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自虐傾向嗎?——深度簡析自虐型人格
關於自虐,通常是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我傷害行為。
從病態的身體自殘行為到正常的不知疲倦的勞作都屬於自虐行為。
而自虐型人格,是持久的、恆定的,並且自我協調的伴有自虐行為的一類人,可以細分為兩類:
關係型自虐 / 道德型自虐
關係型自虐的特點是有強烈的情感依附傾向,通過體驗痛苦來維持或連接某段關係。
比如通過不知疲倦的工作,那樣別人就會愛自己、關注自己。
道德型自虐是通過「受害者」形象來取得道德上的勝利,以此來攻擊對方或者維持自尊。
比如 「你看你做了什麼事,你的良心不會受到譴責嗎!」
自虐型人格,通常會否認受虐過程中的軀體或情感痛苦,並且將自身邪惡的、不好的東西投射給外界(親朋好友),以保持道德上的「純潔」,達到攻擊對方的目的。常見於道德型自虐者。
他們潛意識會挑釁對方,以激起對方按他們所期待的方式來對自己施虐。
為什麼自虐者需要持續體驗到痛苦?
1、早年他們可能身陷痛苦,最後由養育者將他從痛苦中拉出來,於是他們習得性的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連接始於痛苦體驗。(獲得連接)
2、或者他們早期有被虐待經歷,所以在以後得人際關係中內心形成某種假設或期待——對方一定會虐待我!這讓她焦慮,為了防禦焦慮於是見諸行動有意無意的主動挑釁對方虐待她,這樣至少能獲得某種控制感,至少在被虐待的時間上能主動自我掌控。(獲得掌控)
3、自虐者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普通人是一樣的,所以他們自虐行為並非感到快樂,而是期望在一次一次被虐後能有所改變,然而事與願違。(獲得改變)
4、受虐行為被社會或家庭提倡而強化,比如好孩子要聽話,不能與大人對抗。成大後要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等。(強化)
面對自虐型人格者我們通常的反應可能會是,因為同情而極度想幫助他們,或者因為他們的挑釁而感到特別厭煩,想對他們施虐。
所以面對他們,我的建議是:
警惕他們無意識傳達過來的痛苦和焦慮感,同時保持邊界不要過度幫助。
面對他們的挑釁時,保持自身的人格穩定,不配合他們。並且修正他們高尚道德自居的「受害者」形象。
這裡面最需要警惕的是,他們的心理動力往往和心理治療目標相反,因為治療成功意味這: 維持自尊的方式崩塌,同時失去與客體的情感連接,這意味著失去愛!
推薦閱讀:
※該不該向男友坦白家族的精神疾病史?
※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在心理諮詢與實際應用之中的認可度和應用性如何?
※面對陌生人的粗魯和無禮如何仍然保持對人的友愛和積極的態度?
※看完EVA極度心塞恐懼,應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