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努力不足以讓你變得更好,什麼能?

這年頭,是個人都在說「變好是解決一些問題」的辦法,接著再問,怎麼變好呢?也許TA會脫口而出「努力「!

每次,別人知道你要干點什麼事時大多會鼓勵你說「加油!努力哦!每次,你沒有成功的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別人也會說」再努力努力哦!「

「努力」真的很慘,它被寄予了厚望,但是有多少」努力「是到達了」成功的彼岸的?到頭還是怪自己」不夠努力「,唉,再努力努力吧!

為何努力不能讓你,讓我,過上我們想過的日子呢?

人人都想努力,但是並不是人人都努力了!

1.「戰術上的勤奮遮蓋戰略上的偷懶」型努力,俗稱磨洋工,一切沒有進步、沒有長進的學習與工作都屬於這個範疇。

2.懼怕投入。每次一本正經、正經危坐開始努力的時候開始打瞌睡、刷手機、吃零食,覺得太辛苦。

努力是「變得更好」的必要條件,基本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

「變得更好」需要3股力量來成就,1.機遇,2.智慧,3.努力。

這三者誰先誰後呢?沒有定論,因為每個人的成功路徑是不一樣的,是這三種力量的鏈式反應。但是根據Bronfenbrenner的PPCT模型,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是由Person, Process, Context, Time,四要素組成。

Person,個人,可以理解為生理和基因(以及這些先天因素與後天環境刺激,塑造的性格)。

Process,過程,就是一個人在日常的生長環境中所受到的刺激(stimulations),包括來自初級關係如家庭,次級關係如學校、社區以及成年後的工作組織。

Context是最為宏觀的社會背景,它是最大的前提,決定了個體是否能夠登場,是否能夠來比拼智慧和努力。例子很好舉,如果像比爾蓋茨這樣的科技型、創業型人才出生在動蕩的北非國家,也許某天就不小心殞命了,或者由於飢餓、疾病;再退一步,即使他活了下來,但是該國家根本連電都用不上,那比爾蓋茨,也就是眾多別人中的一個罷了。所以根據這樣的「倖存偏差」我們大概可以為那些失喪在動亂國家中的天才、鬼才、人才惋惜一下。

Time,時間,在哪個成長階段受到刺激,在不同成長階段所受刺激的時間長短、頻率等。

個體、過程、背景和時間等四個要素共同編碼了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使得不同時空背景下成長的孩童的行為模式(在本就有一定差異基礎上),進一步分化。

智慧,大抵就是選擇了,做與不做是選擇,做的化是A還是B,也是選擇,大家都說選擇很重要,因為每個選擇都伴隨著未知的風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現在人人都害怕在人生的關鍵起步期、轉折期做錯選擇,而智慧就是在每一個階段做出最為正確的選擇,大四學生面臨的是繼續學習還是工作,如果是學習是選擇國內讀研還是國外讀研;如果是工作,是選擇A工作,還是選擇B工作;如果是投資,是選擇投資A,還是選擇投資B,等等等等,就怕走錯哪一步。

最後就是我們幾乎天天都要說的」加油「和」努力「,《一萬小時天才定律》巴拉巴拉等等等的書想要說的就是努力的重要性。為什麼我們最喜歡討論努力,因為努力是個人最能把握住的事情,再不濟我們都能「死磕」(我本人很不喜歡這個詞,聽起來十分的黔驢技窮),而智慧,比如以情商、智商為基礎,但是高於情商、智商,更是認知,需要培養;機遇,可以說是完全遊離在個人控制範圍之外,有的時候很偶然;特別是年輕的人,特別是家境普通的年輕人,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和你說機遇啊。

那些成功的人,一路走來都是這三種要素的多種排列組合:

更有可能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此,當你問一個成功的人,或者問了很多成功的人,Ta們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比如「抓住機遇」、「努力努力再努力」,「智慧的選擇」。而毒雞湯最喜歡說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多少成功學說敢去說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創造機遇;哪個成功學敢談智慧,最愛說智慧的是應該屬於慧海法師這群人。

如果努力不能讓你過上你想要的日子,也許你現在缺的不是努力,而是機遇,也可能是智慧;可能是智慧*努力,也是機遇*智慧。

如果你不清楚,我正好認識一群人。他們可以為你創造機遇,成長交流的環境、為你提供智慧,授你以漁,不管是讀書寫作、職場、創業、投資,還是個人品牌建設,都會讓你的努力更清晰、更快見到成效。

留言我哦,為你引見。


推薦閱讀:

正念法:一個簡單有效的個人發展小技巧
你會為優越感撒多少個謊?
關於發展的技術問題

TAG:個人努力 | 現實與夢想 | 個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