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看家庭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裕,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信息溝通的時代,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越來越高,而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越來越沒有時間真正地關注到家庭教育的本質。今天的兒童生理上更加成熟,心理發展也是更加複雜,權利意識、平等意識更加強烈,二胎政策之前,獨生子女佔到了大多數,這種情況下自我為中心、規則意識差、分享意識薄弱的特點也給家庭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其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的狀態,其核心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而家庭教育正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明確這一核心問題,便會使得家庭教育有章法可循,家長便不會那麼焦慮。那什麼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有愛心、有信心、有責任感、有抗挫能力、有自制力。
這些品質看上去概念很大,那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怎樣培養呢?不必焦慮,我們只要了解了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然就會成為智慧父母。新精神分析學派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被許多人看作是最有價值的一種人格理論,也為我們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及方向。
第一階段:嬰兒期(0-2歲)。嬰兒的主要發展是滿足生理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體驗著希望的實現。嬰兒在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信任、安全,反之,嬰兒對周圍環境就會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這一階段嬰兒的生活完全依賴於成長,需要成人的照顧,當感到飢餓、寒冷、不舒服而啼哭時如果能夠及時得到母親或其他撫養者的關心和照顧,他們就會感到安全,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就會形成不信任感。在這一階段,嬰兒除了生理需要,還有情感上的需要。父母需要多給嬰兒做一些撫觸,多一些身體接觸、眼神交流、聲音交流等來表達對嬰兒的愛意。其實提倡母乳餵養的意義不僅不僅是出於營養學的依據,更有心理學的依據。這對建立孩子的依戀關係,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信賴感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任何人和任何東西都信任,嬰兒也必然會陷入困境,反而某種程度的不信任是積極的和有助於生存的。但是,總體來說信任感佔優勢的兒童具有敢於冒險的勇氣,具有更好的抗挫力。
所以在這階段盡量滿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非常重要,也是以後孩子有愛心、能夠信任他人的基礎。
第二階段:兒童早期(2-4歲)。這一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埃里克森認為這一階段幼兒除了養成適宜的生活習慣以外,已經不能滿足於停留在狹小的空間,而是渴望探索新世界。這一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大人眼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開始了。這時期孩子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會體現出獨立意識,他們試圖獲得一種自主的感覺。但當因自己能力不夠而感覺困難或者無法完成的時候,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氣餒、無助,比如摔玩具、哭鬧等等。這個階段,如果父母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獨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吃飯、穿脫衣服、整理玩具等等,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積極反饋,孩子就會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培養意志,培養獨立、自信、責任感的好品質。
第三階段:學前期(4-7歲)。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在這個階段,兒童在生理上達到了第一個成熟期,他們開始檢驗了各種各樣的限制,去試探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如打人、挑戰父母的底線。這時候,如果兒童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探索活動能夠得到成人的鼓勵,就會有愉悅感,主動性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想像力、創造力而得以持續發展。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一些行為進行否定、壓制、嘲笑甚至責罵,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好的甚至幼稚的,容易使兒童產生內疚感、挫敗感甚至罪惡感。本階段又被稱為遊戲期,遊戲在執行著自我的主要功能,在解決各種矛盾中體現出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的遊戲,積極地參與孩子的遊戲,扮演遊戲角色,多讓孩子在遊戲中作主,描述式鼓勵、積極的反饋會讓他們更加自信和自主。埃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的主動性發展程度有關。在這一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父母的情緒穩定,積極的情緒暫停,跟孩子建立好連接、尊重孩子、寬容又不失原則、教授相應的技能至關重要。美國的正面管教理念、芬蘭的兒童技能教養法可以有效地運用其中。
第四階段:學齡期(7-12歲),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兒童在這一時期智力、能力有了快速的發展,社會活動範圍隨之擴大,兒童依賴的重心也由家庭轉移到學校、少年組織等社會機構方面。埃里克森認為,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習慣都可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這一階段的勤奮是受鼓勵的,如果孩子的學習得到了同伴、老師和家長的認可,他就認為勤奮對於他來說是有用的。由此養成勤奮的習慣,從勤奮中尋找成功的機會。相反,如果學習得不到同伴、家長,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有些孩子就會對勤奮產生質疑,他會認為勤奮對於自己是沒有用的,並放棄了對勤奮的追求,併產生自卑感。在這一階段,給孩子積極的反饋、描述式的鼓勵也是相當重要,對增強孩子的自信、自制力、抗挫力都很有幫助。
第五階段:青年期(12-18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著忠實的實現。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人生話題。這一階段通常被認為是很危險,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往往感到內心有很多衝突,本性的衝動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衝突會讓青春期孩子感到困擾和混亂,他們的觀念不斷發生轉變,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有了更理性的認知。「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也可理解為能認識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核心的自我」。埃里克森認為,青年期是青少年在追求性別、職業、信念、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標準化時期,自我同一性必須在以下七個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這七個方面是:1.時間前景對時間混亂;2.自我肯定對冷漠無情;3.角色試驗對消極同一性;4.成就預期對工作癱瘓;5.性別同一性對性別混亂;6.領導的極化對權威混亂;7.思想的極化對觀念混亂。
第六個階段:成年早期(18-25歲)。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親密感,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親情、友情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幫助他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會迴避與別人親密交往,因而形成了孤立感、孤獨感。
第七個階段:成年中期(25-50歲)。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這裡的繁殖不僅指個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關心和指導下一代成長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沒有自己的孩子也能產生一種繁殖感。缺乏這一體驗的人會倒退到一種假親密的需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專註於自己而產生停滯感。
第八階段:老年期又稱成年晚期(50歲至死亡)。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厭倦感,體驗著智慧的實現。這種完善感包括一種長期形成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學。如果不能有這種體驗,就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苦短而對人生厭倦、失望。
縱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家庭教育更聚焦於前五個階段,尤其是0-12歲,健全人格形成的關鍵期。作為父母,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但也定會收穫各種喜悅。關注不同發展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著重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品質,獨立的社會生活技能,才能讓孩子輕鬆快樂地獨自面對社會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庭教育任重道遠。我希望我能盡我所能培養好我自己的孩子,影響身邊更多的家長,為下一代的幸福成長做好基礎工作。
推薦閱讀:
※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如同掰開花蕾觀賞
※孩子理解認知能力很差怎麼辦?
※家庭情商教育入門(7):背叛之傷
※當韓寒不再犀利,我們來笑看塵世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