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談《月華》的回族女性作者 | 婦女節專刊

本文轉自《端莊文藝》,作者:馬博忠

《成立回教婦女工作隊的意義》

成達師範學校創辦的《月華》旬刊,被稱為民國時期辦刊時間最長,國內外影響最大的中國回族期刊,不但培養造就了大批男性作者,也產生了一些年輕的女性撰稿人,她們的產生和所撰寫的相關文章,不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回族婦女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覺醒和要求受教育的呼聲,也說明婦女教育問題已經提到了時代的日程上。當年,「新月女子中學」的創建,就說明了這一點,這些女作者舉穆聖「求學在穆民男女上是主命」的教導,向封建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迂腐觀念宣戰,她們以自己的文章向世人證明:回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愛國愛教思想,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們的文章也給後人研究民國時期回族婦女狀況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那麼,《月華》產生過幾位女性撰稿人?她們的生平情況如何?分別在《月華》發表過什麼樣的文章?對當時婦女運動產生過哪些影響?給後人留下什麼思考?這就是本文試圖研究的課題。筆者近年經過探尋和不完全統計,特別在2005年上半年有幸拜訪了現仍健在的《月華》婦女專號撰稿人----王英華女士(已95歲高齡)和抗戰時期《月華》女性作者----沙淑嫻女士(已87歲高齡),聽她們講述了當年為《月華》投稿的故事,看到了當年的一個側面,也才有機會在這裡和讀者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民國年間的《回教婦女》雜誌創刊號

一、《月華》產生過幾位女性作者?她們在不同歷史階段分別撰寫了哪些作品?現統計如下:A.北平時期(1929年----1937年):① 王蔚華:《伊斯蘭運動與婦女問題》(月華二卷11期《婦女專號》 1930年)、《對伊斯蘭人們談談教育問題》(月華二卷30期 1930年)、《告伊斯蘭青年們》(月華三卷8期1931年)《國難期間伊斯蘭人應有的呼聲》(月華四卷3期 1932年);② 王英華 《隨便談談回教的婦女》(月華二卷11期《婦女專號》 1930年)、《通縣回民概況》(月華二卷25期1930年);③ 張劍梅《新疆回民之經濟談》月華一卷2期、3期、4期、5期、6期,二卷1期

1929年----1930年、《圍爐閑話》月華一卷5期、6期 1929年、《我也來談談回教青年問題》月華二卷6期

1930年、《回教革新與婦女運動》月華二卷11期《婦女專號》1930年、《廣州回教談》月華二卷25期 1930年;④ 馬梅珊:《回教宇宙人生觀》月華三卷22期 1931年、《教律研究》月華三卷24期 1931年、《論宗教學術》月華三卷30期 1931年;⑤ 哈筱萍:《回教的女子教育》月華八卷15期 1936年、⑥馬國靖:《新月女子中學所負的使命》月華八卷36期 1936年;B.抗戰時期(1938年----1940年)⑦ 阿素:《抗戰回教婦女應有的任務》月華十一卷7—9合刊 1939年;⑧ 沙淑嫻《獻給伊斯蘭女教胞》月華十卷8—10合刊 1938年。

民國年間《伊斯蘭婦女雜誌》

二、作品內容分類

回族婦女教育問題:這是女性作者比較關注的問題。雖然,伊斯蘭教義提倡婦女受教育是「主命」,但是,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千年來封建漢文化的影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佔了統治地位。貧與愚的狀況,在伊斯蘭教婦女身上表現更為嚴重,民國26年前,全國幾乎沒有一所回族女子中學,回族女性受教育很少,特別是受中等專業以上教育者更是寥寥無幾。婦女受教育差直接影響了家庭對兒童的教育,當時女性作者對此反映十分強烈。《月華》首任主編孫幼銘先生和編輯趙振武先生。在馬松亭阿訇和唐柯三校長的支持下,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問題,從《月華》創辦一開始就著力在中才小學的文藝觀摩會和伊斯蘭學友會中培養女性作者。王蔚華、王英華姐妹和張劍梅女士就是其中較有成效的幾位。《月華》由趙振武先生家任主編後又培養了哈筱萍和馬國靖兩位作者。這五位作者的文章,都從不同視角強調了伊斯蘭婦女接受教育對發展伊斯蘭文化,以及教育下一代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月華》二卷11期的《婦女專號》四位作者有三位是女性:王蔚華的《伊斯蘭運動與婦女問題》;王英華的《隨便談談回教的婦女》;張劍梅的《回教革新與婦女運動》,突顯了編輯部和成師負責人對伊斯蘭婦女教育問題的關注。這也許是民國時期近百種伊斯蘭刊物中,僅有的《婦女專號》,它對推動當年的女子教育(特別小學教育),喚起回族教育者重視婦女教育,回族婦女教育與伊斯蘭運動發展關係等問題,起到極其重要作用。正是在這種不斷宣傳鼓動下,各地回族婦女受教育的意識空前提高,各地回民小學開始招收女生。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936年,創辦了中國回族教育史上第一個女子中學「新月女子中學」。馬松亭阿訇的女大公子馬國靖,不但是這所中學的首批學生,而且為《月華》雜誌撰寫了《新月女子中學所負使命》一文。豐寧地區的女性作者哈筱萍,也是當地少有的衝破舊社會阻力,走進中等專科學校的回族女青年,她更是以穆聖關於「求學在穆民男女上是主命」的教導,無情地批判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文化影響。並以自身的求學經歷,勇敢地說:「為受教育……我受了很大批評,不管您是怎麼批評的,我以充實學問為目標,將來才能治理一個教育家庭,才能興教救國,而且還尊了主命順了聖諭」。理直氣壯地遵經革俗,表現了青年回族女性的勇敢戰鬥精神。雖然,大多數呼籲重視回族婦女教育的出發點是為做好家庭、兒童教育,還沒能站在更高、看得更遠,但是我們不能超越歷史去苛求她們,她們的觀點已經代表了那個時代先進回族婦女的心愿。

青年問題:王蔚華的《告伊斯蘭青年們》,張劍梅的《我也來談談中國回教青年問題》,不僅作為女性投入到《月華》關於青年問題的討論,也指出青年問題在伊斯蘭教發展中的重要性。王蔚華在《告伊斯蘭青年們》一文中指出:「你們要知道,想一國的興亡,大半的責任須要青年來負,政治是青年人的舞台,文化須青年人開發……伊斯蘭教的進展,大概也不能出這個例……」又說:「……假如伊斯蘭教失去了青年一臂的大力,就好像牡丹花失去了水分」。國家、宗教、文化、政治與青年人的關係表述的十分清楚。張劍梅在《我也來談談中國回教青年問題》一文指出:「五四以來,青年問題在中國革命的潮流中有了很深的影響」要求在回教青年運動中總結過去的教訓,引導青年,團結起來,明確伊斯蘭解放運動的目的和青年的責任。她們的文章,在當年北京回族青年特別是回族女青年中有一定的影響,促進了回族青年人投入到興教救國運動中去,特別超時代提出了科學宣教相結合的理念,指出:伊斯蘭教的發展在對青年的宣傳上,要做好對青年的宣教工作,用科學解釋宗教是必須的條件。

社會調查類:這方面,王英華的作品《通縣回民概況》,張劍梅寫的《廣州回教談》和她摘錄其他刊物編寫的《新疆回民經濟談》,大都是作者在求學當地或旅行過程中,深入社會和生活對當地回民和清真寺情況做深入細微的調查研究之後所作的報告,不僅較詳細介紹了當年各地清真寺、回民人口、經濟、教育發展狀況。也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更值得一提的是原來《月華》繼任主編趙振武正是受了王英華、張劍梅等作者的調查報告的啟發,編輯部在《月華》第三卷二期開闢了「各地清真寺調查專欄」,並發出啟示說:「各地熱心愛教同志均鑒!敬啟者,本社現委派各地同志,調查各地縣清真寺,以便將來匯成全國清真寺總調查表,供獻於全國教胞之前,做為人口調查之先驅。1931年元月15日」。並制定了相應的調查表格,供參加此次調查工作人員索要。這項工作的開展,不但收集了各地情況,活躍了《月華》版面,使全國各地讀者對各省、市、縣回民分布及清真寺情況有了初步了解,亦為各地回族提供了溝通了解的機會,促進了民國時期伊斯蘭教文化的發展,也為後人研究各地清真寺及回族人口、經濟、教育情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而這個調查工作的先行者之中兩位風華正茂的回族女學生王英華、張劍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義研究類:相比較而言,寫此類作品的女性較少,目前查尋到的也只有馬梅珊一個人。這也許與作宗教工作中的女性中,不識漢文的人比例要大大高於男性宗教工作者的原故。從而也反映了當年那個歷史條件下,回族婦女受教育的情況。當然,也存在婦女地位較低的狀況。但是,總還是有了閃光點,馬梅珊的三篇作品《回教宇宙人生觀》、《教律研究》、《論宗教學術》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回族婦女參加教義討論的心愿,特別在《月華》開展的「女子剪髮問題」的討論中,馬梅珊代表回族婦女發出了回族婦女同意剪髮的聲音,這無疑是需要極大勇氣的,雖然與男子相比較這呼聲顯得很微弱,但畢竟給這場討論中持女子可以剪髮論的男教胞們以很大鼓舞,她在《教義研究》一文中說:「女子剪髮,或剪或否,天經無明文規定,聽之自由,似無不可」。對於社會上流行的給亡人戴孝的作法,也明確表示反對,說:「遭喪戴孝,天經聖諭均無此說,……廢除戴孝,借用物力,誠屬至當」等等。她的聲音是一代回族婦女的心聲。

愛國愛教篇:「九·一八」事變後,國難當頭,回族女性作者在國人抗日愛國熱情激勵之下,也是巾幗不讓鬚眉,高舉起愛國愛教旗幟,發出了回族婦女抗日的吶喊聲。最早見諸新聞媒體的是時任伊斯蘭青年會第三屆組織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王蔚華女士的力作:《國難期間伊斯蘭教人應用的呼聲》,表示了廣大回族婦女與男子一樣的愛國愛教激情,文章旗幟鮮明地表示:「中國自東北事變以來,已至國人存亡立決之時……。所以,我們現在抵抗日本,中興中華,直接有切己關係,間接是為伊斯蘭人」。又說:「我教男女教友都應持一種勇敢奮起的精神,為愛正義、愛國家、愛宗教而從事於援救國難的工作……。我伊斯蘭人應早起來挽救這大好的東亞土地,保護中華古國的榮光,發揚伊斯蘭為正義而奮鬥的精神」。愛國愛教的思想闡述的十分清楚。

成師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遷往桂林,《月華》與原有的女性作者大都失去了聯繫。時代呼喚新人,沙淑嫻的《獻給伊斯蘭女教胞》一文和署名阿素的《抗戰時期回族婦女應有的任務》,都從青年學生的角度,針對時局,表達了個人對廣大回族婦女在抗日戰爭中的任務和作用的看法,並響應「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的號召:呼喚回族婦女行動起來,投入戰地救護工作和後方醫院工作。

她們的文章語詞雖還顯得有些幼稚,但這是回族婦女戰鬥的吶喊,從一個側面表現了廣大回族婦女在抗日烽火中的決心和英姿。總之,這些女性作者的湧現是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先進回族女青年的代表。她們能站在時代的船頭,闡述自己的觀點、立場。反映了「五四」運動後回族婦女的覺醒。從另一方面看,她們大都生長在虔誠的伊斯蘭世家,家長對《古蘭經》、「聖訓」中有關男女平等的教導,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對婦女受教育程度,影響著家庭教育和青年一代的成長理念也體會較深。因此,都能從各方面支持女兒接受中等乃至高等教育,並支持她們為《月華》等伊斯蘭期刊投稿。這之中如王蔚華、王英華姐妹的父親都是開明人士,沙淑嫻女士的父親是康定著名的開明紳士、商人,解放後歷任甘孜地區的政協副主席,馬國靖的父親更是大家都熟悉的馬松亭大阿訇,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教庭教育的重要性。依據伊斯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的基礎是母教,而搞好回族婦女教育無疑是維繫母教的最好方法。

這些女性作者,她們在成家後退出社會生活,大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銷聲匿跡。這一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婦女受教育的局限性,也是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生活中女性的不幸。但她們仍如閃爍的星光點綴著當年的伊斯蘭論壇,不僅對當年回族婦女應受教育的問題提出了鮮明的看法,對後來在全國展開的回族女子小學教育起到推動作用,也為回族婦女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作為,留下歷史的遺迹,成為今天研究民國時期回族、伊斯蘭教婦女教育思想,愛國愛教思想極為寶貴的資料。

三、《月華》女性撰稿人生平研究(略)


推薦閱讀:

寫在3月8日婦女節,什麼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致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不是女神,也要走在成為女神的路上
和女神、女王沒什麼關係,婦女節最重要的意義也許應該落在勞動上
三八節:女王節到來,祝福在鋼鐵行業的女漢子、女王、女神幸福美滿

TAG: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