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六)奔騰小馬山之戰 01
1943 年 1 月 10 日早晨 0635 時是第 14 軍發動反攻的重要時刻,在發動反攻之時,陸戰二師、第 25 步兵師下轄的第 35 步兵團和第 27 步兵團,加上大量火炮和航空兵都會參與進來。但是在反攻發生之前,我們還是來看看奔騰小馬山到底在哪裡。
一、一堆高地和一份計劃
奔騰小馬山(Galloping Horse)這種美名的本質其實只是一連串的高地,是由 55 高地、54 高地、50 高地、51 高地、52 高地、57 高地和 53 高地及其它們之間相連的山脊組成的。其中「小馬」的「頭」為 53 高地,是該地區西南方的高地,離 66 高地美軍防線的南端大約 1.4 公里;小馬山的「尾」則是東北方的 50 高地,離「頭」大約 1.8 公里左右;其餘的 51、52 高地組成了她的「背」;54、55 高地組成了她的「後腿」,57 高地組成了她的「前腿」。小馬山最高的海拔大約 270 米左右,離瓜達爾卡納爾島最高處的差距簡直不是一點半點,但是她大部分通往高地的坡度都十分陡峭。小馬山和當地的奧斯登山和海馬山一樣,周圍的河谷布滿了豐厚的叢林,但自己本身則是被大量的雜草所覆蓋,這些雜草雖比不上人的身高,但也極大地影響了步兵的行進效率。
1998 年拍攝的美國著名影片《細細的紅線》(The Red Thin Line)就成功地展現了當年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進攻奔騰小馬山的場景。這個低機位的鏡頭非常真實再現了步兵進攻時的視線高度。雖然該片由於各類設備和特效的原因,拍攝地點未選在瓜島,導演泰倫斯·馬利克(Terrance Malick)的敘事方向也不是純粹地探討戰史,但它也是為數不多地反映真實戰例的優秀影片。《細細的紅線》原著作者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曾經服役於第 25 步兵師第 27 步兵團,下士軍銜,參加過進攻奔騰小馬山的戰事。此書與另外兩部作品《從這裡到永恆》(From Here to Eternity,或譯為亂世忠魂)和《口哨》(Whistle)組成了他的戰爭三部曲,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戰爭文學的經典。
絕不要小看這個高地,駐紮在這裡的是日本陸軍第 38 旅團第 228 聯隊第三大隊和第 230 聯隊的余部,指揮官為西山遼少佐(Maj. Haruka Nishiyama),人數約為 600 人左右。另外,第 38 旅團的指揮官伊東武夫少將的指揮部也設立在小馬山的西北部,因此該地的防禦工事也和岐阜要塞一樣,充滿了大量的機槍掩體和迫擊炮陣地。
奔騰小馬山的高地們。圖中的 49 高地和未出現的 67 高地,是除了奔騰小馬山本體外,另外兩處被第 228 聯隊第三大隊佔領的地點,日方分別稱為「狗山」和「猴山」。
美軍由於身體力行地體驗了被日本機槍碉堡壓制的憋屈,因此對此地區的日軍也格外重視。麥卡洛克上校領導的第 27 步兵團將動用兩個營的兵力,對小馬山進行進攻。由於 66 高地至海岸邊的這條補給線路「Skyline Drive」的吞吐量有限,開戰後,純粹靠吉普、輕型卡車、人員來搬運物資是完全滿足不了兩個營同時進攻的需求的,醫療隊伍運送傷員和補給運輸的共同進行,只會讓這條路出現更多意外,牽制更多兵力。因此,麥卡洛克上校決定,將兩個營的兵力分散開來,分成兩大作戰區域分步進攻:
1)第 27 步兵團的一營,在克勞德·傑尼中校(Lt. Col. Claude E. Jurney)的指揮下,從 66 高地向取水處出發(也就是賴特中校被日軍擊斃、第 182 步兵團遭襲的地點),往小馬山的「前腿」(57 高地)的背面發動進攻。陸戰二團八營的 F 連和「美國師」的偵察中隊將會提供側翼的安全。但是,一營下轄的每個連必須得出 25 人去運送補給物資
2)第 27 步兵團的三營,在喬治·布希中校(Lt. Col. George E. Bush)的指揮下,從陸戰二師佔領的 55 高地向南進發,穿越小馬山的「後腿」後,沿著身體軀幹,向「頭」(53 高地)進攻。三營的運氣不錯,有當地的土著偵察兵給他們搬東西,一共 75 人左右(因為三營出發的位置並沒有和「賴特之路」接上,所以還得費點勁),同時麥卡洛克上校還從第 161 步兵團一營中抽調了人員,用於協同三營進攻,並固守小馬山東南山脊的防線,確保南面的海馬山可能派出的增援遠離馬坦尼考河的支流。
3)第 27 步兵團的二營,在赫伯特·米歇爾中校(Lt. Col. Herbert V. Mitchell)的指揮下,在 55 高地等待,做預備隊。一旦麥克盧爾指揮的第 35 步兵團從奧斯登山南部側襲遇到阻礙之時,第 161 步兵團的一營或是第 27 步兵團的二營將會主動進攻,幫助友軍解圍。
二、來勢洶洶,投錯炸彈
1943 年 1 月 10 日清晨,0550 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師級規模的炮兵火力支援(採用「同時彈著技術」Time on Target,TOT)拉開了序幕。第 25 步兵團的所有野戰炮兵營(第八、第 64、第 89 和第 90 野戰炮兵營)、陸戰二師十團二營和「美國師」的第 221 野戰炮兵營在火力指揮中心(Fire Direction Center)的協同下,分批次對 66 高地以南至 57 高地間的日軍陣地發起炮擊。長達 30 分鐘的炮擊,消耗了美軍接近 100 噸的各類炮彈,它們的發射總數接近 5700 枚。
為什麼要用「同時彈著技術」來打擊日軍陣地呢?因為日軍會因為美軍炮火的襲擊而在報警下,躲入事先建築好的工事,而成功規避炮彈的殺傷。火力指揮中心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炮兵精確計算了射擊距離和時間差的基礎上進行協同,確保第一波炮彈能夠同時著陸在目標防線上。美軍除了使用「同時彈著技術」之外,還故意拉長了波次間的時間間隔,讓日軍誤認為炮擊結束,而從工事中跑出來,令他們在下一波炮彈到達之時,沒有反應的時間。
三十分鐘的炮擊結束後,第 27 步兵團一營的部隊順利得從 66 高地出發,佔領了取水處後,向 57 高地推進。本來河谷中的日本守軍已經損失大半,無力抵抗。
30 分鐘的炮擊結束後,該是「仙人掌航空隊」的表現時間了。當天,12 架 P-39「空中飛蛇」戰鬥機和 12 架 SBD「無畏者」俯衝轟炸機氣勢洶洶地飛臨奔騰小馬山上空。每架 P-39 裝備至少一枚 500 磅航彈,而每架 SBD 則至少裝備三枚 325 磅 Mk-17 深水炸彈,準備對日軍陣地投放「煙花爆竹」。
然而,就是此時,出了岔子。
當天早上的炮擊除了是為了打擊日本人的防線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讓航空兵辨別方位。美軍當時命令航空兵部隊,當炮兵點燃了 66 高地和 57 高地之間的陣地後,不要向這些冒煙的陣地的東面投彈(因為有自己人)。說實在的,因為空對地的支援需要速戰速決,航空兵沒有時間也不太可能通過快速判斷「小馬山」的外形來確定日軍陣地的地點。他們只是使用航彈的威力,震懾日軍的士氣,或是(運氣好的話)摧毀部分日軍防線,或是給地面進攻的步兵部隊給予心理安慰。因此,只要把航彈投到炮兵點燃的煙霧西面或是南面就可以了,然而看似簡單的事情,卻出現了意外。
當時駐守在 56 高地的「美國師」部隊的陣地,不知是因為日軍炮火的反擊還是美軍炮火的誤擊,竟然出現了彈藥庫爆炸的意外事故。雖然這起意外事故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卻誤導了美軍航空兵。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航空隊(2nd Marine Air Wing)的部分航空兵以為 56 高地上引爆的煙霧是用來辨別方位的地標,於是就把炸彈投在了美軍自己的頭上。66 高地和 56 高地間一營的活動區域,以及 55 高地上的美軍都遭到了自己人的航彈給養。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是之前說好的心理安慰和震懾日軍的目的哪兒去了?
美軍偵察機從 12000 英尺拍攝的偵察照片倒置版,小馬山的形象能夠更加鮮明的顯現。該圖最下端是克魯茲點,白色虛線所框定的地區就是小馬山。這類從 3500 米以上拍攝的偵察照片明顯和空地支援的飛行員視角大相徑庭,加上友軍意外的爆炸,誤導了陸戰隊航空兵。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二航空隊(2nd Marine Air Wing,2nd MAW)的徽標,其主要任務是為陸戰二師的部隊提供各類空地支援。二戰中,該部隊參加過在威克島、中途島、瓜達爾卡納爾島、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和沖繩的戰事,最早在 1941 年 7 月服役,基地設在夏威夷,是陸戰隊資歷較老的航空兵部隊。
當然了,這麼一投,本來陸戰隊和陸軍之間微妙的「上下級關係」可以扯平了~
由於炮兵的給力支持,一營的推進一直非常順利。當天早上 0735 時,傑尼中校指揮的一營 B 連率先離開 66 高地,向取水處進發。之後,B 連和陸戰二師八團的 F 連一起保衛一營的側翼,一營的 A 連打頭陣,C、D 連緊跟其後。他們在上午 0830 時,與負責掩護他們左翼的「美國師」偵察中隊在 56 高地和 66 高地之間的河谷區域碰頭。1027 時,打頭陣的 A 連順利通過了馬坦尼考支流,並在當天中午 1140 時,與其餘一營的連一起抵達了 57 高地。他們認為,當天早上最難的不是如何對付日本人,而是爬坡。傍晚時分,駐守 57 高地的一營派出了巡邏隊,與三營的部隊接上了頭。10 日當天的一營效率很高,當然這個效率大部分還是友軍的炮兵所賜予他們的。
此張照片是從奧斯登山西北區域的 42 高地向西拍攝的,遠處能看見奔騰小馬山、科肯布納村和埃斯佩蘭斯角。近處則是第 25 步兵師第 35 步兵團駐紮休息之處。
然而,三營的戰事在那天就遠沒那麼簡單了。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Richard B.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Penguin Group 1990 年出版, ISBN 0-14-016561-4
2)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IBIBLIO 網站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7)Charles R. Anderson 著,Guadalcanal , The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3 年收錄,CMH Pub 72-8
8)Gordon L. Rottman 著,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 Pacific and New Guinea, 1942–43. Osprey 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ISBN 1-84176-870-7
9)ameblo.jp 網站,西山少佐的戰爭日誌
推薦閱讀: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九)塔薩法隆加海戰 04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做的最好的太平洋戰爭遊戲 —— Battlestations Pacific について
※巨艦大炮——太平洋戰爭戰列艦列傳2-威爾士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