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三季的《挑戰者聯盟》,有了脫胎換骨的進步

兩年前,有幸受邀觀摩了《挑戰者聯盟》第一季的首場錄製,並與主創有過些許交談。因此,兩年來一直也暗暗關注這檔節目的成長。昨日,《挑戰者聯盟》第三季上檔,我很好奇,兩年的經驗會給這檔節目帶來怎樣的蛻變?

依照我個人的主觀感覺來說,走到第三季的《挑戰者聯盟》有三點最值得關注的變化:

第一, 明星陣容的變化。相較於前兩季節目「流量轟炸機式」的嘉賓陣容,這一季的明星陣容似乎「樸實」多了。是燒不起錢了么?未必。在綜藝廝殺如此慘烈的市場環境下,第一季要一鳴驚人,第二季要品牌鞏固,而到了第三季,明星的流量已經轉化為了節目的關注度後,從這一季開始更應該做的是節目的美譽度。因此,與其要一支有「咖位」的團隊,不如要一個有「效果」的陣容。據了解,本季嘉賓都私交甚好,正是為了確保這種「效果」。

第二, 敘事邏輯的變化。品牌延續到第三季,從創意到執行該節目無疑都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我看來這一季節目非常大的一個進步是在於任務安排的環環相扣、敘事節奏的緊密把握,節目整體的敘事邏輯相較前作有了質的飛躍。

第三,背景情境的變化。《挑戰者聯盟》第一季以職業挑戰為背景情境,第二季以職業挑戰+劇情為背景情境,而第三季則以城市文化為背景情境。城市文化成為節目創意的核心源頭,由城市文化設置主線劇情,由主線劇情串聯任務遊戲,由任務遊戲刻畫人物形象。

從城市到主線

本季《挑戰者聯盟》共有12期,每期節目皆以不同的城市文化作為切入點進行主線的架構。

什麼意思?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文化標籤(或許還不止一個),說到蘇州,你或許會想到蘇商,說到成都,你或許會想到美食,說到上海,你或許會想到快節奏,說到北京,你或許會想到國寶。而這些仍然停留在一些大的概念之上,《挑戰者聯盟》在本季中嘗試去探索的,則是把這種抽象的標籤變成具象的主線。

以第一期節目為例。第一期進行「挑戰」的城市是蘇州,映射的蘇州印象是「蘇商」。如何將它敘事化呢?如何將它趣味化呢?人物或許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沈萬三與他的聚寶盆。

於是,第一期的「蘇商特輯」中,節目將城市文化與劇情背景兩相結合,架構了本期的情節主線:沈萬三發函讓膝下的九個「繼承人」回歸故里,通過才智比拼繼承他名滿天下的「聚寶盆」,在此期間不斷以書信的方式向「繼承人」下達下一關的任務,而當最終其中一名「繼承人」獲得了「聚寶盆」後,盆中還有沈萬三的一封信,告知孩子們,其實真正的聚寶盆並非實物,「而是不怕吃苦、敢闖敢做的精神,這就是我們蘇商的精神。」

當戶外真人秀——尤其是劇情類戶外真人秀在國內大火到了第三個年頭,我們對劇情主線的要求不該僅停留在原創,而是要本土化、高質量的原創。而《挑戰者聯盟》第三季提供了一個很妙的嘗試,這裡的劇情背景,不是懸浮的,不是架空的,不是凌亂的,而是於此情、此景、此種人相映成趣的——當「繼承人」們穿梭於周庄的古鎮老巷裡做各種任務的時候,虛擬的劇情與真實的環境交融一體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種做了功課的情景設計是走心的。

幅員萬里的中國有那麼多鮮活、獨特、文化殷實的城市,每個城市又有多元、豐富、視角各異的不同標籤,這似乎為這檔節目找到一個原創的富礦。《挑戰者聯盟》具備極強的潛力挖掘出其中更多的寶藏。

從主線到任務

這是我認為《挑戰者聯盟》第三季做得最優越的一個方面。

因地制宜地根據一個地方文化編製一個框架性的劇情背景,不論功課的大小、難度的高低、用心的多少,國內尚有不少團隊完成度較好。然而,在一個劇情背景之下,環環相扣、不偏不倚地完全圍繞著這條主線進行遊戲、任務、細節的設計,實屬少見。

我們不妨來檢視一下,《挑戰者聯盟》的首期節目在這一點上的完成度。

本期節目的核心是「蘇商」,需要展現的是蘇州文化標籤中精明能幹、勤勞致富的一面,自然需要明星嘉賓挑戰、體驗、學習的也是蘇州人民的經商之才。圍繞此條主線,節目展開了六輪任務:

第一輪,選隊長(個人戰)。參賽九人以三人為一小組分別挑戰三個任務,其任務對應的核心分別是耐心、恆心、慧心,能從各自小組中首先獲勝的人獲得接下來比賽中選隊友的權利。

第二輪,以物換物(小組戰)。參賽九人分為三組,每人都分配一個起始的物件,要通過與他人兌換物品的方式儘快做成九次「交易」,全隊率先完成者獲勝。這一輪遊戲就非常有蘇州本土氣息,以物換物是蘇州商業萌芽時期最本源的交易模式之一。節目中的這個設置,不僅在考驗參與者的交易能力,亦在考驗團隊間的配合度。而這也恰恰映射了現實,一個人的精明是無法讓蘇商成氣候的,一方社會土壤上成員的內部合作才造就了蘇商文化。這個任務,以小見大。

第三輪,漲價任務(小組戰)。在不給參賽者任何暗示的前提下,讓參賽者用第二輪比賽中「賺取」的銀子進貨,隨即進入該遊戲,讓三隊各自為營地通過角力比賽給自己進的貨物漲價。這遊戲不止於體力上的角逐,更展現了智力上的博弈。如何做價格槓桿壓低對方貨價,抬高自家貨價?如何策略性地分配時間、精力以獲取最大贏面?是否一家獨大,或者採取聯盟?這個任務,再次以小見大。

第四輪,分錢(個人戰)。然而,這其實是虛晃一槍,節目組「騙」參賽者們即將要進入個人戰,所以要把經過前三輪積蓄下來的銀子進行組內分配,有的小組平均分配了,有的小組有人多有人少。然而,分配剛剛完成,節目組立即宣布分配最多錢的三個人立即淘汰。這難道不是一種現實影射么?在創業團隊中,在經商環境下,多少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引起的糾紛,而不懂得分配之道的人,也往往是最容易被環境所淘汰的。這個任務,是不是也再次以小見大?

第五輪,密室取錢(個人戰)。目前仍留下來的六名參與者分為兩組,分別進入兩個密室,在0-1000兩銀子中自行「取款」,唯一的勝利者,是要在三人間拿到中間數值的。這一輪再次考驗了博弈的能力,是否能揣度明白對手性格的特徵,行為的偏好,思維的邏輯,以此分析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方案。這難道不是一個商人最需具備的能力么?又是一個以小見大的任務。

第六輪,觀察虛實(個人戰/團隊戰)。這既是一個個人戰,也是一個團隊戰。稱之為「個人戰」是因為這輪比賽的結果,將會決定本期的冠軍;稱之為「團隊戰」是因為其他七名被淘汰的「繼承人」也將站隊兩人身後,為其出謀劃策。比賽的內容很簡單,兩隊分別背竹簍上台,對方猜測竹簍裡面是否真的有「金子」,猜對加100兩,猜錯減100兩,最終比拼誰的銀子多。這輪遊戲不但在考驗觀察分析的能力,對於決賽的兩人而言,考驗的還是個人的決斷力。在真實的商場上,能謀與善斷,是需要兼具的品質。這又何以不在以小見大?

所以,我很欣賞節目最後的一句話,說「節目玩的不是遊戲,玩的是仁信,玩的是情意,玩的是團結,玩的是友愛」。這期節目遊戲的品質的確非常高,它並不只在為玩而玩,而是與蘇州這個環境,蘇商這個主題緊緊相扣、環環相接,幾乎所有的遊戲都有商人世界的隱喻、投射與模仿,通過遊戲讓人看到了蘇商品質中的精明、中庸、耐心、恆心,能力中的細緻、決斷、慧心,而這樣有所意指的遊戲我認為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同時,這樣的任務挑戰設計也是不容易策劃與構思的。因為它要因地、因人、因情境地量身定做。但也因為這樣的不可複製性,讓我對後面幾期節目將如何架構,產生了好奇。

從任務到人物

然而,好的任務的標準,並不是如答題卡上的標準答案,符合了劇情情境的命題要求就足夠的。

好的任務的標準,是要能出人物。

比如在第一期節目中,這六關的任務就將陳學冬經商頭腦非常強大的人物特點塑造得十分鮮明。

在第二輪「以物換物」的任務中,他不但利用節目規則的便利,在遊戲伊始就啟用「風雲對抗帖」搶先完成了第一單「交易」,且抓住「以物換物」的命題精華在於互惠互利的「win-win」效應,於是省卻了其他人耗散大量時間去玩石頭剪刀布的精力,迅速找到需求有互補的參與者進行頻繁「交易」,最厲害的一點是,他能清醒意識到,本輪任務並非個人賽而是團隊賽,於是帶領著小組裡的其他兩名成員團隊出擊地進行作戰,迅速完成了任務。這裡,體現的是他內部協作的精明。

在第三輪「漲價任務」的任務中,他深知自己團隊中有兩名女性的條件在體力對抗上處於下風的處境,於是與也有一名女隊員的團隊達成合作協議。又敏銳發現「敵軍」沒有進「友軍」和自己都有進的布匹,於是從第二輪開始策略性地調整,火力全開地只攻一點,最終獲勝。最地道的一點是,在本輪他們獲得最高利益後,陳學冬在考慮三方格局的基礎上又分給了「友軍」一筆「分紅」。這裡,體現的是他外部協作的智慧。

僅僅通過這兩輪遊戲的表現,陳學冬這個人物,就算立起來了。

結 語

當第三季的《挑戰者聯盟》歸來,流量明星的依賴少了,策劃品味的提高多了,我覺得分外慶幸。

一個好的節目,理應是一個彼此交融的整體,環境也好,劇情也好,任務也好,人物也好,不應該是割裂的、分離的、交錯的。這一季的《挑戰者聯盟》挺好,劇情在環境里,任務在劇情里,人物在任務里,和諧得剛剛好。

推薦閱讀:

《脫口秀大會2017》都有哪些嘉賓?
紀錄片《蘇東坡》熱播,蘇軾的意義何在?
《奇葩說》會不會像其他的綜藝節目一樣有固定的「台本」?
《runningman2014》中有哪些讓人感動的細節?
《開門大吉》是一檔什麼類型的綜藝?

TAG: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