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的死亡學說

死亡的意向幾乎貫穿了泰戈爾一生的詩歌生涯,他以人生體驗和哲學思考的形式,賦予了死亡意象詩歌極高的美學價值和哲學意義,最終使對死亡的認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從而達到了生與死的和諧與圓滿。

旅程

早期 肯定死亡

1你若離去,我獨自 站在離別的海岸上哭泣2悲愴的深夜,你默然出屋,踏上從未走過的陌生的路。動身的時候你默默無語,未收下任何人的送別辭,躍躍步入沉睡的世界不見你的身姿,在漆黑的子夜,你那為我熟穩的溫和容顏隱入數不清的繁星之間!你就這樣空手歸去,不帶一樣家裡的東西?二十年你苦樂的負重丟在我懷裡,你獨自遠行。」

在泰戈爾25歲時五嫂迴登帕莉離去,她在泰戈爾的母親去世後(泰戈爾13歲),她便開始擔負起照顧泰戈爾生活的責任,她不僅給予泰戈爾母親般的關愛,還是他少年時期的知己,在文學上他們也有很多共同語言。可是在泰戈爾結婚半年後,她突然自殺了這是他在生活中第一次經受這樣巨大的悲痛,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而他的妻子在31歲因操勞過度患病辭世絕。

他對於妻子和親人死亡的無法消解的悲痛和印度傳統宗教理論的輪迴轉生觀念交織,是泰戈爾早期的死亡觀。

發展 否定死亡

五嫂在一片神秘氛圍下的歸來:我鎮定地說:『是你穿著橘黃色的紗麗,從冥府回到你的屋裡來了嗎?』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我聽見無聲的低語:『我回到誰的身邊?』『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我問。我又聽見,『我來到人世,認識的最親近的人,我再也沒有遇見他。』我問:『他在什麼地方?』她柔聲地說:『他在我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別處』

「一方面承認死亡已經發生不可改變;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卻『否定死亡』,希望逝者的再次歸來。」這種看似矛盾的死亡觀念在詩人的死亡詩歌中達到了和諧統一。

詩人在親歷死亡感知死亡的過程中雖然在理性思維的層面對於死亡是報著「神」的旨意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理性態度,但是情感層面上詩人在死亡詩歌的創作中將逝去的一一重現召回。

成熟 超越死亡

1生與死,獲取與捨棄之間,是超然的安寧。2劫之初,無盡的第一個瞬息呈現在我面前;我恍然省悟,我這一生是嶄新的生生世世之鏈的一環。3今日,我將解脫。我渡海望見了新岸。我的航船不載貨物,此岸的負擔不會帶往彼岸。全新的我要獨自走向永恆的新鮮。

此時泰戈爾的死亡觀就是一種不迴避死亡亦不拒絕生命的死亡觀,是一種超越死亡的死亡觀念。

泰戈爾死亡觀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三級跳式的發展過程,詩歌的國度提供給詩人超越死亡的可能,在這個國度中詩人注入了屬於自己的生存意義和價值觀念,最後的詩人,終於走過死亡的陰霾,看到了一副薪新的畫卷,詩人不再受到死亡帶來的痛苦的羈洋,超越了死亡升華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印度美學做了很貼切的概括:「幾千年來全民族執著追求靈肉雙美的人生理想;這是一個用象徵和意象來表達超驗存在的美學體系;它力圖描述不能描述的東西,力求表現不能表現的東西;在他們看來,美從來就是主觀的體驗和感受,美就是在有限之中達到無限的愉悅。」

泰戈爾的美學思想核心是「和諧即美」,他主張人通過追尋真理的過 程不斷的克服有限性向無限性趨近從而達到「梵我合一」的目的。死亡就是達到 「梵我合一」的途徑之一,對死亡意象或神秘或絢爛或坦然的姿態的描寫,表達 了詩人對於死亡的詩意哲思,呈現出一種形而上學的意蘊,同時使其死亡詩歌具 有了豐富的美學意義和價值。

資料來源:

泰戈爾詩歌中的死亡主題研究_朱玥

生命的叩問_泰戈爾詩歌的死亡意象探究_盧迪

喜歡的話順帶求關注公眾號喵~


推薦閱讀:

如美女,如蟬蛻:我所認為的好詩的標準
余秀華:穿過《搖搖晃晃的人間》,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描寫秋天的詩句有哪些?
母親,您說的對,這是當時你希望聽到的

TAG:印度文化 | 詩歌 | 泰戈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