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航母(七):飛龍 不是蒼龍的蒼龍級
Hiryū (飛龍, "Flying Dragon",飛翔的龍)。同蒼龍一樣,飛龍也是IJN在1930年代初的第二次海軍補充計劃的產物,甚至設計之初,飛龍就是蒼龍級的2號艦。由於在取得了很多航母建設和實戰經驗,加上1930年代中期的IJN有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使得IJN對飛龍的設計做了大幅度的改進,導致其完工後和蒼龍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型號。飛龍綜合艦長227.4米寬度22.3米。
飛龍的馬力達到11.4萬千瓦,幾乎和蒼龍一樣。和蒼龍一樣,飛龍採用了和Mogami class
(最上型)巡洋艦一樣的汽輪機和鍋爐,因此兩者的馬力都是幾乎一樣的,飛龍比其他兩者稍微大了1000千瓦。航速達到了34.3節,為當時世界領先。飛行甲板方面,飛龍達到了216.9米,寬度27米。飛龍的島式建築非常特別,被安置在了左舷處,整個IJN中有同樣設計的只有兩艘,另一艘是改裝而來的赤城號。包括蒼龍在內,所有IJN航母都是在右舷處。之所以有這個設計,是因為IJN根據實戰認為一左一右兩艘航母編隊的時候,採用對稱的島式布局,兩艦的飛機起降不會受到互相的干擾。而根據皇家海軍的經驗,放在右側的事故發生率要遠低於左側。由於飛行甲板採用了低位置設計,從而犧牲了機庫的高度。和蒼龍一樣,直接導致了飛龍無法在上層機庫停放Nakajima B5N "Kate"魚雷轟炸機。3個升降機可以運送最重達5噸的飛機到甲板上或者回到機庫。64架艦載機容量,另外還能搭載9架備用機。
飛龍在1936年7月8日被定下了最終設計,在次年11月16日下水,並在1939年7月5日服役,在11月被編入第二航空戰隊。由於出生比較晚,飛龍沒能參加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而只是參與了在41年的針對中國南部的封鎖行動。在40年被派往中國海南去支持日本對法屬中南半島的戰役。隨後被編入一航艦,並在蒼龍重新裝備期間短暫代理了二航空的旗艦角色。
自珍珠港事件後,飛龍和她的姐姐們有了幾乎一樣的命運,都出名於珍珠港,發展於太平洋印度洋,最後沉沒於中途島。
作為偷襲珍珠港的主力之一,此時的飛龍號搭載了21架Mitsubishi A6M Zero零式戰鬥機,18架Aichi D3A "Val"俯衝轟炸機,和18架Nakajima B5N "Kate"魚雷轟炸機,並參與了針對珍珠港的兩輪空襲。8架B5N原本計劃轟炸停泊的航母的,但眾所周知航母那天恰好不在,因此這8架魚雷機轉而攻擊了其他船隻,包括輕巡海倫娜號和一艘布雷船Oglala,但扔下去的4個魚雷都沒有攻擊到目標。而其中的4架則攻擊了停泊著的戰列艦西弗吉尼亞號(West
Virginia)和俄克拉馬號(Oklahoma)。飛龍的其餘10架B5N參與攻擊了戰列艦亞利桑那號(Arizona)並促使其沉沒。6架飛龍的零戰則宣稱擊毀了22架停在機場的美軍飛機。第二波攻擊中,飛龍出動了9架零戰和18架D3A俯衝。零戰低空掃射了機場並擊落兩架試圖起飛的美軍P-40戰鬥機和一架飛過來的B17轟炸機,另外還有一架Stinson O-49偵察機。出動的D3A中則有兩架被擊落。
攻擊結束後,飛龍和蒼龍被派往進攻不利的威克島(Wake Island),並最終幫助地面部隊順利佔領了該島。
接下來的經歷幾乎就是蒼龍的翻版。在中途島海戰中,飛龍中了來自約克城號的SDB轟炸機的進攻,並遭到了4枚450公斤的炸彈,其中3枚擊中前甲板,1枚擊中前升降機,並引起了大火。由於火勢未能控制住,最終不得不放棄飛龍並讓自己的驅逐艦用魚雷擊沉她。但是之後鳳翔號的飛機發現飛龍依然沒有沉沒,而且還能看見沒有收到棄艦命令的船員。並且也未能發現飛龍有沉沒的趨勢。但最後飛龍還是沉沒了,在沉沒前的10多分鐘,飛龍的船員自行棄艦逃到了救生艇上。有39人順利逃到了從航母上切割下來的一部分,並在海上漂浮了14天後被美軍發現並救起。剩下的389名船員隨同飛龍一起沉入了海底。
中途島戰役之後,由於航母損失慘重,IJN用了飛龍的設計作為藍本進行了修改並定下了Unryū-class (雲龍級航母,雲龍型航空母艦),計劃建造16艘,但最終只有6艘建成。
PS 歡迎關注我:蠟筆小舊事 一個專註歷史的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關於印度的撤兵,大家有什麼看法?
※國民黨一代名將,中將軍銜起義後,55年授銜解放軍上將,這份殊榮是誰的?
※中國和俄羅斯軍事強強聯手,直戳日本痛處讓其「手忙腳亂」?
※美日之間有哪些航母的戰爭?
※朝核百米衝刺的最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