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宋畫中見過的建築竟然長這樣 | 正定隆興寺 佛光千載 宋風永存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這次正定的旅程,還要源於一次在書中看到的一段關於梁思成先生考察正定隆興寺的記錄。1933年,梁思成和莫宗江第一次考察隆興寺,當時正值戰亂年代,兵荒馬亂,考察期也較短,然而收穫卻意外的圓滿。此後梁又多次造訪隆興寺,這座被其稱作「京外名剎之首」的千年古寺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清晰起來。

踏上北上石家莊的列車,隆興寺就坐落在石市下轄的正定縣城。說起正定,許多人可能並沒有特別的印象,但若提起常山趙子龍,相信是婦孺皆知了,沒錯,常山就是正定歷史上的名字。如今正定不過是石市下轄的一個縣,但細數歷史,就會發現正定要比石家莊出名得多。早在春秋時期,狄族人就以正定為中心建立了鮮虞國,後歷經中山國、恆山郡、常山郡、真定府,至清雍正時期,為避世宗諱,改稱正定而沿用至今。

正定城樓南門長樂門

在中國兩千多座縣城中,使正定得以脫穎而出的當屬隆興寺了。隆興寺始建於隋朝,之後歷代皆有修繕和建設,距今已歷1600餘年。江南地區多雨,木構建築很少能矗立千年,留存至今;北方則不同,乾燥的氣候讓華北地區保留了許多唐宋以降的木構建築。那些歷經滄桑、戰亂,甚至火災,又何其幸運躲過十年浩劫的古建築,現如今幾乎都成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定之行,得以一窺中國數千年建築文化的鳳毛麟角,即使是能增長一點哪算是皮毛的了解也足以欣慰了。

戒壇:石壇為明代遺存,木構建於清康熙年間

戒壇飛檐翹角

若說正定的與眾不同得益於隆興寺,那隆興寺的萬眾矚目則要歸功於摩尼殿了。摩尼殿位於隆興寺中軸線的前半部,殿宇建於磚砌台基之上,形制在建築學上稱為「重檐歇山,四齣抱廈」,這種做法常見於古代繪畫,實物卻很難得,難怪當年梁考察時驚嘆不已,稱「只在宋畫上見過」,用《黃鶴樓記》中「重檐翼館,四闥霞敞」的描述來形容這座建築,可以說是再契合不過了。迷人的摩尼殿共有127朵斗栱,斗栱種類豐富,大而敦實,雖每間只用補間鋪作一朵,但有遼代慣用的斜栱;檐柱明顯地向屋角漸次加高,給人一種緩和感,想必當年梁先生見到如此宋風的建築定要喜極而泣了。

摩尼殿:北宋原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摩尼殿結構圖

由於文獻中沒有關於摩尼殿建造年代的記載,梁根據建築形制和細節推斷,摩尼殿至少也是北宋原構,建造年代應該在公元1050年左右。大師果然是大師!1978年摩尼殿大修,於內槽闌額及斗栱構件上發現了多處「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的墨書題記,這與梁當時的判斷正相吻合,因此判定摩尼殿為宋構無疑。

與中國多數的古建築相同,摩尼殿的採光條件也不是很好,除四面的門外,僅有拱眼壁略通光線。但正因如此,室外強烈的光線無法透過,殿內的壁畫得以歷經數百年,卻仍色彩絢麗,時光彷彿定格在了當年畫師繪製完那在風中飄飛的仙袂後剛剛停筆的一瞬。這些佛教題材的壁畫尺幅巨大、精美異常,幾乎繪滿了內槽兩側及四抱廈的牆面,眾多鮮活的佛教人物列於畫面之上,慈愛的鬼子母,怒目圓張的金剛尊天,衣袂飄搖的月宮尊天…置身其中,如入至幻的佛國世界,不敢高聲語,恐驚擾了眼前的萬千神佛。

摩尼殿內槽東壁《西方勝境圖》

摩尼殿內槽西壁《藥師經變圖》

沿殿中內槽行至北壁,眼前所見定會令觀者屏息凝神,瞠目結舌。普陀洛迦山那壯觀熱烈的場面被微縮於壁面彩塑之上,踞坐正中的觀音在山石、碧波、天神的襯托下格外引人注目,其肌膚潤澤,面容秀麗,左腿下垂,足踏蓮花,右腿自然覆於左腿上,整體並沒有給人以神高不可攀、遙不可及之感,卻具有一份女性的娟秀之氣,既不失菩薩的莊重,又富有生活氣息。誠如魯迅先生所贊「東方美神」,絲毫不誇張。

倒坐觀音:因塑像坐南朝北,故稱「倒坐」

在隆興寺這座由北宋開國皇帝敕建的寺院中,中軸線上的宋構大覺六師殿、摩尼殿、大悲閣都曾飾有塑壁,可惜的是,大覺六師殿於民國初年坍塌,殿內塑壁蕩然無存;大悲閣在1943-1949年重修時,殿內塑壁也皆被毀棄,摩尼殿內的塑壁也就成了隆興寺中唯一的塑壁遺存。

除了珍貴的北宋原構摩尼殿,寺內還存在一處極具價值的宋構實例——轉輪藏殿。這是一座為安置轉輪藏而建造的殿,轉輪藏是一種中有立軸的八角形旋轉書架,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下檐八角形,上檐為圓形,兩檐都採用了複雜的斗栱,這項小木作嚴格遵循了《營造法式》中的規定,眾多的構件巧妙地結合為一體,猶如一首演奏得極好的交響曲,達到了完美、和諧的境地。

轉輪藏

轉輪藏殿結構圖

隆興寺自肇建之初至清末一直受到皇家青睞,歷代官方多次出資修繕、擴建。寺內院落層疊,錯落有致,林木葳蕤,堪稱國寶的遠不止剛剛提到的摩尼殿、倒坐觀音或是轉輪藏。大悲閣內的千手千眼觀音是北宋時鑄造的原物,高達22米,因此隆興寺又被稱作「大佛寺」;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毗盧殿中供奉著萬曆皇帝為其生母御制的中國古代最精美的毗盧佛,整尊造像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被青磚碑亭封於一隅的隋龍藏寺碑算是不起眼,但若知道這通字跡斑駁的石碑是我國最早的楷書碑刻,相信很多人便會驚嘆連連……

大悲閣千手千眼觀世音: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

銅鑄毗盧佛

龍藏寺碑「隋碑第一」

走在隆興寺斑駁的麻石路,中國千年的建築歷史便會被拉近到眼前,隆興寺千年未絕的佛號也隱約耳畔,驚嘆於古代能工巧匠的技藝,一定是將心中的美好,通過雙手體現出來。天下寶物,或源於天成,或出自人工,經得起歲月打磨的,都是至寶。同時,大覺六師殿的殘垣也提醒著到訪的人們,古建築的保護,任重道遠,不要再讓更多像大覺六師殿一樣的至寶消逝於世人眼中。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屋頂都有翹曲的飛檐?
正定訪古:唐風吹拂開元寺
屋脊上的繁華(一)

TAG:古建築 | 建築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