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政府給市民「派糖」,為何港人仍不高興?|越界華文答問

香港政府推出多項惠民措施,為何仍引來諸多不滿?

作者/曹尚一

編者按:「越界華文答問」是香港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cmef.org.hk/)的一個新項目,旨在讓不同華文地區的朋友互相發問,以達至澄清事實、消除成見及互相了解的作用。該欄目授權政見平台刊登部分文章,並收集大陸朋友對港台等其他華文地區希望提出的問題。

每年年初,香港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過去多年,財政儲備過萬億港元,屢創新高。今年,政府投放500億元到創新科技範疇,醫療衛生的公共開支也由本年度的628億元增加到下年度的712億元。不過,港人最關心的,是政府會否直接給市民派錢。政府最初拒絕,只增加各項資助金額及寬免本年度稅金和來年度差餉(媒體俗稱「派糖」)。政黨和民眾不滿意,窮追猛打,迫使政府在發表預算案23天後修訂方案,大部份港人能享有4000元津貼。

修訂方案,民間稍稍消氣,但批評未止。一來是因為金額還比2011年的6000元少,津貼計算較複雜,而且市民要先申請,行政費預料高昂,政府處理民怨,不夠乾淨利落。

那邊廂,內地媒體大多報導香港政府推出多項惠民措施(派糖),有網民說:難以理解港人為何仍然批評政府,笑稱香港政府比中國大陸各級政府(如深圳)的理財哲學更像「社會主義」。本答問解釋為何香港政府「有糖派」,港人仍然不高興,以及闡釋政府的財政思路。

1. 為何特區政府有糖派,仍有很多港人不高興?

香港政府預計到本年三月底,財政儲備為10,920億元,創歷年新高。即使未來28個月一毛錢收入也沒有,政府也可以撐住28個月。庫房充裕本是美事,但因為金額龐大,大部份市民希望能直接派錢,還富於民。

上月28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讀預算案。一如政府早前放出的風聲,他沒有派發現金,而是把本財政年度盈餘1380億元當中的四成,即524億元,用作推行多項一次性惠民措施,包括退稅、增加援助額等,這些暫時性紓困措施,被稱為「派糖」。

至於巿民要求的「派錢」就是指不論貧富,政府直接發現金到市民的銀行戶口。

市民受惠於「派糖」仍然不高興,一個主要原因,是惠民措施不公平,有些市民沒有受惠,或者聊勝於無。

先來解釋什麼是措施不公平。假設524億元平均分給740萬香港人口,每人腰包將會增加超過7,000元。然而,由於寬減措施有不同條件,有些群體能夠多省一點,有些群體就幾乎沾不上。

這裡舉三個不同類型家庭作例子:

一個兩口子中產家庭,月入共6萬元,物業自置。他們會獲得寬免薪俸稅上限3萬元,又能夠寬免差餉。

一個兩口子單親基層家庭,在領綜合社會援助(大概是社會保障網),他們可以領取額外兩個月金額,大概一萬多元。

相比之下,一個九零後,打工幾年,租住「?房」(將一些居住單位分割成多間蝸居),月薪1.5萬元,不用供養父母,那麼,他繳的稅本來也不到1000元,即使有寬免,幫助不大。如果要供養父母,那他根本不用繳稅,也不會有寬免吧。

如此寬免措施,高收入、有自住物業者得益最大,而偏偏他們不大需要這筆額外的金錢,底層群體有領取援助的,也有一點好處,開支可以鬆動一點。租戶、薪水不高、又沒有領取福利的人,得益就最少。本屆財政預算案偏袒中上階層,薄待中下階層,解釋了為何有人批評惠民措施不公平。

2. 愈來愈多港人要求直接派錢,為甚麼?他們想散盡家財嗎?

原則上,大部份香港人仍期待公帑用得其所,投放在公共服務和建設,畢竟個人力量難以解決醫療、安老、集體運輸等問題,需要中央聚集資源和統籌才辦到。然而,近年港人對政府施政失去信心,甚至覺得政府有意向財團輸送利益。

以今年為例,政府打算撥3.1億港元到表現欠佳的海洋公園,支持發展教育旅遊項目,園方會於今年向本地中小學生免費送出1萬張門票,有人嘲笑一張門票值3萬元。雖然後來園方澄清撥款並非資助門票,但無論如何,撥款給公園是打破慣例,有論者擔心導致經濟學所說的「尋租」,園方日後經營不理想就伸手向政府要補貼,一如多年虧蝕的迪士尼樂園一樣。

另一項是代繳考生來屆文憑試(類似內地高考或者其他地方的 A Level 公開試)考試費用,金額大概1.8億元。消息一出,網民爭相表示以自修生身份報考科目,打亂一般自修生部署和考試安排。政府低估民眾意向,後稱會研修訂資助準則,只有學校考生受惠,詳情有待公布。

以上兩個項目,暴露政府討好民眾的策略失敗,反而衍生更多問題。對於撥款千億元計在創新科技和基建,不少港人擔心最終會否淪為大白象工程,得物無所用,甚至重蹈過去數碼港發展,撥地作創科卻變成地產項目,變相向財團輸送利益。

大部份巿民認定政府亂花錢,認為交由自己判斷如何用錢比政府更精明,至少責任自負,與人無尤。再者,大部份人理解寬免稅項跟派錢本質並無分別,而派錢的覆蓋面更廣,政府反對派錢,理由站不住腳。此外,庫房滿瀉,派錢與投放公共服務可以並行,無需非此即彼。不少建制政黨,也表態支持直接派錢。

3. 不支持派錢的是什麼人?他們有何理據?

不支持派錢的有政府官員,以及主張投放更多公帑到公共服務的議員、民間和智庫組織等。

政府認為派錢沒有針對性,例如如果按居民身份要獲派錢,有不少長期離港的但仍擁有身份證的港人也受惠,而派錢一樣會令不需要錢的富人得益。政府認為把款項建設更多醫院、安老設施等,長遠造福民生。

民間的反對者認為,派錢助長民粹,政府贏得一時掌聲,但也放棄資源再分配這個基本功能,即使派了錢,房屋、醫療、貧富差距等問題也不會明顯改善。

4. 那麼,以前香港政府派過錢嗎?為何決定派?今年的方案跟以往有何主要分別?

有,在2011年。上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髮表2011-12年度財政預算案,建議向市民強制性公積金戶口注資,但就惹起港人非議,因為不能即時受惠,而且強積金回報欠佳,要求政府直接派錢。

當年曾俊華在和建制派議員會面後,決定改為向所有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派發現金6,000元,但後來又遭到以內地新移民為主的團體反對,指方案沒有包括他們。政府最後納入部份非永久居民於計劃。整項措施大約花費400億元。

直接派錢一役被指違反政府審慎理財原則,之後也沒有繼續,但維持寬免稅項,免收差餉措施。上屆政府新增多項針對長者和低收入人士的福利,按住戶狀況、收入和病患審批,目標為扶貧、安老、助弱,補漏拾遺。

到了今年,政府受壓,擴大共享經濟成果的方案,雖然堅拒承認派錢,但港人普遍認為這是派錢。跟2011年那次相比,今次派錢金額較少,不是人人實收4000元。如果港人本身有其他長者津貼或者社會援助,或者受惠於寬免或者差餉稅項,而金額超過4000元,則不會再額獲津貼。如果有寬免但金額不足4000元,則可以補差額。政府估計有280萬人受惠,涉款約110億元。

這個方案較為複雜,而且要市民先行申請,政府內部又要運算實收津貼金額,預料行政費會將以億元計。

5. 這次財政預算案,反映了甚麼理財理念?真的是搞社會主義嗎?

如果單單評論這次財政預算案的再分配功能,政府是「還富於富」,厚待中上階層而輕視中下階層。當然,如果拉闊一點,過往幾年財政預算案,中產也表示支援不足,卻鮮有政府支援。今年預算案可算是回應他們一些訴求。

大格局沒變,政府的收入來源仍然偏重印花稅、利得稅、薪俸稅和賣地收入,稅制簡單但繼續倚重金融地產行業賦稅,而且少數納稅人交了大部份的稅款。當股票和樓房市場震蕩,政府財政就會有危機。

如今政府派糖,民怨沒有減少,貧富照樣懸殊(基尼係數達0.5以上水平,屢創新高)。如果派現金,甚至規定只向中下階層派發,不派給富人,普羅大眾有多筆意外之財,但也只稍稍拉近貧富差距。根深蒂固的住房和醫療問題,不會因為一萬元而解決。香港立法會秘書處的報告指出,過去十年,政府合共「派糖」超過3000億元,當中約三分之二的紓困款項用於退稅,只有16%則用作援助基層家庭。即是說,政府「還富於富」。因此,派糖不派錢,或者派糖又派錢,當然不是搞社會主義,甚至與持續穩定的財富再分配政策(社會民主式的福利政策)也相去甚遠。

反而,政府在財政預算上大談產業政策,成立多項基金扶助創新科技,想有更大作為,顯現大政府作風,但不少人質疑資金否善用和見效。

weixin.qq.com/r/fjmguD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在香港政府工作是怎樣的過程與體驗?

TAG:香港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