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笛子丨他們的夢想是 一輩子玩竹【一,近代上海制笛師】

每一位制笛師傅最初制笛的意義: 希望能把山上的竹子通過自己的各種工序,技術,手藝把竹子從「生命形態」升華成「藝術形態」。他們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夢想,玩一輩子的竹子。

從而成為竹笛藝術的繼承者,民族文化的傳播者。真的得向他們致敬。

本文由制笛師傅周林生撰寫於2012年

(文章結尾有驚喜!)

樂器行業中有一句行話:「蘇笛,玉屏簫,」它的意思是蘇州的笛子與貴州玉屏的簫是全國聞名的。事實也是如此。蘇州的笛子(尤其是曲笛)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精湛考究的傳統製作工藝,在崑曲伴奏、蘇南吹打以及其它地方戲曲、民間音樂的演奏中,歷來被人們視為上乘佳品。上海笛簫生產起始於光緒年間。那時,有從蘇州學藝的師傅到上海開設「桃永興」樂器店。後來,這種技藝傳了下來。到近代上海的許多製作笛簫的老一輩(如周來有、徐六四、趙登良、朱萬保、陳建萍等)既繼承了前輩的工藝技術,而且發展了上海笛簫製作技術。

在解放前與解放初,吹笛簫的人大都知道「法華周來有」(「法華」是上海法華 鎮路),且都喜歡用周來有製作的笛簫。他製作的笛簫,選材考究,做工精細。他樂意聽取用戶提出的各種改進意見,從而使他製作的笛簫無論在吹奏或者是工藝、外觀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在同行與用戶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享有盛名的江南絲竹老前輩蔡 子衛、金肖伯以及金祖禮、陸春齡、陳重等著名笛子演奏家,都喜歡選購周來有製作的笛簫,往往一次就購買一大批,作為贈送朋友與學生吹奏的佳品。

與周來有同住法華的徐六四師傅,則以製作洞簫與刀法出眾而著稱。他做的簫受到王巽之(王昌元之父)、孫裕德等奏簫專家的歡迎。他開的替孔呈鵝蛋形,不但個個一模一樣,而且外口和裡面都圓潤光潔,除了鵝蛋形音孔外,他還擅長開挖桃子形以及古錢形的音孔。可惜象這樣的絕技,因後來採用機器開孔的緣故,而很少再為青年一代所繼承。

【制笛工具:刀具打磨測量】

由於居住在法華的還有許多其它製作笛簫的師傅以及他們的徒弟,故而使法華的笛簫遠近聞名。後來,周來有、徐六四以及他們的徒弟,都成了上海民族樂器廠製作笛簫的中堅力量,常敦明(工藝師,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 顧錦康等都師從周來有,而陸續製作過高級定音專業笛簫的徐玉珍(徐六四之女)、韋世德、殷萬銀、王益良以及筆者(周林生)等,則拜徐六四、趙登良為師。制笛高手除了雲集法華者外,還有一位是居住在上海嵩山路的羅松泉(外號叫三毛)。他從大同樂 會鄭覲文(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家)、鄭玉蓀父子倆處學得笛簫定音定調的計算方法;做出的笛簫聲音優美、音準好,深受民族音樂界、戲曲界笛手的歡迎。與法華正宗的制笛師相比,他的優點是擅長製作各種不同音調的笛簫,運用計算方法求得準確的開孔位置,這在當時的制笛行業中是先進的;所欠缺的是他不是「科班」出身,製作工藝比法華正宗制笛師要差,有些工藝還要求助於別人。儘管如此,他仍不失為上海近代製作定音笛簫的祖師。還有一些制笛師(如章產明、歷阿 根、童中秋等)都散居在上海廣東路、城皇廟、小東門一帶。他們大多數也都師承於上海「姚永興」樂器店或蘇州。笛簫雕刻師傅有曹壽堂、章自強、史書全、王全保、張雲秋。他們在笛簫上雕刻各種古樸典雅的詩詞以及飛龍舞鳳、花草鳥蟲,使笛簫的工藝觀賞性更強了。他們之中,曹壽堂精刻各種書法字體,章自強擅長花草鳥蟲。他們的竹刻技藝大都師出於上海民間與蘇州。

羅松泉愛喝酒,晚年患肺病,病入膏肓。為了不使他的制笛技術和經驗後無傳人,領導上派年青的趙三才師傅跟羅松泉學藝。趙三才本是朱萬保的徒弟,與現仍在上海民族樂器廠的翟長艾也是師兄弟。他喜愛笛子,能吹奏「小放牛」「快樂的農村」等傳統樂曲與歌曲,這在當時的制笛行業中也是不多見的。羅松泉去世後,趙三才就擔任起製作高級定音專業笛簫的任務。在陸春齡等笛子演奏家的幫助下,他的演奏、製作都提高很快,製作的笛簫深受演奏家們的歡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趙三才下放了,現在的老一輩笛子演奏家們仍不時提起他的名字。

【打通打磨竹節的鐵棒】

繼趙三才後擔任製作高級定音專業笛簫的是常敦明、周來有、陳建萍師傅。常敦明不但具有紮實的製作技術,而且吹奏水平也提高很快。他對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要求能認真地理解並付諸實驗。1964年,常敦明與周來有、陳建萍、曹壽堂配合製作了一批高級笛子,由陸春齡、陳重、吳逸群等演奏專家從中鑒選出的笛子參加了全國民族樂器質量評比,首次奪魁。

繼常敦明、周來有、陳建萍之後,擔任製作高級專業笛簫的先後有徐玉珍、韋世德(已轉業)、王益良及筆者周林生(目前在研究尺八)等。王益良與筆者在未進廠學藝之前是黃浦區少年宮藝術團的笛手,師承高志遠先生。高先生有深厚的民族音樂素養與演奏功底,精二胡、笛簫、揚琴等。上海笛子奪魁之後,高先生推薦王益良和筆者進廠學習製作笛簫,拜徐六四、趙登良為師,並得到常敦明、周來有以及鄭玉蓀先生等老一輩的指導;在演奏技術上又陸續得到陸春齡、陳重、趙松庭、劉森、簡廣易、孔慶寶、俞遜發、戴金生、高海等演奏家與青年演奏者的輔導。至此,有必要提一下鄭玉蓀老先生。他早年攻讀地質、水利,後繼承父業,致力於民族音樂研究與笛簫的改革。其女兒鄭世安與義女王梅月眼下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工作。1964—1966年間,年已八旬的鄭玉蓀先生為了將笛簫的製作計演算法傳授給青年一代,無論是盛夏還是嚴冬,每個星期日都放棄休息,從家中步行到南市的車間,所學者有王梅月、趙冬壽(趙登良之子)、韋世德、王益良、張桂珍及筆者。他常說:「目前生產的笛簫音準差,對普及文化教育,對孩子的聽音能力都帶來不良影響,我 們這個工作很有意義,學好了可以改變笛簫生產的落後面貌。」他的計算方法,運用在生產中使笛簫音準誤差率降低,故而有許多外地的制笛師都求學於他(如開封民族樂器廠的沙於誠等)。(不久前,曾在一個雜誌上看到楊蔭瀏老先生的文章,得知鄭老的笛簫製作計演算法是楊老所教,至於以後鄭老是否有修改與發展,則不詳了。)

【烘烤竹子的小電爐】

假如說羅松泉、趙三才是處於上海笛簫發展的萌芽時期,而常敦明、周來有、陳建萍是處於上海笛簫的成名時期,那麼再後一個階段則可以說是上海笛簫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製作高級專業笛簫都 除老一輩的周來有、陳建萍外(常敦明脫產做領導工作),還有徐玉珍、韋世德、王益良和筆者(周林生)等。這樣一個力量強大、陣容整齊的編組,使上海的笛簫無論在製作工藝上還是在音準、音色等方面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

目前,在上海製作笛簫的年輕佼佼者有沈鈺青、趙景國。他倆俱拜陳建萍為量。沈鈺青1971年進廠,刻苦學藝,曾數年笛不離身,在製作與吹奏上苦下功夫。他聽覺靈敏,善思多想,埋頭拼搏。他與雲南省歌舞團張祖豫一起改革成功的加鍵巴烏,音色優美宏亮,音域寬廣,在國內外都有很好的評價。他還與廣西歌舞團的同志一起改革了加鍵雙管制笛以及其它吹管樂器。趙景國1972年小學畢業後,進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辦工業中學就學。他一面學習文化知識,一面學習製作技術與演奏技術。目前,他的演技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能演奏一些難度較大的創作曲與傳統曲。他所製作的笛簫也已嶄露頭角,開始受到專業演奏者的歡迎。

【矯正竹子的木板】

從上海近代笛簫製作的發展可以看出,一個優秀的笛簫製作者,除了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外,還應該繼承優良的傳統製作工藝技術,具備儘可能精深的演奏技術、相當準確的聽音能力、基本的物理聲學知識以及儘可能豐富的音樂知識與文化知識。這樣,他製作的笛簫才會在吹奏的工藝觀賞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也只有這樣,當音樂的發展要求樂器與之相適應時,他能很快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技能來完成改革、發揚和創新的重任。新一代的笛簫製作者應該是具有如此能力的人。


周林生老師,從某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是「竹笛之父」。除了上個世紀這麼多優秀的竹笛製作師之外,現在比較有名的師傅董雪華,黃衛東都是周老師的徒弟。周老師活到老學到老,也算是個老頑童了,年輕的時候就練武,之前在武當山修鍊,還把太極的練法和竹笛的練法結合起來,所謂的快和慢,靜和動。快曲子要慢練,慢曲子要快。早在前幾年就已經不再動笛刀的周老師,上個月還在武音和尺八教授學習尺八,雖然放下了笛刀卻又和尺八聯繫上了。一輩子還是離不開竹子啊。

尺八的音頻無法上傳~


推薦閱讀:

《閃光少女》:民樂姐妹淘奏響青春最強音

TAG:笛子 | 器樂 | 中國民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