰?
那麼這些平台為什麼能吸引到大量玩家?僅憑連連看、跳一跳、斗獸棋這些遊戲,就足以聚集如此龐大的用戶群么?
首先我們可以從平台的形態來看。快手小遊戲、同桌遊戲、開心斗和玩吧等都是小遊戲的集合,少則二十多款,多則五六十款。每一個app內,玩家都有較多的可選項。在此之前,移動端的線上小遊戲平台並不多見(玩吧有快樂大本營的推薦,出現相對早一些,但同類app還是不多),這一波平台的爆發,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一些app功能的空白。
其次,小遊戲對戰平台所選的遊戲也有講究。
我們可以粗略地把小遊戲分成兩類。一類是經典遊戲,除了前文提到的,還有五子棋、掃雷、彈磚塊等,這些遊戲的玩法可以說人盡皆知。另一類遊戲看名字能大概猜到玩法、但仍需要進遊戲確認具體形態。
兩類遊戲的共同點在於玩法內核極其簡單、上手非常快。對於非經典類的遊戲,第一次進入遊戲時通常也會有簡要說明,用戶基本可以做到1分鐘左右上手。同時,因為強調對戰比拼,而非挑戰個人極限,平台小遊戲也都沒有太高的難度,類似FlappyBird那樣虐手殘的類型很少見。
此外,平台上的單個遊戲都只有核心玩法而沒有周邊系統,載入極快。大多數遊戲單局時間不超過3分鐘,可以說小遊戲把碎片化做到了極致。這些遊戲內也都沒有明顯的氪金點,用戶可以做到即走即用,沒有多餘負擔。在不少休閒遊戲都在試圖用玩法留住用戶的時候,小遊戲平台做了完全相反的事。
基於這些產品特點,平台小遊戲和智能機早期的休閒遊戲一樣,滿足了一部分人最基本的「消耗時間」的需求。而從葡萄君匹配經歷來看,小遊戲對戰平台吸引到的大多數是年輕女性用戶。在快手小遊戲和同桌遊戲中,葡萄君的註冊資料填了「男性」,幾十次對戰匹配到年輕女性用戶大約佔到了2/3。而在開心斗、玩吧里,葡萄君在註冊資料中填了「女性」,匹配到的大多數對手和隊友,依然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女玩家。
小遊戲對戰平台的另一大特點,在於引入社交元素的嘗試。
社交形式上,快手小遊戲、同桌遊戲和開心斗的形式大體一致。主界面都是遊戲對戰、匹配系統和好友列表三大標籤。
遊戲對戰頁面由用戶主動選擇遊戲進行匹配。匹配系統則是按條件或隨機匹配到其他用戶,再由兩人商量玩什麼。匹配的篩選許可權也成了同桌遊戲主要的付費點。好友列表中,玩家可以和已經添加的好友聊天、約戰遊戲,系統也會自動列出最近匹配到的玩家,以便添加好友。
儘管「對戰+社交」是宣傳的重點,但目前小遊戲平台的社交功能普遍都還比較簡單。也不時讓人懷疑這類遊戲的用戶是否真的有強烈社交需求。
每局對戰結束,系統會自動跳轉到聊天界面,接下來由用戶去決定幹什麼。從葡萄君匹配到的用戶來看,很多人一局結束後還是會繼續玩遊戲,而不是把時間放在聊天上。少數幾次遇到對方主動說話的場景,是在對戰結束後,對方几乎在1秒內飛快地發來「我6不6」或是「還玩嗎,要不要換一個遊戲?」之類看起來有點套路化的內容。葡萄君試著在遊戲結束後和一些對手主動對話,也均未得到回應。沒有真實的語言互動,這些對手看起來就像機器人一樣。
不過玩吧內的生態略不同一些,「你畫我猜」和「誰是卧底」等多人遊戲,會產生對有較高交流要求的場景,玩家之間可能會彼此吐槽、閑聊,因此基本能確定匹配到的是真人。
除了提供一個「尬聊」的契機之外,開心斗和玩吧還做了一些額外的嘗試,另設了「廣場」形式的內容。
開心斗的廣場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平台,由用戶自己發布社交需求。在這上面你能看到:有的人單純想找一起玩遊戲的人、有的人求交友/互贊,也有直白地說要找網戀對象的。
這樣的形式讓用戶多了一些選擇,不過也有一個尷尬的地方——社交行為很可能被導流到外部,你時不時就能看到用戶會在介紹里標明「交友請加QQ/微信XXXX」,或是「有沒有打農藥/吃雞的?」
玩吧則採用了「廣場」+「朋友圈」,朋友圈裡是現存好友的動態。廣場的形態則更近似微博,給用戶提供一個UGC的場所,平台也會依據演算法做推薦。在這個分區中有了一些典型社交的感覺,官方推薦的熱門多是年輕女孩、搞笑圖片一類的內容。
目前小遊戲對戰平台對社交的嘗試基本只有這些形式。如果非要說用戶是因為有社交元素而留駐平台,似乎很牽強。況且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多「用戶」還要另當別論。
以葡萄君的體驗來看,快手小遊戲、同桌遊戲和開心斗這些平台以「遊戲+社交」的概念來宣傳,但實際上並未提供有效的真人互動。社交元素也沒有和遊戲產生有效的聯繫,其中的一部分社交內容更像是為了名頭而存在的。而匹配到佔大多數的「年輕女性用戶」、一個又一個用著漂亮頭像的「玩家」,也像是為了吸引男性玩家而精心布置的。那麼顛覆休閒遊戲或許也就無從談起了。
休閒遊戲的需求真的變了么
對於線上遊戲來說,形成真正的社交生態是最為理想的狀態,但這對於產品的要求也極其之高。曾經火爆一時的《貪吃蛇大作戰》,原本只是單機遊戲,但是通過營造人與人對戰的假象,在短期內獲取了大量用戶。然而缺乏真實互動,遊戲內容被快速消耗,再加上可重複可玩性不高,遊戲最終還是沒能在長線運營上取得顯著的成績。
各類對戰小遊戲平台也在面臨類似的問題。
這些幾秒內匹配到對手,卻又無法與之真實交流的遊戲平台,暫時以對戰交友的概念吸引到了用戶,但長久下去,僅有玩法極簡的小遊戲,又沒能體會到有效社交,用戶仍然會在此停留的概率可想而知。
去年風靡一時的答題遊戲也是如此,《頭腦王者》成功之前,大量做假匹配的答題PK小程序,都曾獲取過不少流量。但是當真正能與好友PK的遊戲出現之時,《頭腦王者》這類互動形式才爆發出了更大的能量。
而這樣的流量效應無疑對於休閒遊戲有著重要的啟示——基於人與人的強社交化的遊戲體驗,會為傳統休閒遊戲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場對戰小遊戲的風潮或許將在社交與遊戲真正產生化學反應的時候到來。
本文首發於遊戲葡萄微信公眾號(youxiputao),轉載請後台聯繫授權。
推薦閱讀:
※假裝自己年紀輕輕就貓狗雙全:2018 汪年全家福
※這組比跳一跳更好玩的動畫,我能看一整天
※熬夜寫了一個小遊戲,向SpaceX聊表敬意
※找你妹曾經風靡一時如為何現在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