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致癌?瓶裝水有毒?求求你不要再分享謠言了!

最近,一條新聞讓全世界的人都鬧心:星巴克的咖啡含有致癌物!

(圖源:businessinsider)

原來早在2010年,一家叫做「有毒物質教育研究委員會」(CERT)的非營利組織,就起訴了約90家咖啡製造、分銷和零售商,理由是它們生產的咖啡中含有致癌物。

法院在裁決書中寫道,雖然專家已經證實,喝咖啡對增加患癌風險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但這些咖啡公司也不能證明,自家咖啡對人體有益。

(圖源: telegraph)

這事情扯了8年也沒個定論,原告叫囂著要給消費者賠償每人2500美金的損失費,而咖啡製造商卻表示,我們的生產流程符合法律標準,化學物質是烘焙過程必然產生的,怪我咯?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但就在上周三,美國加州的法院裁定,包括星巴克在內的咖啡製造商,必須在產品上貼示:本產品可能含有致癌物。同時也要繳納數百萬的罰款。

(圖源:jimahoffman)

這一下,全世界網友都慌了:戒咖啡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不喝咖啡的,但繼續喝下去,我不就離死也不遠了?

要知道在歐美,咖啡已經成了日常飲食的重要一部分。美國人一天要喝2.1杯咖啡,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更多。

(圖源:huffpost)

亞洲社會也不例外,日本、韓國滿大街的咖啡館就是最好的證明。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培養出喝咖啡的習慣。

(圖源:popupcity)

現在鬧了這麼一出,我們還怎麼愉快地喝咖啡?

國外媒體頻頻跟進事態,國內公眾號也跟著瘋轉消息……不到24小時,「星巴克致癌」的消息就傳遍了朋友圈↓↓↓

(圖源:dailymail)

就在大家為自己吞下不少致癌物感到絕望的時候,國內外的專家實在看不下去,終於打臉了:不要再信網路謠言了,喝咖啡要不了你的命!

國際咖啡協會首先對法院的裁決表示質疑,理由是:美國政府發布的膳食指南都說了,喝咖啡有益健康↓↓↓

(圖源: telegraph)

美國一些診所也出了咖啡對人體健康的文章,如美奧醫學中心的研究表明,咖啡能降低人們患有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和肝臟疾病的風險,並有改善抑鬱症的可能↓↓↓

(圖源: mayoclinic)

與此同時,國內外也有不少專業人士詳細解釋了致癌物的產生過程。

歐洲食品安全局專門做了一段視頻,為普通群眾解答原理。

(圖源:dailymail)

據專家解釋,這種致癌物學名叫丙烯醯胺,在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為主的食物中,經過高溫就能產生,從而讓食物顏色變深。

(圖源:theguardian)

咖啡豆顏色之所以會變深,香氣如此濃郁,跟丙烯醯胺的作用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丙烯醯胺,你可能喝了假咖啡。

(圖源:wikipedia)

但為什麼不用過度擔心咖啡致癌呢?

首先在於,不止是咖啡中含有丙烯醯胺,只要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食物,經過高溫烹飪,就會產生丙烯醯胺。

(圖源:happylifestyletips)

比起咖啡,我們最愛的油炸物、燒烤,甚至蛋糕、麵包,都會含有丙烯醯胺。

(圖源:dreamstime)

所以真有必要貼「本品可能含有致癌物」的食物,不止是咖啡。可以說,以現代人精緻到過分的飲食習慣而言,大部分食物都符合貼標示的要求。

其次,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的相關數據,咖啡所含的丙烯醯胺,濃度大約在288微克/kg,這還沒考慮兌水的比例。只要你不是抓起一大袋咖啡豆往嘴裡塞,不用太擔心……

相比之下,油炸薯片的濃度則在687-2839微克/kg,薯條也有364-587微克/kg的濃度,比咖啡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第三,按照美國癌症學會的說法:沒有任何一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增加,被證明是由於攝入了丙烯醯胺。

所以,擔心一杯250ml的咖啡會致癌,倒真的有些矯枉過正了,還不如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一周三頓小燒烤,不吃炸雞薯片就難受……那才是真的有害健康。

(圖源:chowhound)

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中,最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人們再次被危言聳聽的「謠言」征服?

「咖啡致癌」的言論流傳路徑,很像不久之前曝出的「瓶裝水有毒」。

當時是這樣的,美國環保組織Orb Media做了一次大型瓶裝水檢測,結論是:常見的11種瓶裝水品牌中,93%含有塑膠殘骸,產地橫跨五大洲九個國家。

(圖源:bbc)

直徑大於100微米的塑料微粒,總數約為10.4個。而直徑小於100微米的塑料微粒,含量高達314個/L!

這件事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重視,進行了新一輪調查,事態升級。媒體們也馬上嗅到了這絲氣息,將研究報告公佈於眾↓↓↓

(圖源:theguardian)

(圖源:BBC)

國外媒體曝出後,國內一些公眾號迅速反應,將外網信息翻譯成中文,「致癌 」、「有毒」,聽起來事態嚴重到分分鐘人類要滅亡↓↓↓

不少國內學者、專家也推波助瀾,解釋塑料微粒的化學成分,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增加多動症、自閉症患病風險,還可能導致肥胖、不孕不育……以及致癌!

有的言論就更是嚇人了,直接稱瓶裝水為「定時炸彈」↓↓↓

網友很快恐慌起來:喝飲料有害健康也就算了,喝礦泉水也有毒?那我們還能喝什麼……

但與此同時,也有人質疑:單純將塑料微粒的來源歸因於塑料瓶,是否有些想當然?飲用水源的水質、加工過程,都有可能產生這些成分,然而這些調查並沒考慮在內。

國內的研究機構也認為,每日攝入的礦泉水中,最多含幾十微克的塑化劑,遠遠達不到致癌的標準。

細心的網友通過對比原文發現,國內的公眾號似有斷章取義之嫌,只截取了部分還在論證階段的言論,就認定這是定論。至於原文說的「這些物質的組成還沒確認,但梅森教授認為,有可能是塑料」,而在中文推送中,這種不確定性變成了實錘↓↓↓

(圖源:bbc)

對此,有網友沒有輕信,而表示觀望↓↓↓

這兩件事的擴散速度、後續反應如此一致,讓人不禁懷疑,難道謠言的傳播,也有它的套路?

觀察它們的傳播路徑,能發現,在幾個關鍵節點都是高度相似的——

1.從國外媒體曝出

(圖源:BBC)

2.國內媒體添油加醋,不惜危言聳聽

比如截取部分言論,只給讀者呈現可怕的那部分結論;或者乾脆將尚未定論的數據,解讀成實錘,加深讀者的想像。

3.吃瓜群眾推波助瀾,引發全網恐慌

謠言醞釀的最後一環,歸功於各路群眾。要麼是閑著沒事幹,以看熱鬧的心情參與;要麼是不經判斷就全盤接受了媒體的解讀,並將後果絕對嚴重化:

「那我一天一杯星爸爸,是不是明天就得去死了嗚嗚嗚……」

「到國內的瓶裝水不靠譜,以後還是自己燒水吧!」

還沒接到醫院診斷書,就先把自己嚇個半死。

看到這裡,作為普通人的你我,大可鬆口氣:比起丙烯醯胺和塑料微粒對人體能產生的真正傷害,不經論證的謠言帶來的影響才是真的有害。

與其拉黑所有的咖啡店,扔掉家裡的瓶裝水,不如該吃吃該喝喝,均衡飲食,作息健康;順便清理一下朋友圈,少點謠言保平安。

source:

dailymail.co.uk/news/ar

cbsnews.com/news/starbu

msn.com/en-us/health/nu

whfoods.com/genpage.php?

推薦閱讀:

廣西防城港市城投公司:立「貞節牌坊」給誰看?
李婷被誰拋棄而死?
請不要給惡俗的相親節目冠上「中國」二字
海灘上的「垃圾」有些人撿到寶貝一夜暴富,有些卻讓人心酸
你都用過哪些請假理由?

TAG:社會 | 社會現象 | 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