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回顧二十四:劉鄧南渡黃河

1947年6月30日這一天,除了林彪下令從四平撤退外,還發生了許多大事:

1、國民政府在司徒雷登建議下,宣布國家進入「動員戡亂時期」;

2、劉鄧大軍自魯西南南渡黃河,企圖挺進大別山,以打破國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3、粟裕按照毛澤東指示,命令葉飛兵團6萬餘人進攻魯南、陳士榘兵團8萬餘人反擊津浦線中段,於7月1日同時出擊,以策應劉鄧南下;史稱「七月分兵」或「七月反攻」。

葉飛兵團,又稱葉陶兵團,轄葉飛一縱、陶勇四縱共7個師;

陳士榘兵團,又稱陳唐兵團,轄何以祥三縱、王建安八縱、宋時輪十縱共9個師。

南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

1、東兵團(由劉伯承親自指揮):楊勇一縱、陳再道二縱、陳錫聯三縱、王近山六縱、王宏坤十縱、王秉璋十一縱、趙基梅十二縱,共21萬餘人;

2、西兵團(由陳賡指揮):陳賡四縱、秦基偉九縱、孔從周第38軍,共8萬餘人(該部8月22日自晉南南渡黃河):

劉伯承、陳賡兩兵團相繼南下後,晉冀魯豫軍區尚有兵力13萬人,由徐向前、王新亭負責指揮;稍後與晉察冀軍區合併為華北野戰軍,由聶榮臻統一指揮。

孟良崮戰役後,華東共軍一口氣後撤了一百餘里,以擺脫國軍的追擊;但國軍卻並未追擊,這使粟裕認為通過孟良崮戰役已使國軍膽寒,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已是強弩之末;陳毅亦稱粟裕領導的孟良崮之戰「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又致電毛澤東,稱粟裕是「堪與林彪、劉伯承、彭德懷相比肩的後起之秀,系偉大的軍事家,前途未可限量」。

顧祝同大軍在休整一個多月後,於6月23日兵分三路,再度大舉進攻中共沂蒙山根據地。

北線范漢傑第一兵團(新泰):

邱清泉第5軍、胡璉18軍、黃百韜25軍、黃國梁64軍、沈澄年75軍、吳紹周85軍;

中路歐震第三兵團(蒙陰):

王凌雲第2軍、楊幹才20軍、李振65軍、段霖茂98軍;

南線第三兵團臨沂指揮所(主任李延年、臨沂):

鍾紀第7軍、李良榮28軍、王澤浚44軍、張光瑋48軍、王嚴51軍、周志道100軍;

除了上述三路主攻兵團外,王敬久第二兵團(兗州)轄陳頤鼎70軍、余錦源72軍、吳化文84軍,負責守衛津浦路中段;

王耀武集團李彌第8軍、闕漢騫54軍、陳金城96軍負責在膠濟路發動攻勢,以配合主力兵團進攻。

(注1:李延年與歐震平級;

注2:由於李延年未到任陸總鄭州指揮所主任職務,因此由副主任兼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孫震(加上將銜)升任鄭州指揮所主任;

注3:在張靈甫74軍覆沒後,在毛澤東與粟裕的多次電報往來中,他們認為在長江以北的關內戰場最有戰鬥力的國民黨軍隊是:第5軍、第7軍、第18軍、第48軍,稱其為中原蔣軍四大主力;)

此時黃河南岸濟南至開封綿延300多公里的防線上,由北向南共有四個軍負責防守:霍守義12軍、曹福林55軍、劉汝明68軍、魯道源58軍;

由於在豫北地區駐有王仲廉第四兵團四個軍:李楚瀛第10軍、唐永良32軍、李振清40軍、宋瑞柯66軍,實力較強,因此劉伯承不可能從平漢路正面渡河。

鄭州以西屬於胡宗南西安綏署防區,由於胡部主力集中於陝北,導致豫西極度空虛,正規軍僅有蕭勁青年軍206師分駐於洛陽至潼關一線;

劉伯承選擇從魯西南劉汝明、曹福林防區渡河;並於7月2日將曹福林55軍兩個師包圍於鄆城;同日,華野葉陶兵團對魯南費縣地區的馮治安第三綏靖區展開進攻;

同日,胡璉18軍佔領南麻(今沂源),距離華野司令部所在地東里店僅有40公里;

為解曹福林之圍,顧祝同令王敬久至金鄉設立指揮所,將第四兵團的第32軍、66軍撥歸王敬久第二兵團,從徐州調林湛63軍,加上劉汝明、魯道源兩軍,及原屬第二兵團的陳頤鼎70軍,以上共六個軍由王敬久統一指揮,增援曹福林;並命駐兗州的余錦源72軍前出至濟寧,接替70軍防務。

而在70、72軍都調離原防區後,整個津浦路中段,便只剩泰安的曹振鐸73軍、曲阜吳化文84軍了;為加強防守力量,顧祝同令隸屬歐震兵團的楊幹才20軍回防滕縣、鄒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粟裕的指揮藝術?
百字說古迹 之 山東特輯
劉昊然《建軍大業》出演粟裕
一個致命疏忽與王牌74師的覆滅
電影《大決戰》中的兵法

TAG:國共內戰時期 | 粟裕 | 劉伯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