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趙匡胤和遼國之間的三次戰爭

五代殘唐時期,契丹(遼國)這樣新興軍事強國的崛起,對建立在漢人故地的五代政權的軍事布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後唐被契丹所滅,後晉是契丹扶植的政權,後來也不能倖免於滅在契丹手中。在滅掉後晉之後,契丹國主,也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試圖想要在漢人地區建立正統統治,於是在契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遼這個國號。

耶律德光未能在中原真正站穩腳跟,便在遍地的反抗浪潮中被迫北返了,在歸途中病死於殺胡林,並有幸成為了一具中國木乃伊。這對於五代史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轉折點。此後的契丹,陷入了長期的內部爭鬥:

——事實上,在遼國的初期,皇位繼承就從來沒走過法定程序。鬥爭的最後結果,是公元969年遼國的第五個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後,皇位就永遠留在了阿保機長子一系。

——在這漫長的數十年里,遼國除了充當北漢割據政權的幕後老闆,必要時出兵支持北漢外,沒有對後周和北宋採取過主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繼承中原政權的後周、北宋,終於得以暫時擺脫契丹的軍事威壓,開始了統一漢人故地的戰爭。

但契丹雖然內亂,畢竟是一個北方的強國。在這種局面下,後周和北宋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


所謂先南後北的戰略,事實上是南攻北守。

北宋在北方必然要保留相當數量的軍隊,抵擋北漢和契丹的襲擾。但也並不是消極被動的防守。

北宋在統一南方的過程中,主動進攻北漢的次數並不少,在趙匡胤時代就足足有三次。而且每一次進攻,都出現了遼軍出動救援的情況,換言之,在宋太宗大舉北伐、蕭太后攻宋報復之前,宋朝和遼國之間,已經發生了三次間接的交鋒。

那麼,這三次戰爭是怎麼個情況呢?

趙匡胤第一次進攻北漢,是在公元964年。

李繼勛、曹彬率領六萬北宋軍隊,進攻北漢的遼州,遼國則派耶律撻烈率軍支援。這是宋遼之間的第一次交鋒。

——遼州在現代的名字非常有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這裡犧牲後,它被改名為左權縣。

以北宋這樣的軍隊規模,打到了太原外圍,卻並沒有力量圍攻太原,在契丹援軍抵達後,就撤退了。

趙匡胤第二次進攻,是在公元968年。

在這一年,北漢國主劉承鈞去世,養子劉繼恩即位後,又被郭無為派人殺死。郭無為擁立了另一個養子劉繼元。郭無為同時還暗通宋朝,主張投降。在這種局面下,機不可失。趙匡胤再度派李繼勛、党進、曹彬等人從潞州進攻,同時還在西路的晉州另派一路軍隊助攻。

這一戰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公元969年二月的時候,趙匡胤甚至親征了。

這一次的規模就大多了。北宋這邊皇帝親征,遼國那邊也派來一個重量級人物。

——這個人在後世知名度不高,但在當時無疑是遼國的超級大佬。他就是在兩次皇位之爭中縱橫捭闔的頭號重臣,耶律屋質。

——事實上,即使在整個遼國歷史上,耶律屋質也是足以排名前三的名臣。

——在遼國立國之後,只有十個臣子獲得于越這一稱號,耶律屋質就是其中之一。于越的意思是「總軍國事」,在遼國史上有特殊意義。在耶律家族登上汗位之前,以這個臨時出現的實權職位作為跳板,之後這一職務沒有了實權,但作為一個超級榮譽稱號,從不輕易授予臣子。

從陣容上看,這無疑會是一場大戰。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李繼勛和曹彬再次打到太原城下後,趙匡胤在潞州遭到大雨,滯留了18天。最終直到3月21日才對太原形成圍攻。

——這是典型的圍城阻援作戰,雙方圍繞太原城,足足相爭了四個月,宋軍甚至動用了水攻,引汾水灌城。

——在這種局面下,勝負的關鍵在於,宋軍能否在攻破太原之前阻止遼軍衝到太原城下。

遼軍對這次戰爭無比重視,河北平原上一馬平川,路線開闊,遼國的騎兵可以朝發夕至——宋軍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畢竟是趙老大御駕親征,宋軍也不白給。在極其不利的局面下,宋軍拚死作戰,竟然連續擊敗兩路遼國援軍。但也到此為止了,因為在無比開闊的戰場空間里,阻擋以騎兵為主的強大對手,從來都是一件讓最頂級的名將也會頭疼的事情。

便在此時,又一個遼國於越登場了。他就是後來讓宋太宗、曹彬不堪回首的遼國北院大王,耶律斜軫。

耶律斜軫率軍從白馬嶺突入宋軍的阻擊圈,抵達太原城西,和北漢軍隊形成了裡應外合之勢,局面對宋軍極其不利。

偏偏宋軍這邊,又是禍不單行,此時陰雨連綿,傷病頻發,完全失去了和對手決戰的把握。趙匡胤只能無奈撤軍。

此後,趙匡胤直到滅掉南唐之後,才於公元976年八月再度出擊北漢。

——這一次五路出擊,規模更盛。大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架勢。

但如你所知,這一年十月,就發生了傳說中的斧聲燭影,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宋軍再度撤回。

趙匡胤這三次進攻,雖然沒能達成終極目的,但對北漢的削弱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幾乎每一次出擊,都意味著北漢軍隊被消滅,收編,以及對北漢民眾的強制遷徙。同時也把宋朝的軍事壓力一步步推進了北漢的邊境或者境內。

之所以沒能成功,除了第三次是因為政治原因外,前兩次則是因為宋朝能在北方使用的兵力不足,不能完全阻絕契丹對太原的支援。

遼軍的介入,意義並不在於直接幫助北漢守城。而是他可以憑藉機動能力,不斷威脅堅城下宋軍的側後,攻擊、截斷宋軍的補給線,讓宋軍因為側後的危機而不得不主動選擇撤退。

——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則是可以相對輕鬆地抵達北漢戰場。而當宋軍出動大量兵力,卡住相關的交通線和關鍵點後,遼軍如果還要迅速繼續馳援,往往就會遭遇宋軍的既設陣地,不得不打一些計劃外遭遇戰,這就非遼軍所長了。

——所謂先處戰地而待戰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雖然騎兵擁有步兵無法比擬的運動能力,但客場作戰而且目的地已定時,它的運動能力優勢就不明顯了。

因此,當完成最後統一的宋太宗在公元979年再度大舉進攻時,北漢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宋軍從容掃清了太原的外圍,最後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包圍了太原孤城,當年五月,北漢末代國主劉繼元出降。

與此同時,宋遼之間的直接對話,也就正式開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宋朝沒有定都長安?
岳飛和戚繼光這兩位名人有何異同?
宋太宗是如何打破封建社會常規父死子繼制度完成兄終弟及登上皇位的?
真實的岳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宋真宗趙恆真的是一個軟蛋嗎?

TAG:趙匡胤 | 宋朝 | 中國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