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言:論述中的「敘述表達水準」與「閱讀理解方便性」非必然關係

  何所言:論述中的「敘述表達水準」與「閱讀理解方便性」非必然關係

  粗糙簡略、符合常用習慣的表達,並不等於就是最佳的、最容易讓人聽懂的,經常反而會讓人更聽不懂,由於其問題不在表達的過於複雜,而在簡省過多了。

  在一些涉及深層原理的事上,就算只是日常生活常見之事的原理,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並非只有日常難見談及、難以熟悉的領域事務上是這樣。「容易聽懂」代表的只是述者在說人們常聽的事,而不是代表述者是否充分的符合了「人們常用的語言習慣」。

  以「準確表達」來描述的最大問題,是經常會準確到了只有自己能輕鬆聽懂的地步,甚至只有處於前後文語境"當時"的自己能聽懂,不經過沒聽懂的人問(或事後自查),就不知道哪需進一步說明了。而大多數人只有聽了進一步說明纔能發現確實說的很準確,一點沒說錯,不是表達的太脫離日常口語,只是沒得到說明時難以聽懂而已。所以所需的不是述者加深寫作功底,而是他人細問其意。了解想不到的人"是怎麼能想不到"的,這與寫作功底無關。

  有人會以為這裡只是敘述邏輯嚴密性的問題,不夠緩慢的步步推進,所以使人們難以聽懂,而不知道緩慢步進的代價是大篇幅擺出不值一提的基礎,而述者拿捏怎樣簡省、跳過人們應該能輕鬆想到的事,必然就會埋下潛在的隱患,而不是邏輯嚴密性之問題。

  .

  這樣立出了一個"準確表達"的名義,自然就會引得"連自己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的人"也假借於此,說自己不能被別人理解是自己"表達太準確"了,而一旦被人細問索要說明,看其能不能拆解成提問者能聽懂的其他方式,就會被檢驗出其偽,檢驗出是否純粹只是表達錯誤。

  更不提有甚者,只是聽不懂別人的反駁,而不是自己「敘述準確了卻沒被別人聽懂」,聽不懂別人不只理解自己所說,而且遠超自己的理解


推薦閱讀:

失傳千年的楚語或許找到了!
洪堡特認為應該如何研究語言學?
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的區別是什麼?
母語是漢語的人同時掌握英法德日四門語言,不會弄混嗎?

TAG:語言 | 語言學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