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喜歡的鍋貼,吃起來像潮汕牛肉丸那樣,會噗噗地飆汁
很多人以為煎餃鍋貼一家親,都是平底大鍋里煎得滋滋響、噴香的帶餡麵食。但在南京人看來,鍋貼有鍋貼的講究。
去的地方多了,你會發現各個城市的餃子、雲吞、麵條都不同,鍋貼也是。今期,帶你去南京吃最地道的鍋貼,金燦燦的外皮包著爆汁肉餡,美味在舌頭上跳起了海草舞...吃完,我們再去揚州、上海,嘗嘗改良後的鍋貼。
能認得出是哪個城市的鍋貼么?
南京的鍋貼,月牙彎彎
南京人的早晨,從二兩鍋貼和一碗牛肉湯開始。要說去哪兒吃的話,打釘巷1號的李記錯不了,那可是老南京用生命推薦的鍋貼老字號。
尋著喧鬧與鼻子捕捉到的一絲油香,離李記也不遠了。
店裡的師傅忙個不停,一大盆牛肉餡,花椒鹽去腥提鮮後,切了蔥花拌上,再裹餡兒,捏合。
擀麵杖滾過麵糰的韌勁兒、敲擊木桌的悶響,筷子攢進肉餡里的粘膩質感,絲絲入耳...
師傅將鍋貼順勢呈螺旋狀地,碼在了一口直徑半米的鐵盤上,滿盤均勻地淋上菜籽油,使之浸沒每一寸麵皮。旺火滾油催熟了內餡兒,外皮也漸漸酥了~
掀起蓋,只見鍋中熱氣噴薄而出,高溫混著油香。油鍋發出的滋滋聲,哇,能讓人的口水流一地,不信的話,你湊上去聽聽!
師傅傾斜一定的角度,不斷地旋轉鐵盤,時刻用小鏟調整好鍋貼的間隙。
此時被油浸潤的鍋貼,鍍上了一層金黃,跟抹了顏料似的。在重油的作用下,鍋貼的外皮變得酥脆。
南京的鍋貼不像普通餃子一般豐潤短小,而是細長如月牙,口感上下酥脆,中間細膩綿軟,湯汁飽滿,一不留神,汁水就會順著下巴流下來,吃鍋貼的時候別玩手機!
最贊的是,李記的牛肉餡里,還拌了牛蹄筋煮的高湯,使得鍋貼的餡兒比一般的更為鮮美。
牛肉湯包、牛肉麵、牛肉粉絲、牛肉三鮮餛飩、牛雜湯...李記家的食物都是清一色的牛肉口味,相比起豬肉,牛肉倒是多了一絲爽滑。
吃牛肉鍋貼除了要配一碟醋,別忘了還要點一碗湯,有的人愛配牛肉湯,有人愛喝牛雜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李記家做湯,先將白鬍椒粉等調料入碗,再燙了乾絲或把粉絲濾水入碗,切幾片薄薄的牛肉,澆一勺牛骨高湯,撒上香菜蔥花,來一勺辣油,嘖嘖...又辣又鮮的一碗湯下肚,既解了鍋貼的油膩,又暖了胃。
或者,一碗牛肉小餛飩也很可口
李記
地址:南京市評事街打釘巷1號(近建鄴路)
在《舌尖上的中國》里驚鴻一瞥的牛肉鍋貼,正是草橋牛肉鍋貼扁食店。七家灣牛肉鍋貼做得最好的,除了李記,就是這家草橋了。
草橋的門面最樸實。質樸的門頭、簡單的塑料招牌,有點蒼蠅館子的味道。老闆娘收銀的時候,面無表情,絕不會微微笑地看你,但請放心,她一定會給你最好的鍋貼。
草橋鍋貼的餡兒是真真的好,一口下去,緊實多汁的牛肉,有種入口即化的感覺。
「三兩帶走。」
「二兩在這兒吃。」
「一兩鍋貼,一碗牛肉湯。」
這家店一到點了,喧鬧就上來,一盤鍋貼,幾分鐘賣完。
草橋的牛肉專用耕田的牛,新鮮宰殺,鮮美嫩滑;純正的菜籽油,使得鍋貼呈現焦黃色。
這家簡單的鍋貼小店,不僅是美味的創造地,還匯聚了一點一滴的溫情。
七旬的老夫婦互相攙扶著,早上來此嘗鮮;小學生匆匆忙忙地提著二兩鍋貼,趕著上課;寫字樓的年輕男女們,中午來此飽餐一頓...
草橋
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七家灣11號
「秦淮七絕」里的牛肉鍋貼,官方推薦了蔣有記。近90年里,蔣家傳承了三代,其中幾經易主,又經歷了長時間的商標大戰,在三代人的努力下,蔣家最終拿回了「蔣有記」。
如今復古的老門東店面,有著蔣家人的一絲倔強,也有一股時代的滄桑。
蔣有記牛肉鍋貼的用料和做法,和李記無異,就是欠了點時間。錯過了好時光的鍋貼,只有四角嘣脆,中間過油不充分,略顯疲軟,這不,還看得見裡面白花花的「肚子」。
鍋貼和蛋撻一樣,都要吃新鮮出爐的,因為時間一久,鍋貼會滲油、軟塌,吃起來油油膩膩的。
蔣有記
地址:南京市老門東內「南京味道街區」(三條營49號一3)
揚州
離南京100公里以外的揚州,當地的老虎山鍋貼深受大家喜歡。
這家店的老闆做了20年的老虎山鍋貼,最早騎著三輪車叫賣,如今有了名聲,一屆又一屆的揚大學子和周圍居民都是常客,老闆也欣慰地感慨著:「大家愛吃就好。」
揚州人夏天吃鍋貼的話,會配酸梅汁,清爽解渴;冬天的話,配胡辣湯一起吃,溫暖暢快。
老虎山鍋貼最出彩的,是筍乾拌豬肉做成的餡,小塊的筍有很強的顆粒感,使得餡兒嫩中帶脆,吃一口,能走上幸福的雲端。
老虎山鍋貼用少油悶煎而成,不像七家灣鍋貼那麼重油。出盤的鍋貼香氣逼人,但是表皮發硬、粘牙,沒有七家灣鍋貼的乾燥金黃。
老虎山鍋貼
地址:揚州市老虎山路26-4號(鳳凰橋)
上海:生煎鍋貼一鍋熟
魔都上海也盛行鍋貼。上個世紀20、30年代,南京人就已經在上海賣鍋貼、牛肉湯,落了戶的鍋貼,也從細長型,變成了如今胖乎乎的樣子。
某名店的風味鍋貼,通體是麵皮的乳白色,底部有著紅棕的油煎痕迹。望著眼前的鍋貼,很難想到一碗牛肉湯和滾燙的菜籽油,倒是讓人置身於日式和風中。
上海鍋貼更像日式煎餃
生煎包在老上海心中的地位難以取代,當看見鐵盤中生煎包和鍋貼五五排開時,我心中暗喜,兩款面點,皮一厚一薄,餡兒一多一少,時間、火候皆不相同,竟然也能和諧地「共處一室」。
黑色鐵盤中,有圓有尖,有胖有瘦,芝麻起香,蔥花點綴,鍋貼早已染上了老上海的氣息。
不過對於很多南京人來說,出了自家地方,想吃二兩鍋貼,難;吃點煎餃,簡單,他們從小吃慣了七家灣牛肉鍋貼,對鍋貼有著很強的執念。
手拎二兩鍋貼,提半隻剛出爐的烤鴨,這個早晨與中午,對南京人來說,足矣。早有牛肉鍋貼解饞,午有烤鴨下飯,那晚上呢?水西門再來半隻鹽水鴨唄~
平常喜歡寫寫美食和歷史小故事,更多文章在半島便利店裡面,二維碼掃一掃,或者微信公眾號搜索「半島便利店」關注置頂我,會有更多驚喜。
推薦閱讀:
※民間老雞湯麵館搬走的第七年,想它。
※雨花新村的光陰故事,一轉眼便是三十年
※南京本地人常去的小吃街?
※南京生煎包研究報告
※新街口的傳奇蒸飯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