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年命運回顧:只走一條路,就走到天堂
最近剛從一場病中恢復過來,閑中思考了很多事情,包括對自己最近幾年的人生總結和未來規劃。這樣的宏觀總結與規劃對人生的長遠發展是極為有益的,只是在忙碌的生存節奏下,很多人少了這樣安靜的心態與閑暇。當我安靜躺在床上回顧過去幾年命運軌跡的變化,並展望設計未來的路線,那些最重要的線索和節點逐漸展開。
1、從知乎到采銅
知乎平台雖然是越來越水了,但是依然要承認,最近3年我的命運轉變,受知乎影響還是很大的。在越來越水的內容當中,依然有很多高質量的沉澱答案,這些高質量的答案在我3年前還相對迷茫的時候起到了關鍵的指引作用。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采銅。這個已經離開知乎的大V曾經在知乎上留下了很多高質量答案,影響了很多人。在上千的答案與文章中,有一篇文章對我的影響至為深刻:
《如果你的資源貧乏,那麼專註做好一件事將是你的唯一出路》
(由於采銅刪除了他在知乎上的所有文章,如今這篇文章已經無法直接閱覽,只能在網上找到其他平台轉載該文的殘跡。不過於我並不打緊,這篇文章的內容我恐怕是已經記憶到骨髓里,一輩子不會忘記了)
該文的主要觀點為——如標題所示——一個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的人,想要有出路,必須立足於專註做好一件事,哪怕這件事情非常的不起眼。換句話說,馬斯克、鋼鐵俠式的人生軌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非常錯誤的反面案例。
這個觀點可能並不是某個驚世駭俗的偉大創造,但要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並不需要驚世駭俗,機緣巧合中蝴蝶翅膀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撥,就是無數變化的起點。
大約3年前我的人生還在一個迷茫的階段:為什麼這麼努力還是不見成效、無法出頭?即便不是天才我也不算笨吧?那時候長夜不寐思考人生,總想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以致於有些灰心喪氣,乃至悲觀的認為命運大於人力了。
煩躁之中就去找些搞笑的段子看看吧,疏解下心情。找啊找的就發現,各個媒體平台上最搞笑的段子都是轉載自知乎。我想這個知乎是什麼玩意兒,怎麼這麼牛X全網路都在轉載它的段子?於是就下載了知乎玩兒,發現居然不是個搞笑網站,而是個問答平台……於是就開始在知乎上到處亂翻,翻的久了就經常看見有人提到「采銅」。又想這個「采銅」是誰,這麼牛X大家都要提到他?於是又去看采銅的文章。
采銅的文章,初看即是驚艷,不過一開始只是技術性的驚艷,覺得知識含量很高,尚沒有觸動靈魂的感覺。從這個角度講,知乎還有很多各個領域的其他大V也是不相上下的。直到在采銅的專欄里看到上面的文章,那才是真正觸動靈魂的一刻。
2、沒有資源的人,如何謀出路?
一個毫無特長的大專畢業生,目前在圖書館當雜工,向采銅諮詢如何能夠財務自由。他唯一的特點是「小學時候語文成績較好」(從語氣中判斷他還認為這是個值得提一下的優點,並且基本是唯一優點,所以你可以評估下他的水平)。現在也有很多人來找我問各種問題了,說老實話,按我自己的風格,這種類型的私信我是直接當做沒看見的,但是采銅居然嚴肅認真的回了他一篇長文(就是上面那篇文章)。
采銅告訴他,這件事情不好辦,真的很讓人頭痛,想了半天只想到一個辦法:找一件事情專註的做下去,哪怕這件事情毫不起眼,也要專註下去。
采銅列了很多數據,說明越是專註的人越吃香,這個道理多領域通用;中間還舉個例子,他知道有個初中畢業生,搞汽車維修的,特別專註的做好了一件特別小的事:把汽車氙氣大燈改造維修做得很好。就這一個小小的長出,讓他的生意很好,「一天兩個大活,還要預約一周才行」。
以我對汽車維修行業的粗淺理解,估計這個初中畢業生大概月收入5-8萬的樣子吧。
最低5萬/月,對我當時的經濟水平來說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收入了,對於絕大部分白領也是無法達到的高水平。
我的第一反應是感嘆,連個初中畢業生都比我強這麼多,我混個屁?
第二反應是疑問: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疑問不是隨隨便便的問,而是一下子把我這麼多年發展不順的困頓、疑惑與憤怒都再次卷席起來。這大專生的問題,本質上不就是我的疑問嗎?想要更好的發展而求不得,都沒什麼背景和資源,看不到機會和出路。區別無非是他是大專,我是某個重點本科;他是困頓在圖書館裡當雜工,我是困頓在目前的軌跡里。區別都是表象區別,問題核心是高度一致的。
我看著采銅的文章,突然感覺這篇文章簡直好像就是為我而寫的。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此前這麼多年的困頓,不就是因為自己的不專註而造成的嗎?
在此前的那麼多年裡,我無限分散精力,在教育學這個領域裡廣泛撒網,無休止的去研究各個不同的細分領域,什麼學校管理、學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家長教育、班級管理、班級文化建設、課堂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學科策略、學科資源、場館教育、遊學、項目式學習、遊戲化學習……全都一網打盡。
還要研究思維方法,不僅有可視化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諸多具體思維方法,還要懂底層原理,大腦的構造和運行特性、神經傳導模式等;但是神經生物學的研究並不能直接與具體的可執行的思維方法聯繫起來,還需要一個中介性的學科——認知心理學,所以我又深度閱讀了不少認知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和文獻;當然認知心理學並不能包括所有的思維方法(實際上只有少數一點點),而更多的思維模型在具體的學科中——這就是偉大的投資家查理·芒格提出多元思維模型的依據,他認為要真正精通思維方法,得學習幾十個不同專業的至少100種思維模型……
再加上一些其他興趣愛好——經濟、哲學、宗教、傳統文化等等,有限的精力被無限的分散了。
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我困境的原因,什麼都懂一點但又不精通,即便是教育的老本行,也因為分支領域太多而導致專業度不夠,很多細節問題解決不了,無法產生較大的實踐價值。
我這麼多年經常抱怨,自己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所以不論怎麼努力總是沒有成效,一直都卡在這裡。然而卻沒有進一步想一想,當一個人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的時候,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去應對呢?就這一步之差,卡了我大概5年時間,彷彿困在群山之中找不到出山的路。
那一天我看著采銅寫給大專生的長文,突然感到地動山搖,突然明白不用糾結於找什麼路,選一個不是太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就好了。走不出去或許是因為路不好走,而是因為你在同時走好幾條路,扯到蛋了。
明白了這一點對我的影響是:在此之前我是一個底層出身、沒什麼資源的人,感覺因為沒有資源,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在此之後我是一個底層出身、沒什麼資源的人,感覺因為沒有資源,我需要按這個方向努力才有用。
幾個字的區分,就是天差地別。
就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以專註為原則,主動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所做的選擇包括:
- 不論對哪個分支領域怎麼感興趣,我強行壓住慾望不在那方向上去浪費時間;
- 不論公司領導怎麼規劃工作方向任務,我強行把工作內容調整到符合我主線的方向上去;
- 不論當時怎麼窮、領導願意給我升職加薪,我都強行拒絕升職以保證我主線的專註。
- ……
最難的一個選擇是升職加薪,以及相關的面子。當時作為部門裡相對年輕、進公司時間最短的員工,公司老總多次公開表揚,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提出要把我提到部門負責人的位置上,直接向老總彙報,對接無數高層資源。除了直接的加錢以外,這種快速獲得名望、權力的感覺,一樣很有誘惑力。
也就是這個最難的選擇,我過關了,選擇了放棄升職以專註主線,回過頭來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選擇。包括後來為了專註自己的主線而離開公司,也是個非常正確的選擇。至於金錢上,當年升職加薪不過翻倍而已,如今因為專註主線已經10倍都不止了。並且可以估算,我的未來,極大概率是不需要用錢去衡量的了。
順帶也提一句,分散精力似乎是當前碎片信息環境下人的本能,即便我刻意提醒自己要專註,有時候也還是容易被什麼東西誘惑一些然後分散精力。好在大方向的選擇上已經明確,之前那種持續好幾年打方向錯誤的事情大概不會再出現了。
我相信那些資源貧乏、找不到出路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不僅困頓在自己的命運里,還要每天被媒體中埃隆馬斯克等多領域成功人士的錯誤樣板反覆刺激,引誘著走上更錯誤的道路,意識不到不同起點的人需要不同的人生策略,而缺乏資源的人需要的不是。我自己是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我也希望處在類似困境中的其他年輕人能吸取經驗教訓。
我的新書《深度思維》已經基本完稿,大概幾個月後可以上市。鑒於專註的道理對我的影響如此之大,我特意將其放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命名為《慢即是快》,希望更多人獲得啟發。同時,單純的專註似乎還有些小漏洞,還需要一些策略進行補充,在書的其他章節,我用生態思維、大勢思維、兵法思維等,與專註主線一起,構成自我調整命運、突破局限的人生策略。
每年一個小回顧,三年一個大回顧。人生道路應該在不斷的總結與修正中越走越順。隨著事業越來越複雜,需要運用的人生策略和規律也越來越多,不止是一個專註主線就能解決問題的了。但是任何時候,專註主線都應該是人生策略中的重要一條,它該與其他策略相互融合、共同發揮功效。希望未來的日子裡,不論誘惑多麼大,我都能一直謹記並做到這一點。
最後給一個鏈接,為 壹心理 自媒體賬號 轉載的采銅《如果你的資源貧乏,那麼專註做好一件事將是你的唯一出路》一文:
如果你的資源貧乏,那麼專註做好一件事將是你的唯一出路 - 壹心理推薦閱讀:
※30歲以後,應該怎樣活著?
※人活著,這三件事上一定要對自己狠
※三十而立v1.1
※你身邊有哪些人生起點低,卻逆襲成功的例子?
TAG: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