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貝編卷》下篇-古剎高僧

全文兩萬字。

魏明帝始造白馬寺。寺中懸幡,影入內,帝怪,問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

譯文

魏明帝建造了白馬寺。寺院所掛旗幡的影子投射進了皇宮,明帝很奇怪,問侍臣:「佛究竟有什麼神通,讓世人如此崇奉?」

  • 魏明帝: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曹丕長子。
  • 白馬寺:一般認為,最早的白馬寺,由東漢明帝劉庄(東漢第二位皇帝),於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敕建,是第一座由官方修造的漢地佛寺。此說出自史上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經書的序文描述了中國官方引入佛教之緣由,是因為漢明帝的一場夢:這位帝國最高統治者夢見一個全身金光煥赫,脖子上戴著個太陽的神靈現身殿前,漢明帝忽然感到了說不出的快樂,第二天一早問諸朝臣,有個大臣說,陛下您這是見到佛祖了呀,漢明帝:???你踏馬罵我?漢明帝便遣使去大月氏取來了佛經,就是《四十二章經》。到南北朝時期成書的《魏書》(包括《後漢書》)沿襲此說,並補充了一句:「(使者取經)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且不論這個帶有強烈傳說色彩的漢地佛教起源故事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只說白馬寺。如今可見的關於白馬寺最早記錄,是西晉僧人竺法護的譯經諸記,也就是說,假如洛陽白馬寺確為漢明帝所建的話,那麼直到寺廟落成200年後,這座寺廟的名字才出現在文字記載里,為什麼在這200年間,各種史料、佛經保持著驚人的默契,對這座寺廟的名字隻字未提?看來我們只好猜測,這200年間凡是提到「白馬寺」的所有典籍,恰好全部遺失了。再來看《酉陽雜俎》,文中說:魏明帝始造白馬寺。把漢明帝改成了魏明帝,是不是段成式這貨又手殘抄書抄錯了呢?其實《酉陽》這種說法在《魏書》中同樣可得印證,《魏書·釋老志》原文作:「明帝曾欲壞宮西佛圖。外國沙門乃金盤盛水,置於殿前,以佛舍利投之於水,乃有五色光起,於是帝嘆曰:「自非靈異,安得爾乎?」遂徙於道闕,為作周閣百間。佛圖故處,鑿為濛汜池,種芙蓉於中。後有天竺沙門曇柯迦羅入洛,宣譯誡律,中國誡律之始也。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這樣一來,《魏書》就同時載有「漢立白馬寺」和「魏明帝構白馬寺」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矛盾的,所以有觀點認為,魏明帝「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這句話,指魏明帝重修毀於戰亂的白馬寺,並大事修造了佛塔。但事實上,你找不到「漢明帝始建,魏明帝重修」白馬寺的實錘,考慮到西晉才出現關於白馬寺的確鑿文字記載,那麼魏明帝未嘗不能成為白馬寺的始建者,而漢明帝修建的寺廟,或許不叫白馬寺,而是另有別名。《酉陽雜俎》接下來的記錄同樣古怪:「寺中懸幡,影入內,帝怪,問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白馬寺所掛幡旗的影子,投射進了皇宮,魏明帝很奇怪,問侍臣:「佛究竟有什麼神通,讓世人如此崇奉?」這句話古怪在於,它僅見載於《酉陽雜俎》。但我們知道《酉陽雜俎》收錄的前朝典故,幾乎都來自段成式對其他典籍的謄抄,這則大概也不例外。倘若如此,那麼當有至少一部早於段成式所處時代的古籍記錄了魏明帝與白馬寺的一些不為今人所知的關係,或許在那部已經失落的古卷里,存在更多關於白馬寺建造的真相,可惜我們終究看不到了。

烏仗那國佛跡,隨人身福壽,量有長短。

譯文

烏仗那國有佛祖腳印,根據每個人福壽不同,測量所得的長短不同。

  • 烏仗那國:在今巴基斯坦西北斯瓦特縣一帶,時國人普遍信佛,好巫術。藏密宗師「蓮花生大士」即出身該國,於約750年前後入藏傳法,是藏傳佛教奠基人之一。

斯瓦特

  • 佛跡:按《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有多處「佛跡」。第一處「忍辱仙遺迹」:釋迦成佛之前,曾與弟子居山林,修「忍辱行」,這個階段的佛祖叫「忍辱仙」。印度歌利王受女色蠱惑,殺進山谷,斬斷仙人四肢、耳鼻,仙人一一忍受,並發願說,將來成佛後,要化去歌利王的貪、嗔、痴三毒,歌利王幡然悔悟,棄刀皈依;第二處「龍泉佛跡」:烏仗那國境內有一處「阿波邏羅龍泉」,是該國主要水系之源,泉眼有龍王盤踞,此龍精通咒術,禁御惡龍,保該國境內風調雨順,人民感恩,家家戶戶自覺獻餘糧敬祀。然而時間一久,人民漸漸懈怠,供奉龍王的糧食日趨減少,龍王恨國民忘恩,自咒願化身毒龍,興雹興雨,摧毀田稼。巨大的釋迦如來親身降臨,持大金剛杵擊搗山崖,龍王震懼,像條小蟲子一樣瑟瑟發抖著被迫現身聽如來說法。談判半天,龍王答應不再妄興天災,但要求每隔十二年出來收一次糧食,如來答應了。於是當地每隔十二年爆發一次洪水。此泉向南三十里,一塊巨石上,有如來腳印,正是佛祖伏龍離去之跡,這腳印奇妙,不同的人去測量這腳印,量得的長度不一;又有一塊石頭,據說是如來洗衣服的地方,石頭上袈裟紋理清晰可辨,有如刀鏤。

烏仗那國位置

那揭羅曷國城東塔中有佛頂骨,周二尺。欲知善惡者,以香塗印骨,其跡煥然,善惡相悉見。

譯文

那揭羅曷國首都以東,有供奉佛祖頂骨的寶塔。佛骨周長一尺二寸,信徒欲察看自身善惡,用水摻入香灰和成泥,拿頂骨蓋印一下,則自己的善惡之跡昭彰炳煥。

  • 那揭羅曷國: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喀布爾河流域,役屬迦畢試國(見上文路線圖)。
  • 佛頂骨:位於該國首都東南三十里的醯[xī]羅城供奉著釋迦牟尼一片顱骨,從東晉時第一位履足天竺的中國僧人法顯,到北魏時陪伴惠生大師遊走西域求法的宋雲,再到玄奘,都曾踏入過這座城市的七寶佛塔,瞻拜佛骨。玄奘近距離仔細觀察了這片頭骨,他描述道:「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印度和西域許多國家保藏著佛骨,釋迦牟尼入滅後,八王分舍利,百年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又分發了一次。王玄策橫掃印度,班師回朝時甚至把供養在迦畢試國的佛頂骨帶回了大唐,舉國轟動,可惜後來居然弄丟了。此外,醯[xī]羅城還收藏有佛祖一片髑髏骨,一隻眼睛,以及佛祖當年用的錫杖。玄奘看到的佛眼「睛大如柰,光明清徹,曒映中外,又以七寶函緘封而置」,這枚眼球像小蘋果一樣大,歷經千年,仍然清亮晶瑩。紀錄片《玄奘之路》嘗試還原了一千年前,玄奘與佛陀遺物的相遇:

https://www.zhihu.com/video/961367997327384576

北天健馱羅國有大窣堵波,佛懸記,七燒七立。佛方盡,玄奘言城壞已三年。

譯文

天竺以北健陀羅國有大佛塔,佛祖曾預言,此佛塔若經七次焚毀、七次重建,佛法將會消亡。玄奘說,他至此時,佛塔已燒毀了三年。

註:按《大唐西域記》,原文應為「此窣堵波者,如來懸記,七燒七立,佛法方盡。先賢記曰:成壞已三。初至此國,適遭火災,當見營構,尚未成功。」意思是,玄奘抵達健陀羅,看到佛塔時,佛塔剛剛經受火災,正在修繕,尚未完工,而在此之前,佛塔已遭三次焚毀,三次重修。

  • 北天健馱羅國:「北天」當指北天竺或天竺之北。健馱羅,也譯作犍陀羅,曾擁有極其璀璨文化的中亞/南亞古國。健馱羅疆域大致在今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西北,像上文的烏仗那國,也曾是健馱羅領地。歷史上,作為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先後被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希臘、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統治,同時也不可避免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多元文化熔於一爐,釀就了獨特的健馱羅文化。健馱羅人以雕刻、繪畫、建築著稱於世,他們一手締造了佛像雕塑藝術。早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約公元前3世紀),佛教已傳入健陀羅地區。起初的佛教排斥偶像崇拜,不立佛像,提倡僧侶瞻拜菩提樹及各種佛陀遺迹。但健馱羅人已經充分吸收了古希臘雕塑技術,他們開始在宗教領域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大量帶有明顯希臘風格的佛像被雕刻出來。出神入化的技術,寫實逼真的雕像,顛覆了佛教世界,我們可以想像,當從未見過佛像的信徒乍見栩栩如生的佛陀菩薩塑像,從粗糙的2D藝術世界來到精美立體的3D世界,受到的強烈心理衝擊。健馱羅佛像,使得信徒們寧肯拋棄釋迦牟尼不立像的訓誡,偶像崇拜風靡釋門。同時,健馱羅藝術極大影響了中國古代繪畫和雕塑,直到今天,佛像雕塑依然未脫健馱羅奠定的根柢。約465年前後,隨著嚈噠[yàn dā]人(白匈奴)野蠻入侵,健馱羅文明遭徹底摧毀湮滅。七世紀,玄奘法師踏足健馱羅時,眼見伽藍荒廢,外道流行,昔日佛門聖土,早已面目全非,心生悲憫,才發出感嘆「七燒七立,佛法方盡」,似乎看到了佛法走向末路的光景。

健馱羅佛像

  • 窣堵波:塔式建築的一種形式,梵文作stu^pa,意譯成中文,就是「塔」。作為佛冢,窣堵波最初被專門用來盛放佛祖舍利,另一方面,在不允許建造佛像的時代,窣堵波是信徒最重要的膜拜對象。印度窣堵波建築形式多呈「覆缽式」,外觀像一隻倒扣的碗。現在一般認為,窣堵波是中國塔式建築的濫觴。窣堵波傳入中國後,中國塔式建築一直以「窣堵波」、「浮屠」為號,直到隋唐,才開始用「塔」作為統一名稱。中國有史可查最早的塔,是《魏書·釋老志》記載的白馬寺佛塔,當然,前提是此白馬寺確為漢明帝修造(見上文)。

常見佛塔,左起:覆缽式、密檐式、樓閣式、龕塔、金剛寶座式

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窣堵波——印度桑奇大塔

  • 懸記:佛的預言。

西域佛金剛座有標界——銅觀自在像兩軀。國人相傳菩薩身沒,佛法亦盡。隋末已沒過胸臆矣。

譯文

西域的佛金剛座道場的界標是兩尊銅鑄觀音菩薩像。其國人傳說,當菩薩像沒入地底,佛法將滅亡。隋代末年時,菩薩像已經沉降到了胸部。

註:《大唐西域記·摩揭陁國》原文作「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這是玄奘來到摩揭陁國的見聞,如來涅槃後,金剛座便沉入地下,各國國王根據推測到的金剛座原址,立了兩尊菩薩像作標記。據《三藏法師傳》,玄奘大師見到沉沒的菩薩像,想起沿途所見佛法凋零,情緒崩潰,潸然淚下。金剛座所在的摩揭陁國位於今印度東北的比哈爾邦(見下圖),《酉陽雜俎》稱「西域」,似乎不妥。

  • 金剛座:佛祖成道時的座位,堅固不壞,有如金剛,賢劫初成時,佛坐此座入金剛定,故名。
  • 觀自在像:觀音菩薩像。

乾陀國頭河岸有系白象樹,花葉似棗,季冬方熟。相傳此樹滅,佛法亦滅。

譯文

健馱羅國河岸有拴白象的樹,此樹花葉如棗樹,臘月結果。父老相傳,此樹枯死之時,便是佛法滅亡之世。

  • 乾陀國:即犍陀羅。後面的「頭」字不解,疑為衍文。本段出自《洛陽伽藍記》和《宋雲行紀》,寫健馱羅境內一座名叫「佛沙伏」的城市,有白象宮,寺前之樹,常系白象。佛沙伏城在《大唐西域記》作「跋虜沙城」,具體位置不詳。

北朝時,徐州角成縣之北,僧尼著白布法服,時有青布袈裟者。

譯文

北朝時,徐州角成縣以北,和尚尼姑多穿白色法衣,也有穿青布袈裟的。

  • 角成縣:古縣,在今江蘇淮陰以南。
  • 青布袈裟:「袈裟」本意是「不正之色」,不應使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應該用雜色染成若青、若黑、若木蘭色(赤黑色),所以無論穿白還是穿正青,原則上都不合規矩。

波斯屬國有阿軬荼國,城北大林中有伽藍,昔佛於此聽比丘著函、縛屣。函、縛,此言靴也。

譯文

波斯的附屬國有個阿軬荼國(城邦),其城以北大竹林中有座廟,當年佛祖在此靜聆眾比丘穿鞋的聲音。

  • 阿軬[fàn]荼國:在今巴基斯坦。
  • 伽藍:寺廟。

寧王憲寢疾,上命中使送醫藥,相望於道。僧崇一療憲稍,上悅,特賜崇一緋袍、魚袋

譯文

寧王李憲病重不能起身,玄宗遣去送葯的宦官排滿了一路。一個叫崇一的僧人為寧王治病,病情有所緩和,玄宗大悅,特賜崇一緋袍、魚袋。

  • 寧王憲:李憲,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唐玄宗的長兄。唐隆政變後,唐睿宗李旦二度登基為帝,在立儲問題上躊躇不定:李隆基有討平韋氏之功,但長子李憲素無過失。這時,李憲主動退出儲君競選,要求立三弟李隆基為儲。及玄宗即位,李憲為避不虞之隙,遠離朝堂,不問政事,惟娛聲色而已,更得玄宗敬重,由是兄弟君臣相安,終身無間言,也算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棄長立幼後,君臣兄弟還能相處融洽的例子。死後追封「讓皇帝」。
  • 瘳[chōu]:原指痊癒,此處應指緩解。
  • 緋袍、魚袋:緋袍:唐代三品以上著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緋色官服。古時極尊金紫色,故有紫綬金章之語。五品以上者授魚袋,內有魚符,類似於兵符,出入宮廷時出示,以表明身份,傳為李淵發明。三品以上者用金飾魚袋,五品以上銀飾魚袋。武則天曾改魚為龜。崇一,不詳。

魚符、龜符、魚袋

簡文帝有《謝賜郁泥納袈裟表》。

  • 簡文帝:蕭綱,梁武帝蕭衍第三個兒子,在他老爹蕭衍在侯景之亂中被活活餓死後即位,不到三年,被侯景廢而死。由於他老爹晚年瘋狂佞佛,作兒子受影響,寫出《謝賜郁泥納袈裟表》這種東西也算家風傳承。

魏使陸操至梁,梁王坐小輿,使再拜,遣中書舍人殷炅宣旨勞問。至重雲殿,引升殿。梁主著菩薩衣,北面,太子已下皆菩薩衣,侍衛如法。操西向以次立,其人悉西廂東面。一道人贊禮,佛詞凡有三卷。其贊第三卷中,稱為魏主、魏相高並南北二境士女。禮佛訖,台使與其群臣俱再拜矣。

本段內容與《禮異卷》有關聯,見:《酉陽雜俎·禮異卷》全文註譯 第五、第六則。

譯文

東魏使臣陸操訪問梁國,梁武帝坐在小車上,陸操行再拜禮,梁武帝遣中書舍人殷炅宣旨,慰問使臣勞苦。來到重雲殿,導引陸操上殿,梁武帝身披袈裟,向北而立,自太子以下群臣皆穿袈裟,按佛門隊列拱衛著梁武帝。陸操面朝西站在下首,其他人皆站在西側面東而立。一個僧人出來宣唱經文,經文共計三卷。其中第三卷是為了魏國皇帝、魏國的高相國及南北二國士女撰寫宣唱。禮佛儀式完成後,內侍與群臣行再拜禮。

  • 魏使陸操:這次外交事件發生在公元538年冬季,即東魏元象元年/蕭梁大同四年(西魏大統四年),《北史》:「(元象元年)冬十月,梁人來聘。十二月庚寅,遣陸操聘於梁」。實際上,《魏書》《北史》《梁書》《南史》對於東魏這次遣使赴梁的時間各執一詞,本文取《魏書》《北史》「538年冬」一說。陸操,山西大同人,仕東魏,以「兼散騎常侍」出使南朝,官至御史中丞、殿中尚書。
  • 梁王:梁武帝蕭衍。
  •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以示隆重。古人書信也常寫「某某再拜」,表示尊敬、恭謹。
  • 殷炅:不詳。
  • 菩薩衣:袈裟。
  • 道人:此處指僧人,兩晉六朝的和尚習慣自稱「貧道」。
  • 魏主、魏相:時東魏之主為元善見,「魏相」則指權傾朝野的高歡。
  • 台使:宦官。

十一

魏李騫、崔劼至梁同泰寺主客王克、舍人賀季及三僧迎門引接。至浮圖中,佛旁有執板筆者,僧謂騫曰:"此是屍頭,專記人罪。"騫曰:"便是僧之董狐。"復入二堂,佛前有銅缽,中燃燈。劼曰:"可謂日月出矣,爝火不息。"

譯文

在主客官王克、中書舍人賀季及三位僧人的迎接陪同下,東魏使臣李騫、崔劼參觀了梁國的同泰寺。在佛塔中,見佛像旁邊有一尊持文書、執筆的雕像,僧人向李騫介紹說:「這是屍頭神,負責記錄人的罪行。」李騫說:「那就是佛門的董狐嘍。」又進了二堂,佛像身前的銅缽里燃著燈火,崔劼表示:「可以說是日月當空,微火猶自不熄了。」

  • 魏李騫[qiān]、崔劼:541年,即東魏興和三年/蕭梁大同七年,八月,魏使聘梁。李騫,河北邢台人,官至鎮南將軍、尚書左丞;崔劼,山東聊城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在北齊,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宰相)。
  • 同泰寺:梁武帝修建的國寺,在皇后後方。梁武帝為方便出入,鑿開宮牆,多置一門,從此無日不游,至於親自升座講《般若經》《涅槃經》。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到了無法自拔地步,頻繁到同泰寺出家,每次都要大臣們斥巨資贖回,以致國家僧尼泛濫,欺民霸田。陳滅梁後,同泰寺被夷為平地。
  • 主客王克:主客,尚書省負責接待外賓的官員。王克,山東臨沂人,美男子一枚,先後仕蕭梁、侯景、陳,官至尚書僕射、侍中,基本上位極人臣了。
  • 賀季:歷官尚書祠部郎,兼中書通事舍人。累遷步兵校尉、中書黃門郎。
  • 屍頭:佛身旁記人罪過的神。
  •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以直書不諱被孔子標榜為「良史」,事情是這樣的:晉靈公是史上著名的變態君王,《左傳》有一句含蓄的評價「晉靈公不君」,說他沒個國君的樣。其實何止沒個國君樣,這貨喜歡蹲在樓上拿彈弓打下面的路人,看路人閃避狼狽為樂,接下來,他因為一份沒有燉爛的熊掌殺了廚師,把廚師屍體塞進框子,讓宮女駕車載著招搖過市,足見此人心理不正常。當朝重臣趙盾路過,見筐子里露出人手,攔下車子,問清緣由,入朝諷諫晉靈公。晉靈公聽這官兒啰里啰嗦說了一大堆,煩得不得了,然而趙盾位高權重,晉靈公不敢當面申斥,居然琢磨著找個刺客去殺了趙盾,好換個耳根清凈。晉靈公手下死士鉏麑[chú ní]奉旨行刺,黎明時分潛入趙宅,見趙盾「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摸黑起床穿戴整齊準備上朝,因為時間太早,忍不住坐著打瞌睡,正是「昃食宵衣」,全心為國。鉏麑大受震動,他不想枉殺良臣,但又不能上負君命,忠義兩難,只有一死,於是觸槐自盡。同年九月,晉靈公宴請趙盾,伏下甲士、獒犬,為趙盾侍衛察覺,趙盾借口「臣侍君宴,不可過三爵」起身請辭,剛下得大殿,晉靈公一聲唿哨,巨犬齊出,趙盾鐵衛浴血死戰,喪生獒吻,趙盾殺出王城,逃亡於野,滿朝大嘩,朝堂面臨失控。當月二十六,趙盾的堂弟趙穿闖入桃園,襲殺晉靈公,時趙盾尚未逃出國境,聞訊返回,迎立晉成公,卻被太史董狐記作「趙盾弒其君」,說是趙盾殺了國君,並公示天下。趙盾抗辯說我被國君逼得逃亡在外了,國君怎麼能是我殺的?董狐振振有詞:你那逃亡不過裝模作樣,連國境線都沒過,算什麼逃亡?你身為正卿,為何返朝後卻不拘拿弒君兇手?國君就是你殺的! 孔子對此拍手叫好,稱讚董狐幹得漂亮。君為臣綱,孔聖一貫奉作雷打不動抵死守護的真理,哪怕君再昏,民再苦,綱常萬萬不可壞。亂世能臣,中流砥柱,肩頭扛著國家前行,胸膛對抗著暴虐和黑暗,脊背,卻永遠被史書烙上了弒君的罪名。
  • 日月出矣:典出莊子《逍遙遊》,堯試圖讓位給名士許由時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日月當空,火炬還在燃燒不熄,然而微光如何與日月爭鋒?」把許由恭維作日月,自比為火炬。當然許由不吃這一套,拒絕了這份offer。

十二

盧縣東有金榆山,昔朗法師令弟子至此采榆莢,詣瑕丘市易,皆化為金錢。

譯文

盧縣以東有座金榆山,當年朗法師令弟子來此采了榆錢,拿著去瑕丘買東西,都化成了金錢。

這……他娘的就是個騙紙(⊙﹏⊙)

  • 盧縣:在今山東濟南長清區一帶。
  • 朗法師:即竺僧朗,晉代高僧,師從佛圖澄,與道安同門,精通望氣、讖緯術。
  • 瑕丘:古縣名,在今山東兗州東北。

十三

後魏胡後嘗問沙門(一曰法師)寶志國祚,旦言把棗與雞喚朱朱,蓋爾朱也。有趙法和請占,志公曰:"大箭不須羽。東箱屋,急手作。"法和尋喪父。

譯文

本則又見《洛陽伽藍記》

胡太后問寶志法師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志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公元528年),胡太后死在爾朱榮手裡,才驗證了「朱朱」所指。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志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志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什麼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指中門東側搭制守喪的倚廬。

  • 後魏:北魏,鮮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南北朝時北朝第一個政權。
  • 胡後: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皇妃、北魏孝明帝元詡生母。孝明帝6歲即位,胡太后臨朝稱制,待到皇帝親政後,胡太后不放權柄,大事干涉,且行為不檢,與皇叔清河王有染,後宮喧淫聲。孝明帝試圖培植自己的勢力,胡太后察覺,屢屢奪殺皇帝親信,母子終於反目。十九歲那年,孝明帝駕崩,由於事出倉促,毫無徵兆,有觀點認為,孝明帝猝死與親生母親的投毒。孝明帝無子,只有一位襁褓中的公主,史稱「元姑娘」,胡太后居然對天下謊稱元姑娘是男嬰,立為太子,扶上帝位,待人心穩定,才公布說我們弄錯了,這嬰兒是女的,於是另擇幼主,天下為之懵逼。這個女嬰,可能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時北魏正歷「六鎮之亂」,大都督爾朱榮坐擁雄兵,麾下集結了高歡、宇文泰、侯景這些後世裂土稱王、制霸一國的超級梟雄,鎮守晉陽,討伐叛軍,是北朝最強力量。聞孝明帝崩殂,怒起甲胄,以復仇之名,提兵入京,立即控制朝局,旋令滿朝文武集合,說要祭天。是日朝臣畢集,很快發現自己被爾朱榮的武裝鐵騎包圍,爾朱榮高聲叱罵,曆數群臣匡弼不力、使天子夭折之罪,縱兵狂屠,不論王公卿士、忠奸良莠,全數格殺,屠戮一千三百多人。胡太后和新立的幼帝一併被沉河溺死,這就是「河陰之變」。
  • 寶志:417-514年,甘肅蘭州人,少年時自建康道林寺出家,生平多在南朝齊、梁活動,時與達摩齊名。
  • 國祚:王朝統治時間。

十四

歷城縣光政寺有磬石,形如半月,膩光若滴。扣之,聲及百里。北齊時移於都內,使人擊之,其聲杳絕。卻令歸本寺,扣之,聲如故。士人語曰:"磬神聖,戀光政。"

譯文

山東濟南光政寺有一方磬石,形如半月,光滑潤澤似液體,輕輕敲擊,聲傳百里。北齊時,被運到鄴城安放,著人敲擊,其聲啞喑,全無奇異。復還光政寺,再敲擊,則聲音清揚激越,一如往昔。有讀書人作歌曰:「磬石神聖,留戀光政」。

  • 都內:指北齊國都鄴城,在今河北臨漳、河南安陽一帶。
  • 杳絕:消失。

十五

國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經,西域敬之。成式見倭國僧金剛三昧,言嘗至中天,寺中多畫玄奘麻屩及匙箸,以彩雲乘之,蓋西域所無者。每至齋日,輒膜拜焉。又言那蘭陀寺僧食堂中,熱際有巨蠅數萬。至僧上堂時,悉自飛集於庭樹。

譯文

本朝初(唐初),僧人玄奘前往五印度取經,得到西域各國禮敬。在下認識的一個倭國僧人金剛三昧說,他曾去過中天竺,在當地寺廟時可常見供奉有玄奘著麻鞋、持餐具、乘彩雲的畫,此為西域諸國所無。每到齋日,僧眾便向玄奘畫像頂禮膜拜。金剛三昧還說,那爛陀寺的僧人食堂,每值暑熱,輒集有數以萬計巨蠅,然而一到用餐時間,僧人入堂,群蠅全部自行飛走。

  • 中天:中天竺。
  • 麻屩[juē]:麻鞋。
  • 那蘭陀寺:即那爛陀寺,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附近,最早是供養佛祖大弟子舍利弗真身舍利的佛塔,後來逐漸擴建為大型寺院。作為曾經的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那爛陀寺宏偉壯麗,「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竦煙中,殿飛霞上」,常駐僧侶超過萬人,先後被唯識學派和大乘密教視作聖地,這裡不僅講傳佛法,同時是當時印度天文學、數學、醫學淵藪。玄奘西行,那爛陀寺正是他的終極歸處。12世紀末,穆斯林大軍席捲印度,那爛陀寺被夷為平地。2014年,在那爛陀寺遺址附近,一所由中、印、日、韓、澳及東盟共同組織建立的非國有、非營利的國際學府「那爛陀大學」正式開學,八百年沉寂,昔日學術榮光,繼續傳承,重新閃耀。

那爛陀寺遺址

十六

萬回年二十餘,貌痴不語。其兄戍遼陽,久絕音問,或傳其死,其家為作齋。萬回忽卷餅菇,大言曰:"兄在,我將饋之。"出門如飛,馬馳不及。及暮而還,得其兄書,緘封猶濕。計往返,一日萬里,因號焉。

譯文

見下文

  • 萬回:萬回的故事,《忠志卷》提到過,直接黏貼過來了。萬回,俗姓張,虢州人(河南靈寶一帶)。小時候很笨,八九歲才學會說話。大家都說這孩子完了,智商有問題,因此極不受父母喜歡,平時扔在豬欄狗舍跟家畜養在一塊。萬回有個哥哥,在安西都護府戍邊,天隔地遠,一去多年杳無音信,父母日日想念流淚。萬回跪問:「爹娘痛苦,可是因為擔憂兄長?」父母哭道:「是啊,也不知你哥哥生死。」萬回道:「爹娘有什麼需要帶給哥哥的,請準備一下,明兒我送了去。」中原距離西疆上千里之遙,你一個弱智兒怎麼可能找得到。可是父母思念長子過甚,雖然不信,還是稀里糊塗的整理了包裹交給萬回。萬回次日一早出門,父母也不知是憂是喜,既不願這個智障再回來,又盼著他能回來,似乎找不找得到長子忽然不那麼重要了。傍晚時分,門前人影一閃,萬回已返,拜父母道:「爹娘請安心,兄長在彼一切平安,還有書信帶回。」父母一看,果然是長子手跡。此事驚動鄉里,所有人對這個智障孩子大為改觀,因其來去迅速,倏忽萬里,遂名「萬回」。後來玄奘路過虢州,以其有緣,收為弟子。皈依佛門後,又顯出過好些神跡。武瞾、中宗、睿宗、玄宗時,禮佛之風尤盛。萬回能預言休咎,又是玄奘高足,在都城地位尊崇。所以李顯做了個怪夢要諮詢萬回。後來,萬回千里尋兄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世人認為,供奉萬回能保佑離家的親人,所以萬回變成了「團圓神仙」。舊時路途遙遠,書信不便,奉祀萬回就成了留守孤寡的唯一盼頭。多少離別情、相思淚、虔誠祝禱、倚門倚閭,只希望那則傳說成真,在某個夕陽銜山的傍晚,心心念念的人兒平安回來,一家團圓。

十七

天后任酷吏羅織,位稍隆者日別妻子。博陵王崔玄暐位望俱極,其母憂之,曰:"汝可一迎萬回,此僧寶志之流,可以觀其舉止禍福也。"及至,母垂泣作禮,兼施銀匙箸一雙。萬回忽下階,擲其匙箸於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謂為不祥。一日,令上屋取之,匙箸下得書一卷。觀之,乃讖諱書也,遽令焚之。數日,有司忽即其家,大索圖讖不獲,得雪。時酷吏多令盜夜埋蠱,遺讖於人家,經月乃密籍之,博陵微萬回則滅族矣。

譯文

武則天任用酷吏隨意羅織罪名,地位稍加顯赫者,無不每日上班如赴死,出門前都要向老婆孩子立遺囑。後來封博陵郡王的崔玄暐當時已經位高聲隆,崔母很為他擔心,說:「要不請萬回來一趟吧,這僧人是像寶志那樣的神僧,觀舉止,便能知禍福。」萬回來到崔府,崔母哀哭行禮,送給萬回的禮物中,包括一對銀質餐具。萬回忽然走出客廳,將那銀餐具扔上了屋頂,拂袖而去。全家人嚇壞了,以為不祥之兆。這天,令下人爬上屋頂去撿那餐具,在餐具之下屋瓦之中,發現一卷讖緯書,家人連忙燒掉。數日後,相關部門忽然闖進崔府,說奉命搜檢反書,上下搜查,遍尋不獲,崔玄暐逃過一劫。原來,當時酷吏們常派出飛賊趁夜在大臣家埋蠱蟲、藏讖書,過段時間再帶著人來找,以此誣陷良臣。倘若不是萬回,博陵郡王恐怕難逃滅族之禍。

  • 崔玄暐[wěi]:博陵崔氏子弟,比較少見的明經出身而為宰相者,武則天朝官至鳳台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神龍政變」主要策劃人和參與者。中宗即位後,打壓功臣,褫奪包括崔玄暐、張柬之等宰執之權,拜崔為博陵郡公,俄而封博陵郡王,其實卻是明升實貶。第二年,崔玄暐即遭到武三思及韋後等人構陷,流放嶺南,抑鬱而死。同年,當日一起謀劃逼宮,掀翻武則天、迎立新皇的張柬之、桓彥范等「五王」同時身死。五位老臣攜手打破「牝雞司晨」的黑暗,開拓了新朝局,又一齊被他們擁戴的新帝貶殺。
  • 讖諱書:占驗福禍,卜測世事的政治預言,這類東西,一貫被統治者視作謠言、妖妄。中國古代史上出現過很多著名讖言,像「檿弧箕服,實亡周國」、「亡秦者胡也」、「公孫病已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桃李子,得天下」。在闢謠機制不發達,官方信息下達不暢的時代,很容易蠱惑人心,營造強大的政治氛圍。

十八

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歲常旱,上令祈雨,不空言:"可。過某日令祈之,必暴雨。"上乃令金剛三藏設壇請雨,連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遽召不空,令止之。不空遂於寺庭中捏泥龍五六,當溜水,作胡言罵之。良久,復置之,乃大笑。有頃,雨霽。

譯文

天竺僧人不空金剛,精通經、義、咒、忍之術,能驅役百神,向來為玄宗尊敬。有一次大旱,玄宗令術士法師們祈雨,不空道:「哦,過了某日再行法,當有暴雨。」於是玄宗令不空的師父金剛智設壇求雨,連日暴雨不止,街上有人被淹死。玄宗急召不空,法師快快收了神通!不空就用泥巴捏了幾條龍,拿屋檐的滴水一淋,用外語大罵,罵完了自顧自大笑一陣,雨就停了。

  • 不空:不空金剛,獅子國(斯里蘭卡)人,師從金剛智,開元三大士之一。
  • 總持門:總持,即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總持門即這種能力的法門。有四種總持門:經、義、咒、忍。咒指咒術,經是指通曉經文,義指貫徹義理,忍則指在紅塵中的處世修行。
  • 金剛三藏:金剛智,不空的師父,少年時在那爛陀寺受具足戒,後半生駐錫慈恩寺,終老於中國,開元三大士之一。
  • 溜水:屋檐滴水。

十九

玄宗又嘗召術士羅公遠與不空同祈雨,互挍功力。上俱召問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龍。"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氣。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一曰擊)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

譯文

又有一回,玄宗召術士羅公遠與不空一同其餘,比拼功力。雨畢,玄宗召來兩人問,不空說:「臣昨日祈雨,燒的是白檀香龍。」玄宗命人掬來庭中雨水一嗅,果然有檀香氣。還有一次,與羅公遠同在偏殿,羅公遠反手撓背,不空道:「我這有柄如意,借給尊者撓癢吧。」將如意一拋,打碎了殿上花石。羅公遠去撿那柄如意,卻怎麼也撿不起來。玄宗好奇,也想去撿,不空道:「三郎勿要起身,那是幻影。」舉手一揚,如意仍在手中。

羅公遠和不空的鬥法,有佛道兩家各執不同版本,請見:魔幻盛世:唐朝法師聯盟

  • 三郎:唐玄宗排行老三,睿宗習慣叫他三郎,他本人也常以此自稱。他的外號似乎格外多,前面的《忠志卷》說他有時自稱「阿瞞」,有時自稱「鴉」,emmmm,守夜人?唐玄宗脾氣好起來時是比較隨和的,據《教坊記》,開元十一年,唐玄宗生日之前,宮裡為準備壽宴慶典排練樂舞,宜春院的舞蹈一日就練好了,樂隊卻遲遲找不到節奏,玄宗親自蒞臨給大伙兒加油,跟樂隊和跳舞的妹紙們說:「好好作,莫辱三郎。」

二十

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見,頭若丘陵,夜常承露氣。見不空,人語曰:"弟子惡報,和尚何以見度?常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居也。"不空為受戒,說苦空,且曰:"汝以瞋心受此苦,復忿恨,吾力何及。當思吾言,此身自舍昔而來。"後旬月,樵者見蛇死於澗中,臭達數十里。

不空每祈雨,無他軌則,但設數綉座,手簸旋數寸木神,念咒擲之,自立於座上,伺水神吻角牙出,目瞚則雨至。

譯文

樵夫常常在邙山目擊大蛇,其頭如丘陵,入夜則吸取露水之氣。一次不空上山,遇見此蛇,蛇作人語說:「弟子之惡業,大師可有度化之法?弟子常壓抑不住慾望,只想鼓動黃河之水淹沒洛陽城,似乎只有如此,才能稱心如意。」不空為它講經訓戒,解說世間種種相,又說道:「你因嗔心之故墮入畜生道,如今空自憤恨濟得什麼事,我也無力讓你解脫。若能想清楚我適才講的道理,就當舍卻此身,以求輪迴。」十來天后,有樵夫在山澗之內發現大蛇屍骸,臭氣瀰漫數十里。

不空每次祈雨,也沒有別的什麼儀式,只是擺幾個花蒲團,手裡摩挲著一枚木雕神像,念咒一扔,那神像便自行站在蒲團上,待到神像嘴裡生出牙齒,開始眨眼,則雨至。

  • 邙山:在洛陽以北。
  • 苦空:苦、空、無我、無常,合稱「有漏果報四行相」,也就是佛教(某些教派)的煩惱之相。
  • 目瞚:眨眼。

生生把一頭怪物說得自殺,不空堪稱嘴遁宗師。

二十一

僧一行窮數,有異術。開元中,嘗旱,玄宗令祈雨。一行言:"當得一器,上有龍狀者,方可致雨。"上令於內庫中遍視之,皆言不類。數日後,指一古鏡,鼻盤龍,喜曰:"此有真龍矣。"乃持入道場,一夕而雨。或雲是揚州所進;初范模時,有異人至,請閉戶入室,數日開戶,模成,其人已失,有圖並傳於世。此鏡五月五日,於揚子江心鑄之

譯文

一行法師精研數術,有人所不測之能。開元年間,一次大旱,玄宗令一行祈雨。一行道:「需一件有龍的器物。」玄宗遂由他自去府庫找,找了幾天,無一件合用。數日後,見一古鏡,鏡鼻盤龍,喜道:「此寶有真龍!」持之入道場行法,一夜功夫,甘澍普降。有人說此鏡是揚州貢獻之物,當時澆鑄模子時,有異人至,自請入室封門,數日後門戶重啟,模子鑄成,那異人卻消失了。此事另有圖畫傳世。據說這枚鏡子是五月初五,在揚子江心鑄成。

一行法師其他神跡,見:酉陽雜俎·逆天法師僧一行

  • 開元:江心鏡的傳說,始見於《鏡龍圖記》,另外《唐國史補》《異聞錄》也有敘述,但通常認為祈雨時間在天寶年間,不知孰是孰非。
  • 范模:「范」和「模」都有「模具」、「模子」、澆鑄模子的意思。平常說的「模範」這個詞,就是由「某種固定的形制」這種意思引申而來,漸漸具備了「模仿的榜樣」之類的意思。
  • 於揚子江心鑄之:揚子江心鏡在大唐享有盛名,這種鏡子,一年中只有五月初五午時才鑄造,且鑄鏡地點必須選在揚子江心,透著一股子玄秘。關於江心鏡的神奇故事,篇幅所限,延展不開,詳請移駕公眾號:古卷傳說,回復「江心鏡」查看。

二十二

荊州貞元初,有狂僧善歌《河滿子》,嘗遇醉,伍百途辱之,令歌。僧即發聲,其詞皆伍百從前非慝也,伍百驚而自悔。

譯文

唐德宗貞元初,荊州有個瘋和尚喜歡唱《河滿子》,一次喝得大醉,遇上了街卒。那街卒有意侮辱他,讓他唱一曲,和尚放聲高唱,歌詞卻全是街卒干過的不法勾當,街卒驚悔不迭。

  • 河滿子:也作《何滿子》,唐舞曲名,據白居易說,是天寶年間滄州一個死刑犯所作。死刑犯在臨刑前創作出來,放聲高唱,詞調悲戚斷腸,希望能打動領導,爭取法外開恩,然而並沒起到什麼卵用,歌手還是死了。
  • 伍百:古作「伍伯」,漢代時為官員出行時導引、開道者,此處當指巡邏的街卒,類似於警察+城管。難怪伍佰自稱「我是街上的遊魂」,實至名歸啊。

二十三

蘇州貞元中有義師,狀如風狂。有百姓起店十餘間,義師忽運斤壞其檐,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禮曰:"弟子活計賴此。"顧曰:"爾惜乎?"乃擲斤於地而去。其夜市火,唯義師所壞檐屋數間存焉。常止於廢寺殿中,無冬夏常積火,壞幡木象悉火之。好活燒鯉魚,不待熟而食。垢面不洗,洗之輒雨,吳中以為雨候。將死,飲灰汁數斛,乃念佛而坐,不復飲食,百姓日觀之,坐七日而死。時盛暑,色不變,支不摧。

安國寺熟地,常燒木佛,往往與人語,頗知宗要,寺僧亦不之測。

譯文

貞元年間,蘇州有個法號義師的和尚,跟神經病一樣。有百姓建了十幾間店鋪,義師忽然跑過來,拿斧頭猛砍,人拉都拉不住。這店主一向知道義師是有神通的,哀求道:「弟子靠這幾間屋子討生活啊。」義師回身道:「捨不得么?」扔下斧子而去。當晚,大火,只有義師砍壞的幾間房屋幸免於難。曾長居一所破廟,不分冬夏的燒火,廟裡所有木質佛像、降魔幡都給他砸碎扯壞燒了火。喜歡吃活烤鯉魚,不等到烤熟就吃。臉髒了也不洗,他一洗臉就下雨,吳中之地甚至以他洗不洗臉作為天氣預報。臨死前,喝下數鬥草灰汁,趺坐念佛,不再飲食,百姓圍觀。如此趺坐七日而死,死時正值盛夏,屍體色不變,肉不爛。

安國寺一個和尚,常常燒木佛,與人交談,頗含禪機,同寺僧人莫測其高深。

  • 貞元:唐德宗李適年號,785-805年。
  • 安國寺:皇家寺院,唐代長安、洛陽分別建有安國寺,段成式曾為駐錫長安安國寺的高僧寂照墓碑撰文,因此本文所指安國寺,極有可能指長安安國寺。長安安國寺立於唐中宗神龍二年,原名崇恩寺,唐睿宗景雲元年改稱安國寺。長安古剎今已不復存在,洛陽安國寺據說尚有殘存建築。
  • 熟地:不知作何解,《宋高僧傳》作「京兆安國寺僧,事迹不常,熟地而燒木佛,所言人事必無虛發,此亦不測之僧也」。
  • 宗要:禪理要義。

唐代中晚期的禪宗呵佛罵祖,冬天燒佛像取暖,毆打本師,反一切傳統,在外人包括其他宗派眼裡猶如精神不正常,這個義師大約是禪宗僧人。

二十四

睿宗初生含涼殿,則天乃於殿內造佛氏,有玉像焉。及長,閑觀其側,玉像忽言:"爾後當為天子。"

譯文

唐睿宗剛出生在含涼殿時,則天天后於宮殿造佛像,有一尊是玉像。待到睿宗漸漸年長,一次閑得無聊盯著玉像看,玉像忽然開口說道:「你未來能作天子」。

睿宗沒嚇出屎來?《酉陽雜俎》之前還記錄過一樁關於睿宗將為天子的神兆,說他卧室牆上被蝸牛爬出一個「天」字,睿宗當時嚇壞了,然而怎麼擦都擦不掉:酉陽雜俎·唐朝高官的節日福利

  • 含涼殿:長安大明宮一組宮殿建築,一說位於太液池以北,一說位於以南,但肯定依傍太液池,見下圖。《唐會要》同樣記載睿宗出生在含涼殿,應屬實。

《酉陽雜俎》系列文章目錄

白話《酉陽雜俎》·序言

一.忠志卷

酉陽雜俎·忠志卷——弓馬天下

酉陽雜俎·忠志卷——青瑣秘錄

酉陽雜俎·唐朝高官的節日福利

酉陽雜俎·猶似夢裡人

酉陽雜俎·消失的女媧墓

酉陽雜俎·安祿山的生日禮物

酉陽雜俎·鎮國十三異寶

《酉陽雜俎·忠志卷》全文注釋匯總

二.禮異卷

酉陽雜俎·套在丁丁上的玉

酉陽雜俎·『鬧婚』起源與演變

《酉陽雜俎·禮異卷》全文註譯

三.天咫卷

酉陽雜俎·太陰之秘·吳剛為何不屑嫦娥

酉陽雜俎·逆天法師僧一行

酉陽雜俎·邪僧

酉陽雜俎·唐朝外星人接觸事件

《酉陽雜俎·天咫卷》全文註譯

四.玉格卷

酉陽雜俎·道教三界諸天和末日預言

陰司、冥界、鬼王、地獄全面解構

酉陽雜俎·莊子和扁鵲是師兄弟?

穢土重生之術——太陰鍊形

酉陽雜俎·藥王伏龍

酉陽雜俎·許天師江東斬蛇

酉陽雜俎·得罪老子是怎樣的體驗

酉陽雜俎·洞中一日,世上千年

《酉陽雜俎·玉格卷》全文註譯(上)

《酉陽雜俎·玉格卷》全文註譯(中)

《酉陽雜俎·玉格卷》全文註譯(下)

五.壺史卷

酉陽雜俎·翟天師重慶驅龍

酉陽雜俎·論結交半仙的重要性

魔幻盛世:唐朝法師聯盟

《酉陽雜俎·壺史卷》解析-玄門秘史

六.貝編卷

血災和最強惡魔-天狗傳說

《酉陽雜俎·貝編卷》註譯上篇-凈土蓮華

《酉陽雜俎·貝編卷》註譯中篇-地獄變

《酉陽雜俎·貝編卷》註譯下篇-古剎高僧

七.境異卷

《酉陽雜俎·境異卷》-還有這種操作?

兩千年志怪、魔幻全收錄,公眾號:古卷傳說


推薦閱讀:

小柔
玄英
許四娘

TAG:志怪小說 | 古文 | 唐朝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