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家暴報告發布:忽視性別認同暴力將導致高危後果
跨性別家暴報告發布
《反家暴法在跨性別群體中的應用實況及跨性別群體對反家暴法的改進建議2017》(以下簡稱《實況與建議》)由跨兒中心基於2017年年末的全國調查及深度訪談撰寫;報告前期調查在12天內共回收問卷155份,其中有效問卷113份,問捲來源覆蓋省、直轄市、自治區總數的66%,包括各線城市,被調查者戶口包括城鎮戶口及農村戶口,問卷反饋的家暴絕大多數為一年內發生,44.73%為問捲髮布的一個月內發生。
跨兒中心曾先後於2017年末及2018年初在聯合國機構與國內不同公益機構合辦的「反家暴法實施20個月:民間監測報告發布和能力建設研討會暨聯合國消除對婦女的暴力信託基金項目成果交流會」上及「消除基於性別的暴力——法律政策倡導研討會」上不同程度介紹《實況與建議》。
獲取方式
點擊下方鏈接下載報告
《實況與建議》忽視性別認同暴力將導致高危後果
家庭暴力,一直是當今社會的棘手問題。特別是面對跨性別群體尤其是未成年跨性別群體時。幾乎所有開展跨性別公益的組織和個人,都必然會遭遇源源不斷的社群家暴個案,跨性別家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跨性別群體大議題。
根據2017年北京同志中心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近九成的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別,其中跨性別女性的被接受程度最低,近五成 (48.5%)的跨性別女性完全不被父母或監護人接受; 1640 位可能或確定被父母或監護人知道身份的受訪者中,僅有6位從未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暴力;幾乎所有可能或確定被父母或監護人知道身份的受訪者都受到原生家庭一次以上的暴力。
在跨兒中心干預的所有家暴個案中*,施暴方均為當事人的父母或親戚。而根據跨兒中心的《實況與建議》,在前期調查問卷覆蓋到的跨性別群體中,施暴方身份為父母的佔比83%。
*本文中所述跨兒中心干預的家暴個案主要指,跨兒中心於2017年5月份開始正式開通跨性別家暴求助受理途徑以來,截至2017年11月所收到的家暴求助。跨兒中心總共接到各類求助69次,其中家暴求助52次,26次通過在線求助申請表找到跨兒中心,另外26次通過微信、QQ、熱線等其它途徑。
問卷調查中「施暴者」一欄填寫了「其ta」選項的填寫者也在問卷中說明了ta們的特殊狀況:有的施暴者是父母以外的親戚,有的是父母為主、親戚為輔,也有的父母和前伴侶聯合施暴;問卷中出現的施暴親戚身份有:姥姥、姥爺、爺爺、奶奶、舅舅、姐姐、父輩的親戚等。
與順性別異性戀群體不同,跨性別群體遭受的家庭暴力主要為來自原生家庭的暴力。
在跨兒中心服務工作中接觸到的個案中,未成年人家暴個案約佔總個案數的30%,其餘基本上是當事人年齡為18歲-30歲之間的個案;在回收的問卷中,遭遇家暴的當事人有19.2%為未成年人,而未成年及剛滿18歲的當事人佔31.7%,19歲-26歲的當事人占約50%,年齡最低的當事人是14歲,最高是65歲。
針對跨性別群體的傳統家暴(即:身體暴力、精神暴力、經濟控制及性暴力)主要有如下級別及形式(請點開大圖查看):
威脅殺害、被迫自殺和謀殺這些極端跨性別暴力情況,在跨兒中心的實際工作中都有遇到,其中威脅殺害和被迫自殺更不在少數。而在《實況與建議》回收的問卷中,涉及家暴的問卷里有6.8%涉及威脅殺害,13.6%涉及被迫自殺/謀殺未遂。
那麼,針對跨性別群體的家暴可以和順性別異性戀的家暴一樣按相同的方式處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針對跨性別群體的家暴,除了包括和其ta群體一樣的身體暴力、精神暴力、經濟控制及性暴力四種傳統家庭暴力外,跨性別家暴還經常伴隨著一直存在但被忽視的性別認同暴力,那麼什麼才是性別認同暴力?
根據跨兒中心在反家暴工作中的具體實踐,我們對家暴中的性別認同暴力做了如下定義:
家暴中的性別認同暴力
探索、認同內心深處真正感知到的自我的性別,及/或通過身體及外在表達以表現其內在性別認同,是所有人的性別認同需求*。 忽視、否定和打壓家庭成員的性別認同需求即家暴中的性別認同暴力。
* 所有人都具備這種需求,只是社會規範使得大部分順性別人士一出生就被滿足這種需求,而忽視了這種需求的存在,但仍然有一部分順性別人士也和跨性別人士一樣,需要突破社會指定的性別形象表達自己。
跨性別人士的性別認同需求非常普遍且強烈
根據《報告》,在2060份樣本中,67.6%的人曾強烈厭惡自己的性徵,72.8%的人對青春期發育感到強烈痛苦和焦慮,78.5% 的人曾渴望阻止發育、掩蓋或改變自己的性徵。
62%的跨性別者有使用激素的需求,其中跨性別女性和跨性別男性的需求比例最高*,分別是88%和71%。在無法使用安全有效的激素的情況下,25%有激素需求的跨性別者會因此感到抑鬱,28%因此感到焦慮,15%因此出現過自殺、自殘的念頭,1%因此出現過自殺、自殘的行為。
*跨性別群體包含豐富多元的性別認同,除了傳統的女性、男性外,還包括性別非二元、性別酷兒、第三性別等等。
51%的跨性別有性別重置手術的需求,其中跨性別女性和跨性別男性的手術需求達77.8%和56.2%。
跨性別人士在性別認同方面的需求普遍而強烈,是無法違抗的基本需求,當這種需求不被理解和滿足時,根據已有的數據和案例,輕則導致跨性別人士焦慮、抑鬱,重則自殘、自殺,因此,忽視、否定和打壓性別認同需求應被視為一種暴力。
【《實況與建議》中的案例】小圓(化名)今年19歲,跨性別女性,為一線城市高校的大一學生。
父母經人介紹將小圓送進一家私人診所做扭轉治療,診所花費極高,每次都要幾千元,診所進行催眠和談話治療,向小圓灌輸小圓是有病的並且可以治好的,一段時間過後小圓覺得診所不靠譜,就佯裝「被治好「以早日脫離讓其倍感精神折磨的扭轉治療。
同時,其父也請算命先生來「治療」,算命先生說小圓是女鬼附身,於是小圓在被診所扭轉治療的同時又被迫每天念佛經,家人也被算命先生左右,拜佛、跪地、磕頭、修祖墳。父母也曾經帶小圓去精神病醫院「看病」,並以看病需要證件為由沒收小圓的所有證件,以此限制小圓使用證件買車票機票等。
小圓從私人診所「治好」回來後,給當地自殺預防中心打電話,經測試為重度抑鬱,但父母以每個人都有抑鬱症為由不許小圓去醫院。
為了不再接受私人診所的折磨,小圓只能壓抑自己在性別認同上的需求,佯裝自己是男性,但也因此無法再化妝和使用激素。每天生活在性別認同需求被打壓狀態讓小圓非常難受,於是小圓計劃跳樓自殺。
當晚,小圓給自己初中最好的同學發簡訊交代後事後準備自殺,同學將事情告訴小圓的父母,當夜11點父母將小圓趕到姥姥、姥爺家,所有人又關燈拉窗帘在小黑屋裡審問小圓到凌晨三點多。
忽略性別認同暴力處理家暴後果嚴重
提出「性別認同暴力」的意義,不僅因為它是常常被忽視的暴力行為,更因為由於這種暴力的嚴重性,當它在實際的反家暴工作中被忽略時,經常導致受暴者即使免除了傳統家庭暴力,仍難免性別認同暴力,繼而輕則焦慮、抑鬱,重則自殘、自殺。
跨兒中心目前已經確認近1年內,至少有3起跨性別人士自殺事件是由於性別認同暴力(這僅僅是被曝光且能追循詳細內容的數量,實際數量應遠超3起),而非四種傳統家庭暴力,這三起自殺事件的當事人一位21歲,一位18歲,一位未成年,均是因為家人不能接納其跨性別身份並對其性別認同需求進行打壓,其中一位當事人服藥自殺(所幸服用的藥物不致死),一位當事人跳樓自殺,一位當事人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後兩位離開了人世。
針對跨性別人士的家庭暴力,無論是傳統的四種家暴化石性別認同暴力,其本質都是基於性別認同暴力。在反家暴工作中,如果不能意識到性別認同暴力的存在,就無法根本解決跨性別人士面臨的家庭暴力,甚至可能某種程度上成為性別認同暴力的幫凶,從而將跨性別當事人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如以下是容易發生的無意中助長性別認同暴力的行為:
? 認為跨性別當事人的性別認同需求是過分要求,要求當事人停止性別認同需求;
? 勸當事人忍耐及回到暴力環境;
? 認為是家人「正常管教」,不將其視為家暴;
? 制止四種傳統家暴的同時又對當事人提出各種對性別認同需求的綁定限制,即只要不再提性別認同需求就不再施加四種傳統家暴;
? ……
上述服藥自殺的跨性別當事人即是因為被勸以暫時忍耐後不久服藥自殺。
由此,我們在此提出「性別認同暴力」概念,希望喚起廣大公眾及反家暴工作者對性別認同暴力的意識,正確處理跨性別家暴,讓家庭真正成為跨性別人士的安全之地而不是難以逃離的監牢,讓家庭不再是法外暴力的溫床。
謹以此文及《實況與建議》
獻給所有受家暴之苦的跨性別人士
——by 跨兒中心
推薦閱讀:
※紙糊學院的教授與批評家(長文預警)
※蜜柑山遊記 (7) - 葯娘之路伊始
※葯娘:我用20年跨越性別
※【整理】部分明確的不需要全套SRS可修改證件性別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