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10萬+課程刷屏會被遺忘,其背後的有哪些「增長黑客」值得探究?

被網易雲課堂的「開年運營大課」刷爆朋友圈這件事已經過去很多天了,但我依然覺得這篇文章值得寫,從這其中我發現自己對「AARRR」的模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從當天晚上8點上線到第二天早上10點,這份售價39元的課程已經賣了超過13萬份,無疑又是運營史上的一個現象級數字。雖然這個「神話」疑似涉嫌違規被微信終結,但這件事本身仍有很多點值得探尋。

首先,我從「增長黑客」AARRR模型的角度,重新梳理了從用戶感知、到付費購買、轉發到朋友圈、獲取獎勵的整個流程,發現這個活動並非傳統的漏斗模型,而是更像一個「酒杯」。

圖:「酒杯」狀模型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看看每一個環節中,活動主辦方都做了哪些事?

一、如何讓用戶知道這個課程?

在用戶獲取上,看似是有各種各樣的節點,但如果從平台的角度看,只有兩個平台的用戶。每個平台肯定有其獨特的用戶屬性,有獲取其平台用戶的獨特方式。

1.荔枝微課平台用戶

我起初在想,網易的課程為什麼不放在網易自己的平台上,而是要選擇第三方的平台。所以我猜想一方面在於荔枝微課作為全國最大的課程平台之一,在流量上肯定不差。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技術上和微信銜接較好,為關鍵的分銷功能的實現提供了支撐。

圖:荔枝微課提供了首頁的廣告位

在活動方作出的復盤中,我看到他們冷啟動是從三個群體開始的,其中一個就是荔枝微課推廣獎學金排名前10名的用戶。

我認為這是最核心的群體。因為我有一種深深的感覺,如果將這次刷屏事件作為一個產品來講,其產品核心並不是網易的課程,而是主辦方精心打磨的這套分銷的體系。

這個群體的用戶對荔枝微課平台的用戶屬性,我猜可能比官方的工作人員都要了解。

因為在金錢的驅使下,他們更懂得如何刺激用戶,或者說更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

2.微信平台用戶

參與冷啟動的其餘兩個群體為:

1.運營深度精選的城市社群負責人

2.其「新媒體」課程學員

在冷啟動之後,還有兩個獲取微信用戶的方式,一是聯合了各大運營行業公眾號推廣,二是所有轉發者的朋友圈。

以上的這4個獲取用戶的方式中,借用徐志斌《小群效應》中的理論,分別為「地域驅動」、「事件驅動」、「關係驅動」,後兩種方式均屬於關係驅動,一種是對於KOL(關鍵意見領袖)的認可的單方面關係,另一種是和朋友之間的雙向關係。

而在這部分中,最關鍵的就是朋友之間的關係,之前的一系列動作都是在擴大、加速這一進程。

從做「熟人借貸」的借貸寶數據中發現,一個用戶的好友越多,那麼他借錢也就越容易,用戶的留存率也就會高很多。就像成語「三人成虎」所講述的道理一樣,某個大V說的事情,你可能覺得離的太遠,但是如果是在你朋友圈裡出現的,越是關係親近的人,對你的影響會越大。

在數量上,一個、兩個、三個.....當同樣的內容連續在你朋友圈出現的時候,你哪怕沒興趣,也想去看看這是什麼了。從微信平台獲取的用戶大部分以此方式進行的。

二、小按鈕是促使用戶分享的關鍵

這裡我們講講「變現」和「推薦」兩個環節。

和常規的線上課程類似,讓用戶買單的方式少不了對於課程標題、文案、講師的包裝。

不過以「網易出品,必屬精品」的調性,這次的網易背書,我想應該是給了很多用戶迅速下單的決心。

推薦環節,我們可以看到主辦方精心準備了4套海報模板,這些海報模板中的一個小細節非常值得注意,就是海報中的用戶頭像和昵稱,這其實對我剛才提到的「關係驅動」有著正向驅動,更利於去影響用戶朋友圈中的人。

圖:海報中的頭像和昵稱

詳情頁右上角的「賺¥23.40」的小按鈕,促使用戶去生成海報,發到朋友圈。

圖:在遭封禁後已改為「邀請好友」

小按鈕,就意味著,起初會有很多用戶沒有注意到這個按鈕,所以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小心思,有在朋友圈裡花心思為海報配推薦語的,還有人在群里說「從我這裡掃碼完成購買課程的人,返現10元」。

如果你當天有注意到,你會發現這裡體現出了十分微妙和有趣的人類心理活動過程。

這個小按鈕是促使用戶完成分享的關鍵。

新用戶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想看看這是真的假的?不論如何,只是簡單的發張圖到朋友圈,極低的操作成本下,不用擔心有什麼損失,而且還有收益的機會,何樂為不為呢?

對於熟悉這個套路的用戶來說,60%課程價格的收益,果斷選擇去轉發這個課程,而不是其他低於此收益率的課程。

三、用戶在哪一刻感受到了「驚喜」?

這是我認為這篇文章,也是這場活動的核心。

熟悉增長黑客AARRR模型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激活」環節,有個詞叫「AhaMoment」(多譯為「頓悟時刻」或「驚喜時刻」),就是用戶發現產品內在價值的那一瞬間 。這將決定用戶是繼續使用你的產品還是選擇你的競爭對手,它對用戶留存以及產品的穩步增長有著決定性影響。

圖:Aha Moment

LinkedIn是第一周內增加5個好友;Facebook是一周之內增加10個社交好友;Twitter是首次登陸以後一周內有30個粉絲。

如果把這次事件作為一個產品來看的話,那它的的「Aha Moment」是用戶收到分銷的獎勵金的那一刻,而留存的關鍵指標則是在一定時間內,該用戶收穫到x次的分銷獎金。

活動在朋友圈瘋狂傳播的關鍵因素,就是依靠分銷的「利益驅動」。

這其中,荔枝微課平台有一條機制,簡直就像一支又一支的腎上腺素刺激著你的神經。你獲得的收入,不用你自己提取,平台會自動按成交的筆數,一次次轉到你的微信賬戶。

比如你憑藉分銷獲得了200+收入,傳統的方式是,你一次性提出來,刺激你的可能也就款到賬的那一瞬間。

可荔枝微課的平台機制是,這些錢是10筆收入,就會分10次打給你。你的微信賬戶會被提醒10次,持續的刺激時間會是數小時。

每次刺激,都會提醒你把這個課程海報去轉發到更多的渠道,獲取更多的收入。

後來在一篇文章中發現,活動主辦方運營深度精選認為:好的創意是可以復用的。則更加印證了我的觀點。

四、「用戶留存」在哪裡?

有些朋友可能發現,我畫的這個杯狀的模型里,並沒有「留存」這一環節。

作為課程的角度來看,在購買課程的當日,用戶還不能聽課,也就是說,用戶在沒有「留存」的情況下,就完成了「推薦」。

好的產品才會有好的留存,我認為沒有「留存」,是因為用戶根本不知道課程好不好?用戶對於課程的判斷僅停留在對網易品牌的信任上。

所以,此次活動的留存怎麼樣,得等課程結束後,聽到用戶的反饋才能知道。

不過我猜,等到課程開始,很多人都忘了自己還報名了這樣一堂課吧?或是已沒了當時報名時的那種衝動。

作為活動的角度來看,那留存的用戶則是收穫到分銷獎勵的這些用戶。

五、漏斗式的AARRR可能是錯誤的

從沒有留存,就能完成推薦,而且推薦產生的流量,可能比起初用戶獲取的流量還要大的情況下,不難發現這樣的結論:

1.AARRR模型,並不是嚴格的逐級遞減的漏斗模型,各個環節之間是可以有跨越、組合的。

這點其實很多人都有發現。

比如女生看到某個東西很好,就推薦給她的閨蜜,說一起買可以免郵費。其實她還沒拿到這個產品,就已經在進行推薦了。

2.用漏斗來表述AARRR模型,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方式。

因為如果第一條結論成立,每個環節之間可以進行跨越組合,那麼就有可能後一環節的流量大於前一環節。這次的活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圖:合理的AARRR模型表達方式

AARRR更合理表達方式可能如圖所示,是一種並列的關係。

六、結語

羅振宇在2017的跨年演講中提到的「豌豆公主效應」:體驗是一種可以訓練出來的能力;一旦達成,就再也退不回去了。一個公主隔著二十層鴨絨被,也能感知到一粒豌豆。經歷過幣圈幾十倍的波動後,看股市百分之幾的波動已沒什麼感覺。

同理,當用戶習慣了分享課程就能獲得收入,沒有分銷機制的課程,獲得被分享的機會,就變得很難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對於「課程」這件事,我更希望用戶感受到的「頓悟時刻」是他在課堂里聽到的某一個知識點,而不是金錢收益。

就像在高中的課堂里,學生學習這門課是為了拿到更好的成績。在互聯網平台下的課堂里,我也希望用戶參與的目的單純——學習知識。

以分銷去推廣課程的模式,是十分值得思考和學習的,但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個好事情。

我還是相信,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推薦閱讀:

如何學好ps?
增長的秘密:滴滴Growth Hack
數據驅動增長的三要素
有關「用戶增長」的實操經驗總結
Darry讀《精益數據分析》 | 數據驅動產品設計

TAG:運營推廣 | 增長黑客 | 產品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