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4【場外鬼周刊】千億名義本金?什麼鬼!
1【場外鬼周刊】千億名義本金?什麼鬼!
國慶第一天,我定時發了一篇【場外衍生品市場大事盤點】,三天時間內,收到了一些留言和私信,大多數人給予行業龍頭極高的評價,比如「鶴立雞群」,「行業領先」等等。
對此,我非常不理解。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900億的衍生品規模」給了讀者錯覺。
我不是一名專業記者,只是一名喜歡湊熱鬧的賣方分析師,因為場外期權太難買,期貨經紀業務也不好做,閑著蛋疼寫了這一篇文章。大有誤導群眾之嫌。
為了彌補國慶第一天犯下的錯誤,我決定犧牲長假的一個下午來講一講名義本金的事情(好吧,我承認我因為窮只能宅)。
2名義本金是什麼鬼?
所謂名義本金,有這麼一個公式,名義本金=標的價格*標的數額。
舉例,我賣出100噸滬銅期權,成交的時候銅的市場價格是50000元每噸,那麼,名義本金為50000*100等於500萬元。至於我這筆期權是看漲期權,還是看跌期權,執行價格是100%平值期權,還是150%極度虛值期權都無妨。
那麼各位聽好,思細級恐的地方來了,如果機構與客戶成交了一筆極度虛值的銅看漲期權A,期限15天,執行價格70000,權利金為0.68元每噸。也就是說,我只要花68萬元,就可以買入100萬噸期權A,名義金額可怕的達到了50000 * 100萬 = 500億。
怎麼樣?爆炸了吧。「全年900億」,在這100萬噸期權A面前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僅僅需要68萬元人民幣就可以造出這個華麗的數字,還不夠我們漂亮的前台銷售小姐姐一年的差旅招待費(別懷疑,賣期權很費錢的)。
3水分是怎麼來的!
天吶,「名義本金」這玩意太假了,簡直就是一個大騙子,不能相信。
水分來源有很多,比如機構與機構之間可以通過「對敲」,頻繁進行場外期權交易。今天甲公司向乙公司買入一份期權B,明天乙公司又向甲公司買入一份期權C,只要期權條件設置的妥當,甲乙雙方都不會受到行情影響,在不承擔虧損的前提下把名義本金憑空造出來。
這種手法在大宗商品貿易裡面已經被玩爛了,就是我們所謂的「刷流水,拿授信」,同樣的一批貨,可以在短時間內在三家公司之間不斷的買進賣出,虛增營業收入。同樣的方法在場外市場也是適用的,而且成本更低。
的確,名義本金存在太多的水分,但我們又不得不用名義本金來描述業務量。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指標來描述一家機構業務量的大小了。
4即使有水分,也有意義。
的確有水分,但名義本金也有自身的意義。比如上面舉的例子,極度虛值(這已經不是深度虛值了)期權A,你能夠把他賣出去只能能夠說明你公司的渠道廣泛,銷售強大,資信優良,能夠在巨大的客戶群體中找個那個傻子買家。當然,如果你硬要說世界上沒有這種傻子,那我自己出錢向公司買還不行嗎哈哈。
500億的名義本金,意味著一旦變成實值期權,市場波動1%,機構就要承擔5個億的賠付義務。這樣的承諾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給的。
所以「名義本金」意義重大:
第一公司的履約能力,需要強大的信用做支撐,即使是「刷出來的」名義本金,也要有小夥伴願意陪你一起刷啊,誰敢保證你小子刷到一半不會擺我一道呢,那可是一秒鐘幾百萬上下的盈虧啊;
第二良好的銷售渠道,有足夠多的客戶願意與你交易,而且交易足夠頻繁,客戶資料畢竟是機構的商業機密,無法直接對外公開,我們只能從名義本金是推斷客戶數量;
第三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客戶為何選擇與你交易,是因為你的價格更好,至少也是合理的,這需要風險管理能力。
5利潤,永遠無法迴避!
如果你是場外做市機構負責人,年底向股東做彙報,我想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利潤」。真所謂「賺錢才是硬道理」,如果公司不賺錢,那也離解散不遠了。即便你有萬億的名義本金,上千的客戶群體,華麗的銷售團隊,也都只是浮雲。
把利潤與名義本金(相當於貿易公司的銷售額)放在一起,就組成一個新指標「毛利率」,一般來說,商品場外毛利潤應當在0.3%左右,權益場外毛利潤應當在5%左右。這不是根據國外經驗得出的數據,是根據中國特有的情況得出的,請聽以下分析。
場外市場的盈利點有三點:
第一、利差。場外期權的一個屬性是融資,客戶的倉位建在機構的賬上,如果客戶的資金成本是10%,而機構只有5%,則機構可以賺取5%的利差。因為場外期權,在資金足夠的前提下,對沖並不是什麼難事,特別是普通的香草期權,如果客戶選擇自己對沖,則他要承受10%的成本,而選擇機構對沖,資金成本只有5%;
第二、風險管理溢價。機構的對沖能力強,並且提供了流動性,那就必須收取溢價,一般在0.3%左右。
第三、銷售溢價。這一塊就與場外期權無關了,歸屬於銷售人員。比如,銷售人員為客戶提供了研究報告等其他增值服務,客戶願意在利差和風險管理溢價基礎上給出更好的期權費,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當然是選擇欣然接受啦。
因此你會發現,由於商品期貨的特點,保證金交易,相對的資金成本佔比是很小的。所以相對權益類,比如個股看漲期權等,利差收益是忽略不計的。
這也是為什麼商品場外的盈利能力比權益場外弱很多的原因。各位看官天天盯著某公司盈利6000萬的華麗數字,殊不知某金證券權益場外盈利5個億卻不做任何宣傳。並不是某金證券從業人員低調悶聲發財,只是對於他家來說這真是理所應當的蠅頭小利罷了。
6這個市場需要正確的引導
寫到這裡,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多行業內的人看到這篇文章。說不定在心裡怪我揭了行業的老底,說了太多事情。
然而我並不這樣認為。這個市場還是需要得到正確的認識。包括領導,監管,和我們的客戶,也包括我們從業人員自己。
對於股東、監管,我們要認識到千億名義本金相比場外市場的潛力只能說是一個合格的開局,請不要低估這個市場,而要加大投入發展這個市場;不足千分之一的利潤率裡面也有一定水分,但這也是現階段能達到最好的成績,要對場外市場的盈利能力有信心。
對於我們從業人員自己也要捫心自問,我們為場外市場做出了什麼貢獻,我們開發了多少客戶,研發了多少策略,產品設計能力上來了沒,對沖水平上來了沒。而不應該沉醉於看似巨大的名義本金里沾沾自喜,拿著華麗的數字去忽悠股東,這樣是得不到長久的。
有意見,有問題,直接戳頭像二維碼關注【衍創研投】公眾號給我留言;
歡迎策略研討,期貨交易,場外期權交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