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模塊化建築(PPVC)
一、 起源及發展
模塊化建築(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簡稱PPVC),是指將建築分成若干空間模塊,模塊內的一切設備、管線、裝修、固定傢具均已做好,外立面裝修也可以完成。將這些模塊構件運至施工現場,就像「搭建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的建築。是建築工業化的高端產品,具備自身高度的完整性。
20世紀60年代的瑞士建成了最早的模塊化建築。
在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建成了一個由354個盒子構件組成的,其中包含了商店等公共設施在內的綜合性居住體。
我國自1979年起,在青島、南通、北京等地,陸續試建了幾棟模塊化房屋。目前,世界上已有三十多個國家修建了模塊化建築,使用範圍也由低層發展到多層乃至高層,有的國家已建到15層或20層以上。
二、 分類及組成
- 無骨架體系:適合低層、多層和小於等於18層的高層建築。
一般採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目前最常用採用整體澆成型的方法,可以使其剛度特別大。
骨架體系:空體框架、有平台框架、筒體結構等。
通常用鋼、鋁、木材、鋼筋混凝土作為骨架,用輕型板材圍合形成盒子,包括:鋼龍骨、頂板、底板、外牆板、內牆板、室內裝飾等部分。
兩種體系相比較而言,骨架體系自重更輕,且可以做到的空間更大。
三、 模塊運輸
由於運輸的尺寸限制,單個模塊寬度不宜大於3.4m,總高度(路面到模塊頂部)不宜大於4.5m。
四、 建築構造
五、 結構設計
結構分析時需要對結構進行整體三維受力分析,模塊與模塊相鄰出是雙柱,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連接需要特殊定義,真實反應模塊之間的連接關係以及相互影響。
此外,需要特別考慮整體模塊的抗連續倒塌設計。任意位置一根鋼柱失效,其相鄰的上部模塊會能將內力充分布到相鄰的模塊單元。
除考慮正常使用情況下的設計分析外,還需要考慮單元在工廠以及現場的吊裝。吊點受力應均勻,並能承受考慮動力效應下的自重荷載,且要保證牆體在吊裝時不開裂。
在關鍵連接節點位置需預留上人孔,方便技術人員對結構進行定期檢查。
六、 機電設計
包含了電氣、防雷、供水、煤氣、消防等多方面的內容。
衛生間是模塊中極為複雜的一個部分,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例如:
- 衛生間的管道直徑較大,需要考慮模塊之間管道連接時的操作空間
- 考慮潔具的類型以及其潔具對空間的需求
- 運輸過程中管道的保護措施,防止其移位及損壞
- 未來修復堵塞或泄漏的方法
七、 生產及建造過程
- 無骨架模塊(混凝土模塊):
骨架體系模塊(鋼結構模塊):
八、優缺點
優點:
- 施工速度快,同大板建築相比可縮短施工周期50~70%。
- 裝配化程度高(裝配程度可達85%以上),修建的大部分工作,包括水、暖、電、衛等設施安裝和房屋裝修都移到工廠完成,施工現場只餘下構件吊裝、節點處理,接通管線就能使用。
- 對環境污染極少
- 方便後期擴建
缺點:
- 模塊化構件的預製工廠投資大
- 運輸、安裝需要大型設備
- 造價較高
- 單模塊面積受限,建築適用範圍低
九、工程巡禮
感謝 @Pellegrini 提供的 Habitat 67 現場實拍高清圖片。Thanks?(?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