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與玫瑰,都是我們應該有的
三八婦女節,現今又有非官方別名如女神節、女王節。
不知道這是漢字詞語「婦女」的語境不討喜,還是我國女性在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下極度缺乏自我認同感,似乎大部分婦女都在極力躲開「婦女」這個稱謂,哪怕是在一個倡導婦女權益的節日里。
我倒是並不介意被稱為「婦女「。首先因為我確實是,其次因為這是我自尊的需要。一個人首先得認同自己的身份,才能去談尊嚴、去談自豪。
其實被稱為」勞動婦女「我會更自豪。我憑努力獲取知識和學歷,憑實力自給自足,不光是在每年3月8號,我一年365天都應當為自己感到自豪。
說了這麼些,都是對女性的自我認知的看法。因為在談獲得他人的尊重與愛護時,自尊與自愛是必要前提。
無論什麼節日,每當看到女性在以「愛護」的名義下被物化,作為女性的我總是能打心底里生出一種侮辱感。彷彿女性作為愛人、作為母親甚至作為她自己的價值僅在那一天被體現,且只能體現在男性提供的物質或金錢數量上。
許多女性對於自身的處境渾然不知,甚至還樂此不疲,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不是社會文化在女權問題上「開倒車」。
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在人類首次大規模地強調女性權益、男女平權的時候,女權運動參與者們高喊的口號是「麵包與玫瑰」——麵包代表靠勞動換取來的生存,而玫瑰則象徵著尊嚴與愛護。
這兩樣東西從來都不是女性的特權。生而為人,勞動和生存的權利是物質層面的基本需要,而被尊重、被愛護則是精神層面的必需品。只不過在過去數百上千年里,只有男性被視為有資格得到「麵包與玫瑰」的群體,而女性作為人類的權利與本質需要一直被社會主流文化所壓制,甚至因此有了無數女性無辜被動的犧牲,才會在上世紀初的西方社會首先衍生出「女權」、「平權」這樣的概念並使得人們為之流血鬥爭。
女性受到應有尊重的體現,不是女性得到超越兩性平等的特權,不是居高臨下被奉為「女王」、「女神」,更不是不勞而獲。它應該體現在女性不會因為自己的生理性別而遭受多餘的、本可避免的苦難,不會因此而在憑智實能力競爭的各個領域裡遭遇不公,不會因此而從小被告知她該成為怎樣的「她」,不會因此而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不會因此而在尚未出生時便要面臨父母親人的無情篩選……
另一方面,過度地讚美女性也非真正的尊重。女性並不是善良、純潔、高尚的代名詞,假如一個女性成為了一個善良高潔的美好存在,那是她經歷過與男性同樣的心理鬥爭、付出了與男性同樣多的代價換來的結果。每一個人類個體都在成長當中不斷地與自我內心的黑暗面作鬥爭,兩性當中沒有理所當然的偉大,同樣也沒有理所當然的卑微,有的只是人性的選擇。
女權運動的最高目標與核心應當是兩性平權,為女性爭取權益的本質離不開關愛、體恤人類本身,這也是為什麼男性從來就不是女權運動的旁觀者而已。
我希望終有一天女性能重新得到她們應有的「麵包與玫瑰」,在她長大到脫離兒童的行列之後,能夠對「婦女」這個稱謂自信坦蕩而不是擔憂畏懼。不管她的勞動是付出在職場還是家庭,她的選擇與奉獻都能得到身邊人的肯定與尊重。在她老態龍鍾回顧畢生時,能因為自己擁有了麵包與玫瑰而感到內心充盈、滿足。
同樣的祝福也送給男性,願他們也能早日掙脫性別角色的牢籠,不因生理性別而被迫放棄或爭取,不因此把他人作為情感宣洩的替代品,能成為自己渴望而非大眾標準下的自己。
(寫於2018年3月8日)
推薦閱讀:
※廢柴男人就應該被「淘汰」?
※評「婦女節」與「女神節」:「婦女」非貶,「女神」非贊
※這場女權主義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看了官方勸退廣告,你還敢結婚嗎?
※論「賢妻良母」與母職——周恩來 1942年的言論!望周知
TAG:女權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