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學」教的不是失敗,而是成功
我簡單數了一下,失敗學相關的文章寫了48篇。也許有的人誤解失敗學是標榜自己失敗來等死,但事實絕非如此。我們長這麼大,或多或少都失敗過,越希望成功的事情,失落越是難以形容,長時間的準備一下子泡湯,自責少不免,掌握之內的事情已做到足,但太多突發事情無法預計。自責之後是怨天,不遲不早,個天有心作對,失望變成不忿,何必偏偏選中我?
做不到「放下」,至少還有另一個安慰自己的方法:感恩。不是為失敗感恩,而是為自己的失落感恩。沒有熱誠的人不會失落,凡事都是無奈接受。正是因為我們真心熱愛,過程中投入感情,才會感到失望,至少我們在乎過。
而失敗學的真諦就在於,讓自己的熱愛更加純粹,更加投入。
拿我自己來說,我非常清楚自己不會寫那種廣為傳播的熱文,典型證據就是我的公眾號停更了一周來50人,而日更一周會走100人。如果從寫作受歡迎的角度來說,我是徹底的失敗者,但「失敗學」可以讓我坦然接受這個事實,既然已經失敗了,那不妨礙我繼續做吧。就像在知乎上,我至少收到過上千條關於「太長不看」和「文不對題」的評論,我並沒有因此去學習「如何打造自媒體」這種課程,而是日復一日堅持原味,都最後能接受我這種風格的還在看,不喜歡的也懶得出聲了。對於我自己而言,這就是成功的,因為堅持十年的愛好沒有被放棄。
成功學恰好相反,比如存錢,明明現實中多的是努力存錢的案例,人們往往打死不信,然後猛然聽到說「學費10000進場學投資,上班族輕鬆年入100萬!」立刻就滾了進來。
可以說,成功學營造一種人人都能成功的假想,但很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浪費精力;而失敗學讓人逐步靠近成功,投入進去的都扎紮實實。
追求成功沒什麼不對,並且值得鼓勵,因為它可以帶來促進人成長的壓力。但壓力也是雙刃劍,適當的壓力可以視為成長的墊腳石,然而過度的壓力卻會變成摧毀自我的不定時炸彈。
我們都知道,得失心太重會讓自己不快樂,卻還是無法放下好勝心。這就像獵人看到獵物時,心中自然出現狩獵慾望,享受著狩獵的刺激時,想盡辦法抓住獵物,如果一開始不在乎是否能狩獵成功,自然不會認真打獵,也就失去那種緊張刺激的樂趣。
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來自於完成目標時的滿足以及過程中不斷努力的辛苦。當我們首次考第一名時會非常開心,然而之後每次考試都拿班級第一名的成就感會遞減,最後變成壓力,彷彿必須拿到第一名不可。這時候我們就必須把目標放更高,或許是全校第一名。每一位班級第一名自然都想成為全校第一名,這時候成就焦慮油然而生,第一名肯定只有一位,總會有人在競爭中落敗,以往帶給自己快樂的成就感轉換成失落感,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甚至劃地自限,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是最優秀的人。
當下的物慾時代,能坦然接納「盡人事聽天命」的人仍屬少數派,更多的是成就焦慮。如果把追逐成就比喻成登山,越往上爬氣溫越低氧氣越稀薄,能爬上希馬拉雅山中段的人已經很厲害,順利登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最後能完成偉大事業的人畢竟是少數,難道平凡的我們將一輩子活在成就焦慮之中嗎?
漫畫《全職獵人》當中,小傑找到父親時曾詢問金為什麼當獵人,金說:「最重要的東西,一定會比你想要的東西先出現在路邊。」
雖然我們都知道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有時候路邊的風景遠比目的地更令人心曠神怡,甚至才是我們所追尋的景色。但又有多少人能將成果一笑置之?
一個人認真上班,減少休閑時間甚至睡眠時間,希望永遠成功,然而這樣緊繃的生活能持續多久呢?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生活方式,何必用普羅大眾的「成就」標準來衡量不同的人生呢?
就算你的目標就是常規意義上的「成功」,接納可能失敗的事實,不斷進取,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是能走得更遠嗎?
所以我總是默認自己一事無成,一邊努力著跑向終點,也不時停下腳步,欣賞路途的景色。
即使成為森林十分渺茫,我也願將它當作小公園對待。
推薦閱讀:
※經絡減肥靠譜嗎?多年減肥失敗,心好累,感覺不會再瘦了。。。求解釋
※新的一年,更學術,少知乎
※世間焉有速成法?
TAG: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