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夢環遊記》談談關於死亡的思考
本篇來聊一聊關於死亡的話題,直接聊有些沉重。借去年評價很高的《尋夢環遊記》開個頭,從這部電影開始談起。沒有看過的可以抽時間看看。
看過影片會發現,整個人類對於死亡的認識有很多共同的特點。相信人死後是去向另一個世界,並不是完全消失。當然也存在一個未知的世界,即魂飛魄散、被遺忘的世界。電影里人們死去,去往亡靈世界,在亡靈節這一天通過親人的供奉與懷念,可以來到現實世界,看看親人,共度時光。而那些被現實世界遺忘的人,去往未知世界。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敲響」。
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如果你的社會關係隨時間逐漸消失,那麼也意味著你在向死亡靠近。人之所以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被需要。
最真的存在感、需要感,就來自於家庭。從某些方面來說,家庭是一個人最後的港灣,一個人的生命中可以沒有愛情,沒有友情,但是親情永遠都在。
當然,影片很溫暖,塑造一個浪漫、溫馨的世界,所有的親人,死亡故去,都會最終在一起。即使離開,也存在於人們的記憶里,是一種浪漫的表達。死亡被渲染的沒有特別殘忍,相反特別溫情。封面的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淚水留下。
電影表達一種對親情、家庭的歌頌。夢想可以放棄,家庭是最珍貴的。在成長路上,有時會與家庭產生矛盾與衝突,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某一天會發現,家庭是在這個世界最珍貴的。
從一絲不掛、一無所有地來,到一絲不帶、一無所知地離開,什麼是這一段時光的痕迹?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選擇。人不像孫悟空從山石中蹦出來,從嬰孩到獨立生活,人們是在家庭的環境中成長,通過親情的紐帶,在世界存在生活。
物質的世界,最令人讚歎的風景,是情。情,人與人的關係,親情、愛情,在離開世界時的不舍與牽掛。
聊聊關於死亡的記憶,大概10歲左右,一次和父親去看望即將離世的一個老爺爺。站在大人的影子里,望著病床上的老人,在持續地喉嚨哽咽聲中感受死亡。沒過多久,老人就去世了,從那時起,我開始思考死亡。
每到深夜,躺在被窩,思考死亡。「每個人都長大,老去,某一天我也躺在床上,我的父母、親人都是一樣的,離開這個世界,被世界遺忘,但是,世界依舊運轉,依舊。」殘酷與殘忍,不知如何應對,每每伴著這種恐懼,進入睡夢中。
隨著成長,對於死亡的恐懼,慢慢變淡。因為生活被許多東西填充,全部精力需要投入生活中。通過讀書、文化的教育,對死亡的認知更加理性。「生命只有一次,過有意義的生活,不浪費生命」,在忙碌、學習中,沉浸在現實的生活中,隨時間成長、老去。
現在還恐懼死亡嗎?當然,非常。但現在想到死亡,不會畏懼。死亡是無法阻擾的,都必須要面對。當它來臨的那一刻,可能會像竇文濤說:「醫生,我覺得我還可以搶救一下,999。」現在的生活,佔據了人們很大的精力,我們儘力過好我們的生活。
世界上種種關於死亡的理論與學說,有的非常玄乎。小時候,還為之好奇,而現在只是不以未然。所有沒有親眼看到並證明的,都不足以為信,不足以當真。
人若死去,那便是空,完全消失。意識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是小時候最畏懼的事。身體、生命消失並不畏懼,但是意識消失,「我」不存在了,這個世界從此與你無關,卻是深深地畏懼。
年輕人特別怕死怎麼破?沒有辦法,死是無法阻擋的,怕也是徒勞的,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終有一天,離開,消失,世界繼續運轉,你隨記憶消失,徹底消失在這個世界,不留痕迹。
當某一天人類消失在宇宙中,不留一絲痕迹,無垠星空依舊絢爛,誰還記得曾今的「我」。珍惜存在的每一天,每一個朋友、親人,每一段感情,過好現在的生活,加油。
相關鏈接:
關於《尋夢環遊記》的背景介紹——墨西哥的亡靈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177072/answer/266037459
圓桌派第一季 第13集 年輕人怕死怎麼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1NTEwNzk2MA==.html?spm=a2h0k.8191407.0.0
公眾號「貓與男孩」~ 分享記錄生活中的一些感悟,隨意點
推薦閱讀:
※對林嘉文的遺書你怎麼看?
※萬米高空飛機發動機爆炸 落地後卻發現一人消失
※死亡真的就是解脫嗎?
※怎麼死比較好看?
※如何看待死亡宣告直播打女朋友,因為一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