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行中國橋 | 有哪些讓世界側目的中國橋
作者/建築師的非建築
五行缺火的中國橋
錢塘江大橋,是小學課本上就說過的著名橋樑工程師茅以升建造的,「錢塘江橋」這四個字正好對應中國五行的金木水土,唯獨缺一個火。但這座橋曾經大「火」過一次。
錢塘江大橋
這是一座大型鋼鐵鐵路公路雙層江橋,1937年,在那個被網路上諸多人士標榜的德國「油紙包」的時代,能有這樣一個大橋,證明當時中國的造橋水平堪稱世界領先。
然而1937年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9月這個大橋剛剛修完,茅以升還在領人檢查橋底沉箱的質量,日軍的轟炸機就進入了我國。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南京工兵學校的一位丁姓教官找到了茅以升,因敵軍逼近杭州,需要炸掉錢塘江大橋以配合抗戰戰略。
就在埋好炸藥的第二天,茅以升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上海戰事爆發,大量百姓要渡江逃難,每天有數萬人渡江,渡船已不夠用,要立即開放大橋。至此,錢塘江大橋的第一次使用,是伴隨著大量的難民湧入的,整整一天大橋被擠得水泄不通。等到了12月,杭州危如累卵,鐵路已經開通運人,據當年統計,每天過橋撤退的火車有300多輛,客貨車2000多輛。
錢塘江大橋剛剛建成後的第一次使用就經受了如此大的承壓,足以見此橋的建造技藝高超,但歷史的腳步讓它暫時退出了歷史舞台。
12月23日下午1時,炸橋的命令下達,2小時後,接線工作完畢。結果一直等到5點鐘,才徹底驅散逃難的人群,引線拉起,大橋被炸斷。這座耗資160萬美元的大橋,就這樣在通車的第89天坍塌在日軍侵略的戰火中。
茅以升後來的回憶中說到,炸掉錢塘江大橋,就如同掐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原來說錢塘江橋五行缺火,這下不缺火了,橋被炸斷了。
大橋炸毀的這一天晚上,茅以升凝視著由他一手炸毀的大橋殘影,滿腔悲憤地在書桌前寫下8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他的願望直到1946年才得以實現。抗戰勝利之後,錢塘江大橋被修復,成為浙贛線上的關鍵性工程之一。
如今,因戰火毀橋的故事已不會重演,我們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錢塘江大橋
讓世界側目的中國橋
目前世界排在前列的大橋,半數以上都是中國所建造的,尤其在多山的江南丘陵、險峻的雲貴高原,一座座橋樑讓這裡如履平川,此次我們跟隨別克寰行中國,親身體驗橫跨河山鋼鐵橋樑的壯麗景象。
西南山區
外媒點贊的中國橋
貴州北盤江大橋
貴州北盤江大橋,是一座上承式推力轉體式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橋面距江面高差達280m,高於世界上大多數的摩天大樓。
這個大橋的意義在於,讓九曲十八彎的雲貴高原,變成了通達大道。讓曾經貴州到雲南5小時的車程,現在僅僅變成一個小時。
其技術也非常神奇,使用的是雙向預應力混凝土,簡單點說,這個東西有點類似於對鋼筋預先施加力量,然後用混凝土進行澆築,可以說這種技術當年是對原來拱、桁架等結構的一次革命,我們把這種技術和跨度如此巨大的橋結合起來,而整個橋的懸索部分都是直接在基礎上進行的模塊式拼接,這種搭積木一樣的建造方式,應該是極為費料費錢,但中國卻給出了一個奇蹟!
BBC還特意給它拍了一個紀錄片,按照西方的評論「中國只花了10.3億人民幣,造價之低讓國外網友都炸鍋了!要知道在紐約,地鐵第二大道線可是耗資45億美元才建成。」
預應力混凝土,彎曲應力以及縱向的剪切應力一直是建上的一個根本問題。
四個第一,創紀錄的中國橋
位於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的矮寨大橋,是中國峽谷造橋技術的另一個典型體現。
寰行中國途經湖南湘西矮寨大橋
這座特大懸索橋,橫跨德夯大峽谷,落差達400多米,主跨1176米,溝通湘渝。
四川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蜀漢無法從巴蜀通過連綿群山進入荊州以及長江下游,只能走祁山這條非常艱險的山路北伐。當年劉備丟了荊州,最後只能很艱難的讓大軍排成一條線翻山越嶺,最後被火燒連營。諸葛亮六出祁山征伐,最終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寰行中國途經湖南湘西矮寨大橋
如果歷史能重演,當年若有了矮寨大橋,劉皇叔搞不好就一統三國了。
寰行中國途經湖南湘西矮寨大橋
如今的這項工程,可以說是真正地改造了自然。矮寨大橋也有著四個「世界第一」的成就,一是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二是首次採用塔、梁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三是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梁。四是首次採用岩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也正因如此,寰行中國的行程並沒有被湘西的山區阻攔,順利來到山水俊秀張家界。
矮寨大橋下的九曲山路,以及其溝通巴蜀、荊湘的位置。
藝術和工藝的完美結合,絕美的中國橋
寰行中國探訪了世界第一的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
大峽谷玻璃橋由於實在搞得太藝術了,還有個更文雅的名字,叫「雲天渡」。
橋主跨430米,直接跨過峽谷,橋面長375米,寬6米,橋面距谷底相對高度約300米。
寰行中國探訪了世界第一的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
當時BBC過來拍紀錄片,讓一群人用鐵鎚砸玻璃,第一層玻璃完全碎掉,但是卻完全沒有斷裂形變,不影響使用。這是由於對鋼材的精準掌握,足以讓我們勝任這種和自然合二為一的絕美設計,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從木造建築開始,就最求的自然架構與天地的統一。
回歸傳統,古典風雅的中國橋
芷江龍津風雨橋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有沒有忘記回歸傳統,在世紀之交,曾修復了歷史上溝通湘黔的芷江龍津風雨橋。
寰行中國尋訪了歷經400多年的芷江龍津風雨橋
位於湖南懷化芷江縣的龍津風雨橋,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風雨橋是這裡的侗族一種常見的橋樑形式,有點類似西方的塔橋,橋上面是建有吊腳樓的,可以讓行人休憩避雨。該橋多次因為自然災害被毀,甚至經過日軍多次轟炸,但還是在政府和人民的屢次修繕下,保存了下來。
隨著中國橋樑技術的急速上升,古建築的研究也與時俱進,這個歷經400年滄桑的大橋,最終被修復,以溫婉而不失傲骨的姿態,踏入21世紀。
其實除了這種峽谷大橋,如今的杭州灣、南海周邊,也有著跨度極長的跨海大橋,讓曾經需要輪渡才能走過的地方,開車半小時即可通行。
中國的基建能力,在世界上可以提升得如此之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工程師因地制宜不斷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集中力量改造自然的民族傳統。隨著西南山區、東部沿海的峽谷大橋、跨海大橋越來越多,如今的中國橋樑建造越來越成體系,無論是預應力混凝土的澆築,還是懸索的裝配,基本都成了模塊化工業化的成果,甚至可以預測以後的中國大型橋樑,或許可以像積木一樣出廠拼裝,以指數形式的增多。總有一天跨越山區的大橋會打破「老大難」山區的閉塞格局,讓道路更通暢,讓交流更便捷!
一個錢塘江大橋炸掉了,五行齊全的中國,在五星照耀下,也該回到歷史上該有的位置上了吧。
推薦閱讀:
※Quora 翻譯:非洲人如何看待中國
※美國有哪些家喻戶曉的廣告?
※美教練機墜湖兩中國學員失蹤是怎麼回事?
※乒乓強國該何去何從?
※中國轟-6k巡航宮古海峽,攜帶核彈足夠打擊日本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