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濫的表情包:一場被表達的狂歡盛會
從最原始的符號表情,到被廣泛調侃和解讀的emoji,再到追趕熱點,創意至上的海量網路表情包,在社交網路中的交流,溝通方式的重心正在漸漸遷移。
我記得以前和朋友做過一個實驗,如果聊天不用表情包的話會怎樣。
結果證明,我們聊完幾句話就受不了了:)
總是隱隱覺得惶恐,如果不用那些表情,就非常沒有安全感。
假設沒有表情包,我們的情緒該如何安放。
只要存在語言,就必然存在誤解。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不過表情包的存在恰恰可以削弱這種宿命感。
我記得當初剛開始上網的時候,大家還很熱衷於使用「呵呵」、「哈哈」之類的語氣詞來表示自己喜悅的情緒。
可是隨著互聯網語義的衍生擴展,它們漸漸帶上了輕蔑和冷漠的感情色彩。
對同一個詞語越來越豐富的解讀迫使我們創造出更加生動的表達符號來傳遞情緒。
配上不同的圖片,一樣的文字所展現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
當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時候,語氣、表情和姿態的配合能輔助我們完成更好的溝通,而透過虛無的網路,這一切都不存在了。
表情包的出現時必然的。它填補了部分情感和語言的雙重空白。
表情包好嗎?它當然好。
它的存在讓網路社交的過程變得愈發有趣,也讓那些表情包豐富的人更加受歡迎。
表情包不好嗎?我不敢否定。
很多時候,表情包的存在讓我們無話可說,而無話可說的狀態又催促著我們使用更多的表情包,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化解尷尬,佯裝熱情,當我們把所有的情緒都寄托在表情包上的時候,它也在悄然反噬著我們自身,代替自我表達自我。
記得好幾次,當我在忙著玩遊戲或者看視頻的時候,屏幕上方突然跳出了朋友的消息,一時不想分心思索怎麼回復,也不願意干晾著對方不理不顧,於是便扔過去一個表情包。
它替我發聲了,只是它並沒有向對方表明我敷衍的態度。
奇怪的是,當時的我並沒有感到內疚。
可能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我把這種愧疚感已經嫁接到網路中那個代碼創造的自我身上了。
反過來想一下,其實自己也經歷過對方的情境。
有時候給他人發過去一大段文字之後,卻得到了一個滑稽表情的應答反饋。
也許對方只是想要尋求緩和的過渡。可是,表情包在這個時刻,已經躍過它的職責領地,向我傳達了一個帶有排斥意義的信號。
這樣無意識的錯誤傳達是交流過程必然存在的不足,表情包則成了遮蔽這個事實的存在。在這場表情包主宰的狂歡盛會下,每個人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在表情包時代,很多人都會產生錯覺,好像曾經詞不達意的無力感已經不復存在了。
其實不然。
很多複雜的心情都是五味雜陳的,透過幾個表情包的使用,看似是一種被抒發的滿足感,其實是缺失自我的空虛感。
因此,我們更需要保持警惕,保持理性。
我還發現了一個值得反思的事實。
有時候在聊天的時候,我並不是在收藏的表情包里尋找特定的某一個,而是在揣摩適合的那一個選擇發送。
換句話說,常常在發送出那個表情包之前,我並沒有決定好自己真正要採取怎樣的情緒。
表情包先我一步扮演好了對話里的角色。
那一刻,或許就是表情包取代我身份的時刻,我只是並不自知。
如果要探究原因,也許是自己的思維鈍化,反應速度變慢了,而快節奏的社會又不允許自己過分深入的思考。
表情包的使用正在催化這個過程。
有時候會懷疑,過分使用表情包正在逐漸造成網路人設和現實真我的分離。
那些在網路中非常善於使用表情包來調節聊天氛圍的人,可能越來越不懂得在現實里如何攀談溝通,很會聊天的標籤變成了一個虛擬的錯覺。
被構建出來的網路自我更加有趣,更加豐富,更加受歡迎,可這個自我所帶來的是脆弱的社會關係和遊離的情感聯繫。
表情包很豐富,內心裡卻很孤獨。
比如很多人在朋友圈發送狀態的時候會習慣性配上一個誇張的暴漫表情包,表面上看起來嘻嘻哈哈的,可實際上在屏幕背後,可能正緊張兮兮地期待著別人的點贊和評論。
令人擔憂的是,這樣高度依賴的趨勢並不會減弱,反而正在逐漸加強。
因為它們象徵著一種時代潮流,即幽默與模糊。
一方面,使用帶有諷刺意味的圖片和自嘲搞笑的文字顯得隨意而直率,滿足了視覺傳播的效率和自我情感的認可。
另一方面,那些利用名人圖片或者卡通造型來傳達的信息又製造了一種模糊的語境。表情包使許多尖銳的言論變得柔和,灰色的表達是這個時代的習慣。
如此難以超越的優越性註定了表情包備受喜愛的王者地位。
那些純文字的白底圖片,會比打出來的文字更加受歡迎,更加高級,而表情包也因為其朦朧的特點尺度越來越大,髒話和黃段子層出不窮。
可是,久而久之的濫用會導致上癮。
黃執中在奇葩說中說過一句話:
現在的年輕人手機里有很多表情包,臉上卻面無表情。
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代替自我表達自我吧,像是參加一場盛大的假面舞會。
我也反問過自己,這樣的被取代有什麼不好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在表情包有限,個性可能性無限的前提下,我們不免會陷入一種社會性失語的困境。
自由意志逐漸被同一化的審美綁架,獨立表達逐漸被集體狂歡的價值觀裹挾。
自我表達失去了意義。
表情包也許和塑料袋一樣,本身並沒有錯,但當我們的處理方式有所偏倚的時候,就可能發生是非對錯的越界,造成對自我表達的白色污染。
這種白色污染,甚至就是自我表達能力的喪失。
我們常常有一種體會,懶得想怎麼去回復對方,有現成的表情包不是挺好的嗎?
對於讓人目瞪口呆的,就發一個給跪了或者666,對於讓人匪夷所思的,則發一個黑人問號臉。
這樣的懶漢模式是好是壞暫時不可一刀切地下定論。
至少有一點,這樣的心態很有可能會削弱我們的表達能力,淡化自己的情緒,因為不管是憤怒,疑惑還是喜悅,在表情包的糖衣包裹下,它們共享一個名字。
戲謔。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體會:
當我們在真正悲傷的夜裡,不會想要通過表情包來記錄自己的感受,那些哭著打出的一個個詞語,並不是面無表情地從某個圖片庫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這時候,自我表達才是最真實的。
我翻看和朋友聊天記錄的時候發現,表情包佔據比例大的那些部分,其實都是膚淺的對話,而和同學聊到往事,和編輯討論話題的時候,我們並不會使用過多的表情包。
深入的溝通,認真的交流,是這些維持著我們精準遣詞造句的能力。
那些閃爍其詞的,曖昧不清的表情包,喧賓奪主地取代文字的部分,很有趣,也很乏味。
在日常交流里,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編輯們在內,經常陷入一種「明明感觸很深,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尷尬境地。
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用那些表情符號而非文字來表達自我。我一直堅信文字永遠是情緒最真實,最有效的載體。
即使是幽默與模糊,也多多交給風趣的字眼和曖昧的詞語來負責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社交網路中被表情包代替自我表達自我耗盡之後,現實世界就萎靡不振了。
也許時間會證明一切,那些娛樂至死的表情包,終有一天需要被嚴肅對待。
寫到結尾,感到也許有些言重了。
我也是個喜歡用表情包的人,可是喜歡並不一定就是正確。
我想,表情包本身一定是沒有錯的,反而還有助於提升人們的創造力。只不過,如何合理的使用,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表情包如果也有宣傳冊的話,我希望它能添上一個腳註:
適度使用怡情,過度使用傷身。
推薦閱讀:
※在探探上認識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何讓你的人脈圈變得價值?
※社恐人士的福音!AI演算法將教你處理人際關係(附相關論文摘要)
※如何才能真正改善人際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