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掰彎了中國刀?威名赫赫的直刃唐刀為何消失?
編者按:很多對中國傳統刀劍感興趣的朋友,可能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明明根據壁畫和出土文物,中國傳統戰刀,如漢環首刀和被俗稱為「唐刀」的隋唐刀,都是窄條直刃刀。而明清以及之後時代的中國刀,就變成了寬條彎刃刀,乃至演變成抗戰大刀那種形制。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中國傳統戰刀由直變彎?或者用最通俗的說法,「唐刀」為啥消失了呢?這就要從大唐帝國的崩潰說起了。
公元10世紀的東亞地區,已經成為了一片危機四伏的土地。曾經強盛一時的大唐帝國經過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黃巢起義的連番打擊,已經行將就木了。而大唐帝國始終沒能消滅的契丹,則在這一時期不斷的壯大勢力。他們通過掠奪和收容躲避戰亂的中原流民的方式,獲取了大量中原地區的先進科技和豐富知識,以可見的速度迅速從一個草原部落,向封建化政權發展,最終形成了遼帝國。
▲遼代箭簇
遼滅亡後,金國勃興,金國衰落後,蒙古又趁勢崛起。在中國的北方地區,興起了一個又一個的草原帝國。這些草原帝國與她們的「先輩」匈奴、突厥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均曾大量獲取中原地區的人口,從而取得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手工業技術,進而擁有了規模龐大的鋼鐵兵器產業。不論是遼、金,還是後來崛起的蒙古,在他們的鼎盛時期,無一不是「鐵甲陣陣驚敵膽,鋼刀寒芒攝心魂」。
▲遼金彎刀
遼、金、蒙古的兵器具體到刀劍上,可以明顯地發現,其以中原兵器形製為起點,隨著情況的發展而逐漸與中原兵器有了差別;最終在受到了另一文明兵器風格的影響後,開始與中原兵器迥然不同。而蒙古南下,將中國地區納入大蒙古帝國的版圖後,中原武器也被其影響,傳統的兵器形制則逐漸消失,躲入了歷史的迷霧中。
▲遼金彎刀
比如,雖然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遼朝軍隊無一不使用著彎如新月一般的彎刀,但事實上,遼代的兵器大多為直刃兵器。根據考古的成果,遼朝軍隊在短兵器上刀、劍並用,其中刀普遍為直背直刃的直刀,甚至就連刃尖部也是劍尖的尖峰形狀。在霍林郭勒遼墓出土的一把遼代直刀就是此種形制,這種形制與唐代出土的直刀形制類似,可見是直接受到了唐代兵器遺風的影響。
▲唐代直刀
但是遼朝軍隊是一支以騎兵為基礎的軍隊,遼朝士兵大量的近戰搏殺往往發生在馬背上。於是為了便於馬上戰鬥,遼朝軍隊的戰刀漸漸有了弧度(一說是受到突厥彎刀的影響)。遼朝被金所滅亡後,金朝繼續朝著這條道路發展,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到,金朝的戰刀並不是一概變為彎刀,而是彎刀、直刀並用,這可能和金朝相比遼朝,擁有大量的步兵和漢人軍隊有關,漢人軍隊會習慣性的使用直刀作戰。
▲上為金國手刀,下為宋刀
繼金而興的蒙古進一步發展了彎刀,並借鑒了波斯舍施爾彎刀的形制發展出了蒙古彎刀,其標誌性的十字形刀格強調著這種彎刀的血統與來歷。這種彎刀隨著蒙古軍隊的兵鋒傳播到歐亞的廣大地區,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武備。
▲蒙古環刀,從外觀能看出受到了中原環首刀的影響
元朝建立後,為了防備「南人」即南宋遺民可能的抵抗,大量收繳漢人的兵器並銷毀,這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中原漢地的兵器傳承出現了一定的斷層。雖然現在我們可以依靠考古來了解那個時代的兵器的樣貌,但是當時的古人無法這麼做,於是元明時期的兵器尤其是短兵器便以蒙元彎刀為起點進行發展,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蒙古彎刀,標誌性的刀格明示了其血統
▲舍施爾彎刀
這另一條道路的直接結果,便是明清時期長期作為軍隊主要武器的雁翎刀。這種彎刀在元代便已經出現,元代詩人張憲就曾在自己的詩中寫道:「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神鋒三尺強,落手斷金鐵。」可見,雁翎刀當時成為了文人雅士們新的文學意象。而以環首刀、隋唐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直刃刀已經在當時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
▲明代的雁翎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