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問題不是不自律,而是沒能力

你不應該隸屬於你的大腦,而應該是你擁有你的大腦,並且你還可以控制你的大腦。

01

前兩天,25歲的表妹跟我說,在職場上混跡兩年,發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可又苦於不自律,總是學無所成,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說你都是怎麼學習的?她跟我描述了一下自己的學習過程:

有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表妹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讀一本書。

書的內容不是輕鬆的文字,所以不能一目十行,它需要認真閱讀並理解。經過一番掙扎,表妹坐在書桌前,伴著常聽的音樂,開始看書。

過了一會,她的目光突然停在了桌上的一個快遞包裹上,這才意識到前一天晚上收到一個快遞忘了拆。

表妹順手就拿起了旁邊的剪刀拆起了快遞,原來是前不久在某寶上買的衣服。既然衣服都到了,那就試穿一下吧,反正花不了多少時間。表妹這麼想著,也確實這麼做了。

穿上之後,她覺得很滿意,又跑到隔壁房間里給媽媽看。無奈媽媽嫌她眼光差,說衣服老氣。

表妹氣不過,與她理論了一番,最終發現和媽媽根本無法溝通,只好一個人悻悻地回書房。

正準備開始看書,桌上的手機亮了,久未聯繫的一個朋友發來微信,說自己要結婚了,表妹很驚訝,忍不住跟朋友多聊了幾句。

聊完發現,午飯的時間到了,表妹這才驚覺:沒時間了……

突然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裡面,25歲的程又青說的一句經典台詞:

「有時候我們很想追著它,有時候我們又會被它追得喘不過氣,它就是時間。」

好像越是到了這個年齡,人們就越能體會到,時間如生命般可貴。

所以,對於像表妹一樣不自律的人來說,掌控不了時間,簡直就是一種慢性自殺。

但大多數人的問題,真的是源於不自律嗎?

其實,很多人缺少的不是自律,而是控制心智的能力

02

喬治?博瑞博士對「心智」的定義是:心智主要包括:

獲得知識

應用知識

抽象推理

他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他的心智直接相關。每個人的心智能力強弱不一;且這方面的差異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

喬布斯17歲那年休學後,把時間全部投入到感興趣的課堂上。當時,他深深痴迷於書寫,認為書寫有著不同於科學的歷史感和藝術感。

於是常常跑去上課,學習了serif 與sanserif體,以及如何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由於純粹興趣使然,喬布斯也並未想到這些東西在他往後的生活中會有什麼實際作用。

但10年後設計第一台Mac電腦時,他發現自己曾經所學的字體派上了用場,於是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第1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就這樣問世了。

而這一切都源於10年前那看似沒什麼用處的美術字課程。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麼用?」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都是「不知道」。但正是由於不知道有什麼用,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

有的人這樣想:「管他有什麼用,先學再說,學了總會有用處。」而另一種人則想:「又不知道有什麼用,學了豈不是浪費時間,我還不如去學其他有用的東西。」

人們基於一模一樣的原因竟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決定,這就是心智力量的差異。

所以,不同的心智力量使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從而導致不同的選擇,最終造成差異巨大的結果。

就像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中說的:

每個人所擁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異,會使一個人無論是在學習上、工作上,還是生活上與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

上文提到的表妹不自律的問題,很多人都遇到過,其實根源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用心智力量控制我們的大腦。

03

為什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自律?因為我們的大腦太活躍了,並且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接受它的指令。

所以,我們常常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它卻在不停地操控我們的注意力。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我的大腦並不是我,我的大腦是(屬於)「我的」大腦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意識到,儘管你用大腦思考,好像它在指揮你的行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應該隸屬於你的大腦,而應該是你擁有你的大腦,並且你還可以控制你的大腦。

用一個例子解釋這句話,或許你會印象深刻。

看過《美麗心靈》這部電影的人就知道,主人公約翰?納什是歷史上第一個廣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戰勝自己的精神病」的人。

電影中,數學家約翰?納什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但他卻在妻子的相助下,最終戰勝了這個被認為是只能好轉、無法治癒的疾病。

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他通過控制自己的大腦,終於不再為大腦中的幻覺所控制,並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獎。

意識到「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並學會控制它,是開啟心智的一個重要步驟。

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大腦,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尷尬也不足為奇。

我有一個朋友,畢業到工作之後的2年內,已經換過5個工作。他很苦惱,問我為什麼總是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記得《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說到,很多人不快樂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因為這些人並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情沒興趣,而是沒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很多人真的放棄原來自己做的事情,然後去做新的、所謂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最終都會發現,這件事想要做好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

沒過多久,這些人就會因為做不好而失去興趣,然後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並將之且」合理化「後又說:「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個……」

所以,其實興趣並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能做好,並且做到比誰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數人好,你沒辦法對那件事情沒興趣。

後來我跟那位朋友說,換工作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你的問題,你要做的是換腦子,換個思路考慮問題,充分發揮你的心智力量,才能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平順踏實一些。

04

明白了自己的大腦是可控的,就可以試著提高自己的心智。

李笑來老師在書中提到一個對他影響深遠的人——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一生筆耕不輟,涉獵極廣,在生物學,物理學,哲學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為了保證各方面研究的時間投入,多年來他堅持做了一件事情:詳細記錄每天的時間花費。

有一本講述柳比歇夫獨特的時間開銷法的著作,叫《奇特的一生》,我摘錄幾條他的日誌樣本,大家體會一下: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鐘。

堅定袋蛾——20分鐘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鐘

這種記錄可以使人對時間的感知越來越精確,柳比歇夫對時間的感知精確到什麼程度呢?在和朋友散步的時候,沒有看錶,便知道花費了「1小時35分鐘」。

對於柳比歇夫這樣的大師,我們不能僅僅把他所做的成就歸因於自律還是不自律。

如果不能開啟自己的心智,提高自己的心智力量,再自律的人,恐怕都無法在短短的一生中,致力於好幾個領域的研究,並學有所成。

時間不會理會任何人,只會自顧自地流逝,我們無法管理時間,而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能像柳比歇夫一樣,讓自己精確地感知時間,就能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時候,更確定「真正現實可行的目標」。

又恰恰因此總是基本上可以達成目標,最終才能輕鬆戰勝我們對於時間的焦慮。

人之所以會在不自律的一生中虛度光陰,是因為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一不小心它就溜走了,只能空留一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嘆息 。

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讓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腦,就能更加精確地感知時間,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自律的問題。

參考書籍:李笑來 《把時間當作朋友》

作者:飛小白,精讀主創,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推薦閱讀:

年薪10萬與年薪100萬的差距在哪兒?
如何看待「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我不看好你的人品」?
人的某種能力的極限?
有沒有過這樣一種體驗?原本做不到的事,有一天你突然相信自己做得到,然後你就做到了。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TAG:時間 | 時間管理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