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最好的最正確的學習方法究竟是什麼?

太多貌似勤奮的人其實是用戰術上的勤奮完美的掩飾了戰略上的懶惰。

上學的時候,無數次地聽到有的同學說:

為什麼我並不笨,我起早貪黑的學習,成績卻總是不能提高呢?

工作了以後,無數次聽到周圍的人說:

我也很努力,每天都在看書學習,為什麼始終不能成為更厲害的人呢?

因為這些人的方法錯了。

如果我們要從北京去巴黎,你選擇的方法是騎馬,無論你的騎術多麼精湛、馬兒多麼健壯,你能比坐飛機的人早到嗎?

那麼,最好的最正確的學習方法究竟是什麼?

答案只有一個字:教。

1946年,美國的教育家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了著名的學習金字塔。

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是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這裡面我們得看看教的人需要涉及的兩個因素。

1 教的人的表達能力。

2 教的人對於教授內容的掌握程度。

回憶一下你從小到大的老師,一定會有講課如念經,看見他你就想昏昏入睡的老師,而且一定佔了大多數。

也會有妙口生花、妙語連珠,聽他的課彷彿就是享受一場精彩的脫口秀,少聽一分鐘都覺得損失了些什麼的老師。

比如老羅。

圖·羅永浩上課中

這兩類老師可能都有很高的學術水平,造成教學效果大相徑庭的原因就是表達能力的差異。

而對於教授內容的掌握,就把教鍛造成了最好的學習方法。

舉個例子——

在漢語裡面,「不」和「沒」都是no或者not的意思。擁有漢語語境的人可以輕鬆掌握這兩個詞不同的用法,但是對於歪果仁來說,這就非常容易懵逼了。

第一次有學生問我:什麼時候該用「不」?什麼時候該用「沒」?我才第一次發現,原來這兩個詞有區別呀!

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分析了一些語料。我總結出來了兩個詞的不同:

1 在尚未發生或者表達自己主觀意願的時候,用「不」。比如說:

明天我不去上班。我不喜歡吃香菜。

2 在已經發生或者表達客觀事情的時候,用「沒」。比如:我早上沒吃早飯。這家店沒可樂。

雖然不敢說百分百正確,可是也總能讓學生有跡可循了。

在這次的教學裡面,我對於漢語一些近義詞的理解,整個有了升級版新的理解。

圖·好多外國人都學中國話

再舉個例子。

教別人打麻將,假設你是一個混跡麻壇多年的人,現在的任務是教會小白,難嗎?

我想是教會小白麻將的規則容易,但要教小白把麻將打得很好並不容易。

因為在「教會小白麻將的規則」的情境中,事物的規律是很清晰的,有條條框框的。你很容易總結和表達。

而在「教會小白把麻將打得很好」這個情境中,你雖然有自己的經驗,但是很少有人特意將打麻將的經驗總結為攻略,事物背後的規律遠比上一個情境中複雜得多,你要教別人,先得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提純,才能表達。

抽絲剝繭到這裡,教他人背後隱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你對你要教的事物背後規律的理解,也就是這件事的「道」。

為什麼說「道可道,非常道」?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想要真的教會人一項技能,你就得掌握這件事情背後的「道」!

這首先需要你把這個技能的各個關鍵點,從頭到尾梳理清楚。

然後你需要去實踐,把自己的體會融入進去,形成自己的經驗。

接下來,你需要提煉和總結自己的經驗,同時還得重新梳理一遍這個技能的關鍵要素,製作講義和課件。

最後,你需要親自上場,傳道解惑。

這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對已經熟悉的知識和技能產生全新的認知。無疑,也會加速你的認知升級。

圖·教學相長的典範

卡卡西和鳴人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本期互動

在你現有的技能箱子里,

有哪一種是最能經過短期加工

就拿出去教別人的呢?

請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Lab君會精選評論。

閱讀原文:mp.weixin.qq.com/s?*tRhNJmWIMZQV1o8ZI=&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4&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
推薦閱讀:

政治正確的目的是什麼?
你覺得政治正確?我還覺得不夠呢。

TAG:政治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