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外科學家聯手找到仔豬致死性腹瀉疫情「元兇」

2018年4月5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研究所和美國生態聯盟的科研人員在《Natur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題目是《Fatal swine acute diarrhoea syndrome caused by an HKU2-related 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周鵬、Hang Fan和Tian Lan,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Peter Daszak、王林發、石正麗、童貽剛和馬靜雲

1.論文在線鏈接:Fatal swine acute diarrhoea syndrome caused by an HKU2-related 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想看原文沒法下載的可以私信我要pdf原文)

2.五位通訊作者介紹:

Peter Daszak:Dr. Peter Daszak - EcoHealth Alliance

王林發:王林發(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病毒學家)_百度百科

石正麗:專家人才庫數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童貽剛:童貽剛簡歷

馬靜云:馬靜雲-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3.科學網報道:

中科院等發現致命豬病毒起源 與SARS有諸多相似之處

4月5日在線發表的《自然》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單位的一項研究成果,科研人員發現了2016~2017年在中國造成24000多頭豬死亡的致命疾病是一種起源於蝙蝠的新型冠狀病毒。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研究所和美國生態聯盟的科研人員,對病豬樣本進行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已知豬腹瀉相關病毒的檢測。

然而在疾病暴發高峰期,所有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表明該疾病是一種新發疾病。對腸道樣本的高通量測序結果、病毒分離和感染實驗證實,該疾病的病原是一種冠狀病毒,科研人員將其命名為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簡稱SADS冠狀病毒。

研究團隊對2013~2016年在廣東採集的591份蝙蝠樣品進行了SADS冠狀病毒特異性檢測,共有58份結果為陽性,陽性樣品基本來自菊頭蝠。其中,一株在發生疫情豬場附近的蝙蝠洞穴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DS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一致性高達98.48%。

令人警惕的是,SADS和2002~2003年暴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具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兩者均發生於廣東,都由新發冠狀病毒引起,源頭都是菊頭蝠,這也表明了中國南方作為新興疾病出現的熱點地區的特殊性。

「蝙蝠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說,「SADS冠狀病毒的發現與溯源研究證實蝙蝠攜帶的某些冠狀病毒可跨種傳播至家畜並造成嚴重疾病。」

不過,石正麗表示,根據對和病豬有密切接觸的豬場工作人員的血清學調查結果,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SADS冠狀病毒可進一步跨種感染人。

科研人員強調,針對蝙蝠持續開展冠狀病毒的監測,發現、鑒定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的蝙蝠冠狀病毒,對於防控新發傳染病、保障畜牧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2016年10月底,廣東清遠一種豬場暴發仔豬致死性疾病,發病仔豬表現為嚴重急性腹瀉、嘔吐、體重迅速下降,5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高達90%。其他三個豬場隨後也出現了疫情。截至2017年5月,共造成24693頭仔豬死亡。

4.長江日報報道:

武漢科學家領銜發現豬病來自蝙蝠 成果刊登在《自然》上

發病豬場

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馬特?達蒙、瑪麗昂?歌迪亞等演出的好萊塢電影《傳染病》里,有這麼個情節,一種傳染病在蝙蝠群中擴散,吃了蝙蝠糞便的豬也被傳染。近似的情節也發生在現實中。

事情要從距武漢千公里之外說起。2016年10月,廣東當地豬場暴發仔豬致死性疾病,發病仔豬嚴重急性腹瀉、嘔吐、體重迅速下降,5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高達90%。截至2017年5月,共造成2萬餘頭仔豬死亡。廣東動物醫學專家和北京流行病學專家,發現這是一種新發疾病,病原是「SADS冠狀病毒」,高度懷疑來源於蝙蝠,他們找到了武漢的石正麗。

發病豬場

去年年底,石正麗團隊就發表論文,認為SARS病毒源頭來自於雲南蝙蝠洞里的中華菊頭蝠,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都可以在那裡找到,證據鏈上,每一個信息缺口都填上了,她可謂「蝙蝠專家」。而早在2004年時,她就踏上了追蹤SARS冠狀病毒源頭的征程,走遍了廣東、廣西、湖北、天津、西藏、雲南等地。在武漢,她和團隊建立了全國最全的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基因庫。

「我們將這種新病毒(SADS)與2013年到2016年廣東的蝙蝠樣本比對」,石正麗說,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確定了2016-2017年造成廣東仔豬場發生仔豬急性致死性腹瀉的病原,為一種蝙蝠來源的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正在野外蝙蝠洞採樣

病毒怎麼從蝙蝠傳到豬?科學家們推斷,確有蝙蝠在豬場附近活動,通過蝙蝠的糞便進行了傳播。

北京時間5日凌晨1時,這篇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領銜的最新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

值得慶幸的是,《傳染病》中豬繼續傳染給人的情節,不會在現實中上演。SADS冠狀病毒被證實並未傳播至人類。

「到人之前,就及時切斷路徑」。1918年,致死人數約為2000萬至4000萬的西班牙流感,曾被分離出豬流感基因片段。整整100年過去,病毒七十二變,傳播至人的幾率,並非不存在。科學家們表示,病毒廣泛持續傳播,會產生突變,他們要做的,就是與病毒「搶時間」,「只要我們對病原隔離預防,早期診斷,完全可以避免傳染病造成大規模爆發」。

石正麗表示,去年對外宣布投入運營的世界最高等級的生物安全實驗室(P4實驗室),也為科學家提供了底氣,儘管此次,未在人際間傳播的豬病,其樣本分析未在P4實驗室進行,但面對一旦傳入的烈性傳染病,中國完全能應對。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正在野外蝙蝠洞採樣

全球聯手狙擊病毒,人類溯源的速度快了10倍

北京時間4日上午,《自然》將今年在中國舉辦的首場電話新聞會議,留給了《致命的豬急性腹瀉綜合征起源於蝙蝠HKU2相關冠狀病毒》,在不同城市的科學家和媒體記者們「坐」進了一個採訪間。「關注度高,牽涉面廣」,《自然》駐華媒體負責人解釋。

長江日報記者觀察到,這一成果涉及45位論文作者,除5位通訊作者分別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和美國生態聯盟外,參加單位還包括泰山醫學院、廣東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東實驗動物監測所和華北理工大學。

「新發傳染病,要快速找到源頭,必須大合作」,通訊作者之一的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王林發院士說,最初和武漢科學家石正麗合作,是找SARS源頭。

你很難忘記,15年前爆發的SARS,疫情持續了8個月,席捲26個國家,感染8096人,死亡774人。王林發透露,那次溯源,他們前後跨度18到24個月,而這次找SADS源頭,幾方科學家通力合作,「在一周內建立新的方法」,在2個月內就把豬病源頭搞清了,「與10多年前比,速度快了10倍」。這也大大加速了疫苗研製的時間。

「Peace time,war time(意即隨時備戰),要有備戰意識」,科學家們有個共識,抗擊新發傳染病的戰場要前移,全球範圍內的科學家合作,無論是養殖業還是公共衛生領域,要提前預防種群大、分布廣、種群多樣性大的野生動物傳播疾病的風險。

據了解,許多野生動物是重要人類傳染病病原體的自然宿主,這些病原體一旦接觸並感染人類,可能引起嚴重疾病,形成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研究發現,人們熟知的艾滋病毒(HIV)來自非洲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寨卡病毒(Zika Virus)來自非洲伊蚊等蚊蟲;來自禽類、豬、馬等的流感病毒也可以導致人類罹患流感等等。前瞻性調查,將會對人類新發傳染病的預警及防控提供方法論。

能攜帶上百種病毒的蝙蝠,為何不「中毒」?

SARS以後又是SADS,「惹禍精」蝙蝠為何總能全身而退?接受記者採訪時,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周鵬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領域——蝙蝠免疫系統的研究。

對於研究病毒的學者來說,蝙蝠的地位特殊。在哺乳動物中,是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其種類佔哺乳動物物種數的20%,在全世界分布範圍廣泛。蝙蝠也是許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

周鵬介紹,蝙蝠為了適應飛行而在進化中進行了適應性突變,從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蝙蝠的天然免疫系統,這讓它們攜帶病毒卻極少出現病症。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蝙蝠成了上百種病毒的自然宿主。

「這在病毒防控、製造藥物等領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周鵬說,他就是要尋找蝙蝠攜帶多種致死性病毒但是自身卻不發病的原因。「人類可從中學習如何對抗病毒」。

比如紅斑狼瘡、甲狀腺功能亢進(俗稱「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病毒傳播速度太快,而免疫反應就像系統升級打補丁。防不勝防,不如佛系不防,找到蝙蝠不「中毒」的原因,可以避免人類對病毒過度免疫,達到僅攜帶卻不發病。

推薦閱讀:

如果埃博拉病毒首先爆發在中國,中國人會被一波帶走嗎?
寨卡病毒在蚊子之間是如何傳播的?
可以,這很暴君:《生化危機》歷代病毒評價
這場瘟疫曾逼停了戰爭,也改變了美洲種族比例

TAG: | 《自然》Nature | 生物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