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青年戲曲演員打開一扇看到未來的窗
有人給我說是熱愛。
這個回答我相信,因為在生活中他們只要提起專業臉上的神情是那麼的富有神采!
有人說:打小學的這個,能有什麼辦法?
這個答案也是事實,無論是演員還是演奏員都要從兒時學起。
這一行講究「童子功」,很多人都是在十歲甚至更早的年齡學習戲曲這門藝術,而坐科數年的修為只是學會些入門級的東西,戲曲需要從業者長時間的修鍊。所以才有那句話:十年寒窗可能造就狀元,十年科班卻不一定能培養出名角兒。長期在一個圈子裡埋頭,沒有接觸其他行業的機會,成年以後再想改行干其他的行業其難度可想而知。當面對重新擇業的關口,自己直接就妥協了。
戲曲的不景氣的原因雖然有外來藝術形式的衝擊;觀眾可選擇的娛樂方式增多……等諸多原因,而青年演員前途渺茫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頗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太大,能堅守在戲曲這一行,能吃這份苦實屬不易。有句老話:一份付出一份回報。都認為付出和回報是正比的。可現狀不是這樣,有些省級劇團青年演員的待遇還徘徊在最低保障金的水平,而這點可憐的工資還得用於支出吃、住、行、通訊費……
曾有朋友給我說他經常是入不敷出,靠家人接濟。每言至此五尺大漢眼泛淚光。
是什麼原因讓戲曲演員從業之路變得如此艱難呢?
有管理者的不作為,腐敗無能,能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真金白銀,排一出不能作為保留劇目演出的,勞民傷財的蹩腳的新編劇目。卻不能為青年演員提供職工食堂,青年宿舍,不能為青年演員排一些能鍛煉提高的傳統劇目。這些人領導能力不怎麼樣,卻善於交際,為了討好新時代的土豪劣紳,不惜讓年輕的女演員陪吃陪喝,這不是逼良為娼嗎?勞動法規定的五金一險很少能落實。
行業不正之風橫行,原本戲曲數百年來的師徒相授傳承的形式變成了分類站隊的工具,有些在領導管理崗位上的「師父」什麼都不傳授,只是純粹為了培養個人勢力。不是某人的徒弟、學生不可能得到重用,在角色安排和經濟利益分配上都要靠邊站。一時之間沒有師父便沒了隊伍,處處受限。人前自矮三分。
更有政策制度的不透明、不科學,有些門路的所謂的正式工,搞停薪留職,一二十年不上班占著名額,新人進不來,待遇也無從談起。考核制度走過場,要不然就是只考核青年演員,(因為青年演員大多是臨時工)有些水平低下的正式工佔據位置,不能勝任工作,卻常常擺出一副師長之態,處處指手畫腳,真到了舞台卻是酒囊飯袋之輩。
還有論資排輩的惡習,常常有朋友給我說:某某是單位的老人(指進單位早,並非年齡長很多)大言不慚言道:我當初進團怎麼樣怎麼樣,你才來幾天?恨不得讓年輕人把1942那時的苦難也體驗一番。見不得別人好。也有人提起自己作為青年人時,怎麼受欺負,卻絲毫不感同身受扭轉這種歪風邪氣,那意思是我受過這份罪,你憑啥不經歷一下?
京劇演員還有其他劇種的演員,在藝術的成長路上不但要經歷自身條件的篩選,還要遭遇無能之輩的打壓,更要忍受生活困苦的桎梏。失去老一輩戲曲人當時經歷的計劃經濟的物質保障,面對物價上漲,房價高居不下的壓力,這一代戲曲人可謂是苦逼一代。
有老藝術家痛心疾首人才難出、青黃不接,他們也想好好學習技藝,可現實如何讓他們能安心於藝術繼承?練習技藝時還得考慮房租要到期了,借張三的錢該還了,李四家孩子結婚了份子錢問誰借……
全國到處反腐敗如火如荼的開展,不作為追責的制度逐步落實,社會風氣正在逐步好轉。可為啥不能到戲麴院團來查查,也讓戲曲團體的領導管理者「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這也是打開讓青年演員看到未來那扇窗的唯一途徑!
戲曲界需要有良心、有使命感的人來引領!
推薦閱讀: