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到底在講什麼?

隨著AlphaGo 以4:0擊敗了代表人類圍棋最高成就的柯潔之後,21世紀早已開啟了人工智慧璀璨的新篇章,趕著這一趟雄渾趨勢的大潮,拜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創新之作《未來簡史》,不禁感慨良多。人類走到第三千年之初的十字路口,在大數據,人工智慧興起的時代,在人文主義空前興盛的當口翹首以待未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人們的社會結構,經濟狀態將發生什麼改變? 或許這正是這本書想要探討的問題,那麼《未來簡史》到底在講什麼?

一、人類的新議題

在人類漫長歷史中,我們經歷了數不清到劫難與生存困難,終於通過先進的科技,獨到到文化發展到今天到成就,回顧這一段摸爬滾打的進化史,我們幾乎成功解決了如下三個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

對於饑荒來說,現在進步的科技,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打開了一張日益強大的安全網,使人類脫離生物平貧困線。雖然遠在非洲還有一些特例,但大多因為政治因素而非自然的原因,而且國際救濟組織也能伸出援手解決饑荒問題;相反的,現在大多數國家真正嚴重的是營養過剩,2010年,飢餓和營養不良合計奪走約100萬人生命,但肥胖卻讓300萬人走向死亡。

再提瘟疫,14世紀30年代的黑死病,在東亞和中亞某地,跳蚤攜帶的鼠疫桿菌感染人類,橫掃歐亞,北非,並抵達大西洋沿岸,當時死亡的人數約為7500萬-2億,還有天花病毒,肺結核一系列的病毒席捲人類;到了20世紀,醫學有了十足的進步,提供了疫苗,抗生素,更佳的衛生條件以及更好的醫療基礎設施,全球兒童的死亡率降低到5%;到目前為止,人類能夠成功預防和應對突入其來的病毒,例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以及艾滋病毒。

人類更是打破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在過去,國家與國家是因為資源而打仗,發動戰爭搶下對方的油田和金礦,21世紀知識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發動戰爭並不能霸佔了知識,戰爭的獲利已經下降。不論是國家,企業,對於和平的理解也越來越不會憂慮戰爭的爆發。

人類打破的除了叢林法則之外,還有契訶夫法則:在一幕中出現的槍,在第三幕中必然會發射。然而在冷戰第一幕中出現了核彈,卻從來沒有真正用於發射。有人會說恐怖主義,然而恐怖主義只是得不到真正權力的人採取的軟弱策略,其手段是散播恐懼,而不是造成嚴重的實質損害,並不是戰爭的範疇。

所以到了21世紀,人類幹掉了饑荒,瘟疫,戰爭三座大山,卻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我們接下來將要做什麼?人類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其中一項議題是:要保護人類和地球不被人類自己的力量所害:經濟增長帶來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全球變暖,氣候變化都將嚴重影響人類的未來;

另外一個目標很可能是長生不老,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在減少了饑荒,疾病和戰爭之後,我們希望能夠克服年老甚至戰勝死亡;在拯救人類脫離不幸之後,我們希望獲得幸福快樂;而在提升人性超越動物性之後,我們希望把人類升級為神,讓智人化身為智神。

談死亡

對於死亡的看法,宗教的觀點認為:存在的意義由來世的命運而定,人的死亡,是因為神的旨意;如果沒有死亡,世界就沒有天堂,沒有地獄,也沒有輪迴,那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信仰大廈便會轟然倒塌。

然而現代科學和文化有著迥然不同的觀點:死亡是一個我們能夠也應該解決的技術問題。死亡的本質是人體運行出了技術問題:心臟停止了跳動,大動脈被脂肪堵住,癌細胞擴散,病菌在肺部繁殖。只要是技術問題,就會有技術解決方案:可以通過化療和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用抗生素消滅肺部病菌,藥物和電擊讓心跳恢復跳動,或者更直接換一個健康的心臟。

雖然是少數,但已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公開表示,現代科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戰勝死亡,賦予人類永恆的青春:著名人物包括老年病學家奧布里·德格雷,google子公司calico已經投入巨額的資本研究人類如何戰勝死亡。

如果說人類可以活到150歲對於人類社會有什麼衝擊:涉及到家庭結構,婚姻和親子關係將大為改觀:40多歲生了兩個孩子,等到了120歲,養育孩子已經是遙遠的記憶;其次是職業生涯:以前人們把人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現在隨著新科技的更新換代以及超快的迭代速度,人類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跟上時代到步伐,你能想像自己的120歲的上司?在政治領域:掌控政權的也許還是斯大林,毛主席,伊麗莎白......

幸福快樂的權利

伊壁鳩魯時代,追求快樂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藏在心底就可以了;現代的思想家則認為人類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讓大眾幸福快樂,國家和政府也曾號稱追求邊沁的理想,但實際上仍然專註於更直接和明確的目標GDP的增長而不是國民是否幸福快樂。過去幾十年間,原本用來約束國家權利的追求幸福的權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演變為享有幸福的權利。

然而幸福快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很難看到哪個現象能夠證明當代人比過去的人感到更加幸福快樂:因為在現代社會自殺率更大。 幸福快樂有一個神秘的天花板,其有兩大支柱:

1.心理:快樂與否取決於你的預期,而非客觀條件;然而預期會膨脹,物質條件的大幅改善帶來的不是更大的滿足,而是更大的預期;

2.身理:不管是預期還是幸福感,其實都是由我們的生化機制控制,由體內激素的分泌,神經遞質的傳遞,神經元的放電帶給人們紛繁複雜的感覺,而不是由經濟,社會和政治局勢等外在因素決定。

根據生命科學觀點,快樂和痛苦是身體各種感覺的總和,快樂和痛苦從來不是對外在世界事件的反應,而是對自己體內感覺的反應。生化系統不斷適應變化,目的是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機會,而不是幸福快樂的機會;只要是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生化系統就會用愉悅來獎勵。

如果科學說的沒錯,幸福快樂是由生化系統掌控的,那麼唯一能確保長久心滿意足的方法就是掌控這個系統:實驗室的專家開始研究電流刺激直接送至大腦特定部位,或是用基因工程式控制制人類身體的藍圖例如抗抑鬱的精神類藥物;另外還有興奮劑,通過生化追求快樂,也是世界上頭號犯罪原因:2009年,美國聯邦監獄有半數囚犯是因為毒品入獄;人們喝酒是為了遺忘,抽大麻是為了感到平靜,用可卡因和冰毒是為了感到敏銳而自信,搖頭丸能讓人感到狂喜。

地球之神

如果我們有能力將死亡和痛苦移除人體系統,或者隨心所欲地再造整個系統,以各種方式操縱人類的器官,情感及智力,那麼人類正努力把自己升級為神,路徑有三條:1.通過生物工程,基因技術改造人類DNA;2.通過半機械人改造將人腦接入並控制仿生手臂;3.非有機生物工程:智能計算機的崛起將神經網路完全由智能軟體取代,智能進入一片無垠的無機領域。

帶著這三個遠大而宏偉的人類計劃,我們不得不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智人到底是一種什麼物種,我們人類的歷史,我們如何走到了今天,將有助於我們的計劃,接下來將討論。

二、智人與其他動物的關係

多少萬年前,人類從非洲的走出來,靠著能夠大規模靈活合作的能力人類滅絕了猛獁象等很多數不勝數的其他物種,包括同為人類的尼安德特人,從而征服了世界。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心都是源於爬行動物,人體的構造基本上就是進化後的爬行動物。

人類得以進化,得以適應和改造環境生存,都是因為這一切,包括生物都是演算法:生物的情感並不是用來寫詩譜曲的神秘精神現象,而是所有哺乳動物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的生物演算法。重提一下演算法的概念,代表進行計算,解決問題,作出決定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人類有99%的決定,包括關於配偶,事業和住處的重要抉擇,都是由於各種進化而成的演算法來處理,我們把這些演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慾望。

農業革命促成了有神論宗教,而科技革命則催生了人文主義宗教:以人取代了神。人文主義相信人自身的體驗,相信意識,靈魂的存在;然而進化論發現沒有靈魂這件事情,因為靈魂是無法分割的整體,而進化論的觀點認為一切都是可以由分割的局部組成整體。人為什麼會有意識?生命科學認為可能意識是大腦某些程序製造出來但沒有用途的副產品,意識可能就是複雜的神經網路信號傳達之後造成的心理污染,沒有任何功用,就是存在那裡罷了。

人類喜歡故事,喜歡從故事中尋找意義:自己的神,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價值觀,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都只存在於彼此講訴的故事之中;在大家一起編織出共同的故事網的那一刻,意義就產生了,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例如聖經的故事一度統治了世界、紙幣的力量、幾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

現實有三類:客觀現實,主觀現實,互為主體:依靠許多人類的溝通互動而存在。虛構想像的互為主體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甚至超越自然選擇;因此,如果我們想了解人類的未來,只是破譯基因組,處理各種數據數字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破解種種賦予世界意義的虛構想像。

三、人文主義

在討論人文主義之前,先再談一下科學與宗教,什麼是宗教?如果說宗教就是信仰超自然的力量,等於認為自己可以不靠宗教就能了解所有的自然現象,而宗教只是一個可選擇的補充,即在完全了解自然的全貌之後,還能選擇要不要再另加些宗教的超自然教條;宗教由人創立,而不是神,宗教的定義應該在於其社會功能,而不在於神是否存在;任何無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夠為人類的法律,規範和價值觀賦予高於人類的合法性,就應該算是宗教。宗教是一種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組織人類進行大規模合作的工具。

與之相反的是靈性之旅,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質疑各種世俗的慣例和契約,並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們都稱為靈性之旅;這與宗教有根本的差異,因為宗教要鞏固世俗秩序,但靈性要逃離世俗秩序。從歷史的觀點看,靈性之旅註定是一條孤獨的道路,只適合個人,而不適合整個社會,人類要合作,就不能只有問題,而是需要堅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

科學是一場靈性之旅,科學如果想要打造出可行的人類制度,必然需要宗教的協助;雖然科學教能夠研究世界如何運轉,卻沒有科學方法告訴我們人類該做些什麼。雖然科學確實只管事實,但宗教並非只管倫理判斷:宗教想發揮任何實際的引導作用,就要提出一些事實上的要求,這時候就可能和科學有所衝突。

宗教故事幾乎總包括三個部分:1倫理判斷,2事實聲明,3倫理判斷與事實聲明相結合,給出具體的指示。對於宗教的倫理判斷,科學無法加以反駁或證實;但對於宗教的事實聲明,科學家就大有意見。

但是宗教能夠為科學研究提供倫理上的理由,也因此能夠影響科學研究的議題以及科學發現的使用方式。宗教最在乎的其實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而科學最在乎的則是力量,是通過研究力量,以治療疾病,政法作戰,生產事物;就個人而言,科學家和神職人員可能很在意真理,但就整體而言,對真理的喜好遠不及秩序和力量,因此,兩者一拍即合,對於現代歷史更準確的一種看法,其實是科學與特定宗教(人文主義)達成協議的過程:現代社會相信人文主義教條,而科學的用途不是為了質疑這些教條,而是為了實現這些教條。

與「現代」的契約

人一生下來,就與這個社會簽訂了一份契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然後形成巨大的誘惑,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威脅;「無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是我們腳下卻又一個安全虛無的深淵。經濟增長成為幾乎所有宗教、意識形態和社會運動共同關注的重點,然而經濟能永遠保持增長嗎?傳統觀念把世界看成一塊固定大小的餅,世界上只有兩種資源:原材料和能源;但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材料,能源和知識。

現代性讓整個人類是非顛倒,以為平衡比混亂更可怕,而貪婪因為能促進增長反而成了一件好事;現代人類開始追求更多,這也是資本主義受歡迎的原因。資本主義的代價是為了追求力量,要求我們放棄意義,究竟是什麼讓現代社會免於崩潰?拯救人類的並不是供需法則,而是因為興起了一種革命的新宗教--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革命

如果沒有了宇宙計劃,我們也不用遵守神聖或自然的法則,是什麼阻止了社會崩潰?正是人文主義,讓人類擺脫人生無意義,存在誤依據的困境:人文主義崇拜人性;傳統認為,是偉大的宇宙計劃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意義,但人文主義讓角色逆轉,人文人類體驗為宇宙賦予了意義;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出意義,而且不僅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

感覺對了,就做吧,這便是人文主義的價值觀。人文主義認為生命就是一種內在的漸進變化過程,靠著體驗,讓人從無知走向啟蒙;人文主義的最高目標就是通過各式智力,情緒以及身體體驗,充分發展人的知識。

然而在社會演進過程中,人文主義產生了分裂, 第一是正統派,即自由人文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聲音,永不重複的一連串體驗;因此,我們應該讓每個人都盡量自由自在的體驗世界,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表達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第二是社會人文主義:都同意自由主義的看法,也就是人類的體驗是意義和權威的本源;但是,自由主義對人類的理解還不足;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人,如果衝突該怎麼辦?因此需要讓人不要迷戀於自己自身的感覺,要注意他人的感受,主義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他人的體驗。並不鼓勵自我探索,需要勞動人民團結起來,主張建立強有力的集體制度。第三是進化人文主義:源於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衝突是福不是禍,能夠促成自然選擇,推動進步;同時也認為人類的戰爭經驗不但極有價值,而且十分必要,戰爭是生命的學校,那些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整個世界因為不同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衝突,自由主義的節節敗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進化人文主義迅速興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主義蓬勃發展;最後,自由主義靠核武器,才拯救了命懸一線的自己:北約實行相互確保毀滅原則,隨著蘇聯解體,自由主義在冷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同時自由主義也向社會主義學習,特別是像承諾大眾教育,衛生和福利。

塑造歷史的,往往是一小群向前看的創新者,而不是向後看的大眾;狩獵採集者,到農民,再到工程師。自由主義成功的時候,可能也播下了敗亡的種子:獲勝的自由主義理想正在推動人類走向長生不死,快樂幸福並化身為神;等到基因工程和人工智慧能徹底發揮潛力,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的概念,可能就會過時;我們無需神來限制我們的力量,賦予我們意義,只要相信顧客和選民的自由選擇,就能得到所需的意義;如果我們發現原來顧客和選民從來就沒有自由選擇,能用科技來計算,設計或擊敗他們的感覺,如果人類的體驗可以設計成產品,將會如何?

四、我們目前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未來

人文主義為何會導致崩塌?追尋不死,快樂和神性又會怎樣動搖我們人文主義的信念?法老王統治埃及長達3000年,教皇統治歐洲也有千年之久,人文主義主導世界300年:或許人文主義的崩塌是好事,人們之所以不願意改變,是因為害怕未知,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智人失去控制權

21世紀的科學正在破壞自由主義秩序的基礎:科學不討論價值觀問題,但對自由主義的事實聲明提出了質疑。自由主義重視個人自由,是因為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人類的自由意志讓整個宇宙充滿意義,外人絕不能知道你的真正感覺,也不可能預測你會做什麼選擇,所以你不該讓外人來決定你的興趣和慾望。科學家打開智人這個黑箱,既沒有找到靈魂,也沒有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了基因,激素,神經元,與其他事物一樣遵循著相同的物理和化學法則。

自由意志並不是指依自己的慾望行事,而是能不能選擇要產生什麼慾望;我之所以覺得腦海里浮起某個願望,是因為大腦里某種生化過程創造出的感覺。這些過程有可能是生物預設,也可能是隨機發生,但絕不是自由意志,現在掃描人腦,就能在受試者自己有所感覺之前,預測他們會有什麼慾望,作出什麼決定。事實上,人類有的就是一條意識流,慾望會在這條意識流中起伏來去,並沒有什麼永遠不變的自我能夠擁有這些慾望。如果生物確實沒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著只要使用藥物,基因工程或者直接對大腦進行刺激,就能操縱甚至控制人的慾望,例如老鼠左右轉實驗;專註頭盔能夠幫助人提高注意力。

科學不僅破壞了自由主義對自由意志的信念,還破壞了對個人主義的信念。自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對於自由主義來說,想要有意義,就必須有一個真正的自我,而且只能唯一。科學發現:自己一向以為理所當然的單一性分解成個鐘相互衝突的聲音,沒有哪個真正的自我,人類絕不是不可分割,而是有許多分割的部分組成:例如人腦有左右半球,中間是由一束神經纖維鏈接;每部分大腦控制身體的一側;左右腦由比較明確的分工:左腦在語言和邏輯推理很重要,右腦在處理空間信息很重要。冰水實驗告訴我們:人體內至少有兩個自我:體驗自我,敘事自我,這動搖了整個自由主義世界觀的核心。體驗自我是我們每時每刻的意識;敘事自我:能喚起記憶,講故事,做重大決定,通常會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後結果來編織故事;整個體驗的價值,是通過把峰值與終點兩者加一平均而確定的,並不會在意持續時間,原來這就是內心的兩個不同的聲音。

正是因為有了敘事自我,每個人都有一個複雜的系統,會丟下我們大部分體驗,只精挑細選留下的幾樣,再與我們看過的電影,讀過的小說,聽過的演講,做過的白日夢全部混合一起,編織一個看似連貫一致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來自哪裡,要去哪裡,這一切都是故事。生命科學戳破了自由主義的想法,認為所謂的自由個人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人只是生化演算法的組合:每時每刻,大腦的生化機制都會創造體驗閃現,消失,閃現,消失,彼此快速相連;在一片混亂中,敘事自我試著找出秩序,於是編織出一則永不完結的故事,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第三千年的起點,自由主義受到的威脅不再是沒有自娛個人的哲學問題,而是來自實實在在的科技挑戰;我們擁有的各種超級實用的設備,工具盒制度,但他們並不允許個人自由意志的存在。科學發現對自由主義哲學到底有何傷害?有三個發展,會讓自由主義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就是權威 信念成為明日黃花:

1.人類將失去在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 計算機智能飛速發展,但是計算機沒有意識;人工智慧即一場大革命即將爆發,智能即將開始與意識脫鉤,人類因此面臨失去經濟價值的危險。例如人工智慧在無人駕駛等等各個領域超越了人類。 一旦擁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沒有意識到演算法接手幾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識的人類做得更好時,人類還能做什麼?如果生物時演算法的話,沒有理由相信非有機演算法永遠無法複製或超越有機演算法能做的事情。同時,計算機在藝術領域的也展現了自己的智能,例如機器自動學習生成古典音樂,並寫詩,到時候整個科技發展養著一群無用的大眾,到時候什麼事能讓我們打發時間呢?答案可能是藥物和電腦遊戲,人類投靠到虛擬世界的精彩之中沉淪。到時候,如果人工智慧害怕人類反撲,害怕人類拔掉電源插頭,消滅人類如何?

2.社會系統仍然認為人類整體有其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人類還是會繼續寫音樂,教物理,做投資,但社會系統會比他們更了解他們自己,也會為他們做大多數重要的決定:也就是說社會系統將會剝奪個人的權威和自由。自由主義對個人主義的信念,前提是這三個重要假設: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個體:即擁有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根據前兩個假設,我能夠了解一些別人發現不了的自己。然而科學對這三個假設提出了挑戰:

a.生物就是演算法,人類不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組成,並由許多不同演算法組合,並沒有單一的內在聲音或單一自我;

b.構成人類的演算法並不是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環境壓力塑造,基於決定論或隨機作出決定;

c.外部演算法理論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自己:21世紀,科技已經讓外部演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自己,計算機通過數據認識自己,基因工程等檢查dna技術的崛起,google把整個世界聯繫起來,每個人都將是整個巨型全球網路的一部分。

一旦有了能夠替代的系統,真正比敘事自我更了解我們自己,這時再把權力留給敘事自我只能說是愚蠢的做法,像明主選舉這種自由主義的做法將會遭到淘汰,因為google會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政治觀點。等到google,facebook和其他演算法成為無所不知的先知之後,很有可能就會進一步演化成代理人,最後成為君主。21世紀的新科技可能會徹底扭轉人文主義革命,讓人類交出權威,送到非人類的演算法手中。

3.社會系統仍然會認為某些獨特的個人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個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半大眾:如果貧富差距已經不只體現在財產價值上,而且出現了真正的生物學上的差異;在未來,我們可能通過基因工程,計算機系統升級後的上層階級與其他社會階級之間,身體和認知能力真正出現重大差距。 如果科技上層階級不再為下層階級提供醫療,住所,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人類之所以提供給下層階級的人食物,醫療,是因為以前還需要廣大民眾參加軍隊,組織生產,但現在科技的進步完全不需要人力的價值。

什麼樣的新宗教或者意識形態,能夠填補這樣的缺口,並指導我們如神一般的後代?新宗教浮現的地點不是伊斯蘭國或者聖經帶,而是世界科技中心矽谷;新的宗教便是科技,可以承諾以演算法和基因為世界提供救贖,進而征服世界。新宗教可以分為兩類:

1.科技人文主義:認為人類是造物的巔峰之作,也堅守許多傳統的人文主義價值;智人已經成為歷史,我們應該運用科技創造出智神:一種更優秀的人類形式;智神仍會保有一些基本的人類特徵,但同時擁有升級後的身體和心理能力,並且能夠對抗最複雜和無意識演算法;但由於智能正在與意識脫鉤,而且無意識的智能也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人類如果還想不被提出局,就得積極將心智升級。

人類21世紀的成就,只是因為智人的dna發生了一點兒變化,大腦神經稍微調整了一下布線;如果科技人文主義對人類基因組再多做一些調整,也就足以啟動第二次認知革命,讓智神成為整個星系的主人。 一方面,我們有能力改造心智,但另一方面,我們幾乎完全不知道心理的完整頻譜是什麼,再加上政治,軍隊以及企業的各懷鬼胎,災難簡直不可避免;有可能到頭來,我們成功的讓身體與大腦都升級了,卻在過程中失去了心智。

科技人文主義希望人類的期望來選擇發展某種心智能力,進而決定未來心智的模樣;然而,如果未來科技能夠重塑,改造這些期望,會是什麼情形?人文主義認為,只有人的慾望才能使世界充滿意義,但如果我們連慾望都能選擇,又憑藉什麼來做這種選擇?在此,科技人文主義面臨一個無解的兩難: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東西,同時人類在開發能夠控制,從新設計意志的科技;然而一旦這樣的控制成真,過去神聖的人類就會成為另一種設計品,反而讓科技人文主義不知該何去何從。

2.數據主義:認為人類已經完成了自己偉大的宇宙任務,現在應該把接力棒傳給完全不同的實體:數據主義直接徹底切斷人文主義的臍帶,它崇拜的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數據;數據主義認為,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

數據主義起源於達爾文後,生命科學已經認為生物都是生化演算法,圖靈機之後信息科學家已經學會寫出越來越複雜的電子演算法。最堅信數據主義 的正是兩大母學科: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按照自由主義的觀點,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國家控制共產主義就不是意識形態,倫理教條或政治制度上的競爭,而根本是不同數據處理系統間的競爭;資本主義採用分散處理,而共產主義則是集中式處理。根據數據主義,把人類看作是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如果人類整體就是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它的產出是什麼?數據主義者會說,其產出會是一個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數據處理系統,稱為「萬物互聯網」,只要這個任務完成,智人就會功成身退。

數據主義一開始是一個中立的科學理論,但正逐漸成為要判斷是非的宗教,而對於這個新宗教來說,最高的價值就是信息流。數據主義告訴那些崇拜血肉之軀的人:你們太依賴一種過時的科技了,智人就是個該淘汰的演算法。數據主義的第一條訓誡:要連接越來越多的媒介,產生和使用越來越多的信息,讓數據流最大化:第二條訓誡:把一切連接到系統,就連那些不想聯入的異端也不例外。新價值觀是信息自由;數據主義認為,體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而且我們不需要從自己心裡找意義,我們該做的就是記錄自己的體驗,再連接到整個大數據中,接著演算法就會找出這些體驗到意義,並告訴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數據主義將人類體驗等同於數據模式,也就破壞了我們主要權威和意義來源,帶來自18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宗教革命,在18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把神推到一旁;而在21世紀,數據主義則可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把人推到一邊;所有的想法都要先改變我們的行為,然後才會改變我們的世界。

面對這個混沌的世界,我們作為智人的一員,究竟應該主注意什麼?如果把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其他問題或發展的重要性,都比不過以下三個彼此息息相關的發展:

1.科學正聚合於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是進行數據處理。

2.智能正在與意識脫鉤。

3.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可能很快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這三項發展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

1,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而生命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日常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

-----微信公眾號:陶東傑學寫字 同步轉載。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ZaTRUQzgzRTlaQ0tyWWxvOTN0dw== (二維碼自動識別)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ZaTRUQzgzRTlaQ0tyWWxvOTN0d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亞馬遜深度書評 | 這本書告訴你教堂是怎樣築成的?
《東京奇譚集》
甘道夫為什麼不自己送魔戒?
《動物農場》摘要
585.讀書35~《我與地壇》

TAG:閱讀分享 | 讀書筆記 | 未來簡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