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不是所有的好片都要靠奧斯卡來判定
三月5日 2018
《勇往直前》—約瑟夫·科辛斯基
宜
緬懷英雄
珍惜生命
關愛家庭
忌
英雄主義
浪漫主義
誇張造作
這是一部用戰爭片的手法講述一個災難片的故事的傳記片。最終定義為傳記片,源自這部片子所表達出的對英雄們的深刻追思。他們值得人們為其著書立傳。
它很難與《血戰鋼鋸嶺》或者《敦刻爾克》這種大環境下的史詩巨制相比。巧妙地避開正面交鋒,著眼於人物情感,每一個逝去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在奧斯卡的殿堂之外,總是有一些不那麼浪漫,不那麼刺激,不那麼精緻,也不那麼被關注的影片。就像影片中的19位英雄一樣,平凡中的偉大過去了,也就過去了。
影片的過人之處,在於沒有做成視頻功勞簿,而是在講述英雄面對生活和死亡時,也有無奈,也很脆弱。活著(或活著的人)比死去(或死去的人)要痛苦一些。
《勇往直前》觀影指南
翻譯都不看電影
我想放一張中外兩個版本的影片海報,做一下對比,才能發現這個片子讓翻譯毀成什麼樣。有時候,從事電影工作的人未必怎麼看過電影。
寶島向來不按套路出牌,但還是這個「火焰熊熊我不怕」確實辣眼睛。這一定是從某部U12的動畫片場串台串過來的。而且,「無路可退」的這個片名要比《後天》這種還貼近災難片的調性。
唯一能找到安慰的,就是主創標註的一些代表作還真的算是代表作了。
說到大陸版的海報。乍一看沒什麼,原圖加上一些宣傳賣點,結構上還是可以的。
但是,看過影片之後回來再看這個海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片子跟海報上面宣傳的東西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知道這個喜歡用數據說話的表述方式是從哪裡學來的,文案活生生用這幾個數字把這部電影拉入了紀錄片的行列,有點像我們看新聞的一些專題斷片,比如春運,比如XX公益行動。
就像觀影指南中說的,這些英雄生前確有豐功偉績,可影片不是想讓我們記住他們救多少人於水火,而是這群可愛的人的逝去,再也回不來了。
至於代表作這裡,別看了,容易精分(哪兒跟哪兒都貼不上)。下文我會具體講一下這部電影的班底。
正確打開方式
喬什·布洛林(代表作《老無所依》),生來就是一張西部片中的警匪臉。喬什在本片中,飾演馬什——花崗山救火隊隊長,整個團隊的靈魂,實打實的硬漢。
傑夫·布里吉斯(代表作《大地驚雷》、《赴湯蹈火》),如果您看過我之前介紹的《大地驚雷》,相信您對他就一定不會陌生。他飾演的人物大多數性格和形象標籤都很明顯。老傑夫在本片中,飾演杜安——馬什的至交和精神導師
邁爾斯·特勒(代表作《爆裂鼓手》),看他的表演有一處很輕鬆,就是不必去抓細節,他是所塑造的角色力量很強勢,所以配合的表演都是幾近癲狂的。悲和怒,他可以做到毫無保留。邁爾斯在本片中,飾演布蘭丹——花崗山隊20人中唯一的倖存者,整個故事的講述人。
繼《大地驚雷》中的合作之後,兩人再度合作,而且這一次比之前更深情。從演員陣容很容易誤認為是科恩兄弟的作品,但確實與他們無關,《赴湯蹈火》也容易讓人產生這種錯覺。
整部影片雖然進行了一定的修改,但也儘可能地最大化還原真實事件。故事中沒有過多的驚心動魄,或者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主義,結局就是殘酷的現實,也是這些英雄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何為偉大?
這部影片不必像《華盛頓郵報》一樣,掰開了揉碎了講劇情,並且信息量也沒有那麼大,所以如果要做劇情概括,那就是一個市級英雄消防隊從建隊到團隊19人罹難的事迹(注意,這裡沒有用「故事」,因為不是虛構)。
影片開場,一個俯拍的背影,再以各種專業救火工具作底。T恤上印著的"FIRE"是消防隊員職業生涯都要與之較量的勁敵,並以這種方式,克服對火災的恐懼。
工具略顯老舊,但突出一個實用(經費有限是客觀事實)。戰場上卷刃的刀,才是砍人最多的。野外救火隊的整體畫風要比城市消防員路子更野,好比游擊隊與正規軍。對比一下《救火英雄》和《逃出生天》這類宣傳性質更強的影片就顯而易見了。
野外救火與城市建築救火,在我們這些外行人看來就都是消防隊員了,但卻有著很大差異。
城市消防的工作強度及危險性較之野外救火低很多,因為城市裡有消防供水,影響範圍擴散慢,到達施救現場更為及時,反應處理迅速。
而野外救火大多數是高溫或雷擊引起的山林大火,水資源極為有限,易擴散,受氣象因素影響大,不確定性強。多數採用防火帶,迎面火等方式阻止火勢蔓延。
所以片子一開始直升飛機出場,抽調居民泳池內的水去救火,這一段是很燃的,但影片的後面就會告訴我們這項看似酷炫的工作背後隱藏的殘酷性。
我們的英雄並非出場就帶著光環的,而是通過自己在最基層的勤勤懇懇和技術過硬,才獲得了實現自己價值的機會。
「二級隊」和「先鋒隊」的差異,讓身為隊長的馬什心有不甘,自己有著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卻僅僅因為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支持,不得不屈居人後。
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馬什一直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的隊伍爭取先鋒隊的資格。真正有能力的人,需要得到認可和機會不是嗎?並且,市級消防隊微薄的收入與隊員們的付出並不匹配,他有責任讓自己的兄弟們生活得更好,也免去後顧之憂。
馬什沒有獲得火場的指揮調度權,而拿來對比的「先鋒隊」把一切都搞砸了。火勢沒有得到控制,擴散到了山下小鎮居民區,上千人失去了家園。
這裡並非僅僅為了突顯馬什的能力,而是在強調,救火並非兒戲,不是隨隨便便說失敗就失敗了。每一個決定都牽連著一個美好家園,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安全。
在面對這場失敗的時候,主副領隊的交流中透出了多少無奈。他們遺憾的不是失去了一次立功的機會,不是憤怒自己沒有得到重用,而是為本可以保全的居民區而惋惜。
人命大於天,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影片想要傳遞出的消防員職業價值觀。
外界的歧視,加上內心的責任感,都驅使馬什為自己的隊伍,為自己保護的人民去爭取機會。
很多觀眾一看到馬什的糙漢子造型就能大概猜測到人物的性格了,就是個耿直的臭脾氣,不太受人待見,甚至遭人排擠。於是,在向杜恩尋求幫助的時候,他一臉不情願地求情,相信不到萬不得已,他也張不開口。
而杜恩則顯然更高明一些,事情完全可以辦,但我一定要聽你說出來求我,不是要爭面子,而是要管管你這個臭毛病。朋友私教的親昵,在山頂的這場戲就足見感情深厚。
影片的另一條線,就是布蘭丹,一個大起大落很複雜的人物。人生的前20幾年渾渾噩噩,吸毒、泡妞、無所事事,就連親媽都看不下去想要把他從家裡趕走。然而,一切的轉變都是從他得知自己成為了一名父親開始,他需要一份正經的工作來養家糊口,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好一名父親。
面試的段落中,邁爾斯的表演是可圈可點的。因為自己糟糕的人生履歷,導致面試時的自卑、惶恐。他自卑於外界對他的否定,惶恐於失去挽回妻兒的機會。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馬什,一個洞察了他的人生,並想要將他引入正途的人生導師。
影片中段,團隊如何建立,布蘭丹怎樣被群體接納並融入群體的過程,不必細講,都是勵志片的傳統模式。
重點需要介紹的,是影片對於火災現場的逼真呈現。記得本人童年看過的一部片子,湯米·李瓊斯主演的《活火熔城》,一部以岩漿噴發為題材的災難片,當時呈現的一些災難場景就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本片的火災呈現也十分真實,並沒有為了追求視覺效果而刻意誇大,真正的野火就是濃煙滾滾,沒有那麼誇張的山崩地裂,消防員沒有機會也不會衝到火場中心去做殊死搏鬥。
影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白,摘一下:
「先睜大眼睛看看這美麗的風景
用心記住它
因為經受烈火的洗禮之後
你們就再也無法單純地欣賞風景的美麗了
一旦你們在工作中嘗到了火的厲害
眼前的一切從此只有一個名稱
——可燃物。」
憑藉團隊的硬實力獲得認證後,花崗山隊享受了成功帶來的短暫歡愉。而成功的背後,每個人又付出了多少代價呢?
馬什因為工作的投入和危險性,與妻子在婚育問題上發生很大爭執。布蘭丹因為要照顧細心建立起來的家庭,想要選擇轉崗至城市建築消防隊。外表看上去無堅不摧的團隊,每個人的內心又十分脆弱。
就像反覆在馬什夢中出現的那頭「火熊」一樣,他與烈火就是獵人與獵物的關係,亦敵亦友,也習慣了彼此。可馬什心中無時無刻都對這團火抱有恐懼,而他克服恐懼的方式,就是完成每一次的滅火行動。
有時,馬什又覺得自己就像那頭火熊,被圍困在火海之中,痛苦掙扎著,尋找出路。這片火海除了實指大火之外,另一層的意思就是生活。
整個英雄樂章的休止符,最終就畫在了亞內爾的這場大火上。消防直升機的工作失誤,澆滅了花崗山隊點起的迎面火,滅火行動陷入困境。而多變的風向和天氣,最終把英雄們都留在了火海中。
當鏡頭跟隨搜救隊員的視角,來到英雄殉葬的那片焦土時。一切跟英雄有關的不死神話,都破滅了,他們異乎常人的能力很容易讓我們忽視一點,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從情緒控制的角度看,影片並沒有選擇用特寫,讓觀眾直面英雄的死亡。而是用一些燒焦的遺物來代替,也相當於說了一句潛台詞:放火器具都以燃燒至此,何況是血肉之軀呢?
比較令人心酸的對比,是一個在片中反覆出現的自救演習。無論在平日里訓練成績多麼優異,準備多麼充分,在風雲突變的災難面前,生命都是轉瞬即逝的。
所以在花崗山隊的施救行動中,每一次的成功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死裡逃生。
痛苦還遠不止於死亡。活著的人,要承受的是內心的煎熬。作為20人隊伍中唯一倖存的隊員,布蘭丹來到體育館見到遇難隊員家屬的時候,那種感覺尤其的複雜。
所有人臉上的表情反應,歸納起來就是——失望。因為看到的倖存者並不是自己的家人,每個人的心裡台詞就是,活著的人為什麼是你?
沒有眾人因為他的倖存而歡呼,布蘭丹看到此時人們的反應,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倖存可能是多餘的。唯一的生存機會給了自己,等同於自己的命是拿別人換來的。這時,他也很希望死的是自己。
。。。
三年之後,人們開始從失去至親的悲慟中逐漸走出。而布蘭丹也終於放下了心中的擔子,他選擇把這個英雄們的事迹讓更多人知曉,以此來紀念自己的戰友們。
在當初那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榕樹下,所有英魂入土。新的生命在延續,他們的精神也在傳承。願他們在烈火中得以永生。
整部影片看到此處,本人的情緒仍在控制範圍之內,因為還是在以一個看故事的心態去欣賞。而當結尾,20位真實的英雄照片回閃時,觀眾的情緒會被完全激發。那一刻,我們才能夠體會到,在片子裡面曾經嬉笑怒罵、生龍活虎的每一個角色,都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而眼前的死亡,也是真實的死亡。
最後看到這裡,影片才算是完整,所以,我把20位英雄的照片一一安置在文章結尾,以此致敬(他們當中最年輕的僅有21歲)。
看完今天的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迫使我必須要把這篇影評截稿。關於真善美,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定義。寫這部片子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了解這些英雄,了解他們的事迹,我們也許記不得他們是誰,但不應該忽略他們曾經存在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奧斯卡,就像我不喜歡《水形物語》一樣。具有創造美的能力是極好的,但與生活相比,再好的虛構也很無力。所以在我們沉浸於虛幻出來的美好時,別忘了那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
http://weixin.qq.com/r/diiCmjrE52eYrX75931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